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刘坚:媒体不应一味进行负面报道
作者:刘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2 14:04:25  文章录入:张冬冬  责任编辑:张冬冬

  传媒:《经济观察报》与其它同类财经类媒体相比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刘坚:首先,看待世界的态度和其他的媒体确实不一样。媒体是非常热衷、擅长、喜欢炒作的,我们的确是不太会炒作。《经济观察报》在创办不久就有人发表过评论把另外一家报纸和经济观察报相比较。名字好像是《经济观察报与****同途殊归》。这篇文章的确看出了两份报纸的不同之处,也就是看起来他们在做一样的事情但是未来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确在态度和世界观上和别的报纸不太一样。

  传媒:《经济观察报》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刘坚:当然有,压力首先来自市场,因为你选择了这样的做事方式,低调、沉稳、不冒进,那么必然意味着你的发展以牺牲速度作为代价。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走的更长远,而不是走的比别人更快。既然选择了这种策略就必须承担这种策略所带来的必然的后果。也就是可能在有些时段你要付出速度方面的代价,但是这样就会让我们的发展更加健康,也能走的更加长久。

  因为这种态度,不愿意炒作,不愿意吸引眼球,那么我们的市场就会慢热,不像别人热的那么快。如果我整天爆炒这个事件那个事件,那么我们很快就会成为一个舆论中心,可是我们不希望这样。我们希望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来做市场,那么带来的后果就是热的比较慢,但是会比较稳妥。

  当然这个过程中是有压力的,我们是跑马拉松不是短跑。我们需要把我们的体力合理分配到每一段,如果你用跑百米的速度去跑马拉松是肯定不行的。

 

  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集团

  传媒:《经济观察报》的远期目标有哪些?

  刘坚:我们有一个愿景,就是希望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集团,这是我们的一个长期目标。比如很多人问我们怎么还不做日报,包括我们自己的编辑记者也有这样的想法。从我们报纸创办到现在一直是周报,未来的很长时间内我们依然是周报不会做日报,对于媒体的发展我是这样看的。过去很多媒体的发展道路从周报到周二、周三,直到日报,这样的路径来发展的,当前随着网络的出现,这样的路径不能说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只能说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把报纸从周报变成日报的时候,他改变的最关键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时效,另一个是覆盖。他试图去提高时效和覆盖来加大他的影响力从而在这个产业中获得成功的几率。但是网络的出现,你就会发现无论是时效还是覆盖都不是纸介媒体的竞争强项。无论是速度还是覆盖你都不可能超越互联网。

  所以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过去的有周报变日报的路径成功的可能性比过去降低很多。所以《经济观察报》不准备再走这么一个路径,我们的想法是我们还会有一个周报,我们可能有另外的杂志或者网站等其他介质的媒体,用这样一种组合来实现我们的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华文媒体中最有影响力媒体。

  传媒: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

  刘坚:最需要加强的就是人。

  传媒:资金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刘坚:也不能说没有什么问题,现在我们报纸运营是很良性的,但是如果要开拓许多新的业务的话,对资金的需求应该还是很大的。

  专业 客观 独立 责任

  传媒:你心目中的优秀财经类媒体是什么样子的?

  简单概括的话,专业、客观、独立、责任八个字。

  传媒:你是如何看待“独立”的?

  刘坚:一是你要独立于方方面面的影响你的因素。来自于企业的也好,其他的机构也好。但是要保留一个独立的心,要清楚你不能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说读者和企业他又各自的需求。比如说做媒体的经常有一个说法,尽管我们不太同意这样的说法,就是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那么什么是正面的?什么是负面的?因为正面和负面是两个完全主观的标准。关键是看对谁而言是正面的对谁而言是负面的?你为企业写了一篇批评稿子,那么企业就说这是负面新闻,但是对社会对大众来说,或许他还是正面的。所以我是不太同意这种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分类的,在我看来只有按着你的职业要求去做,从记者的职业出发只有符合事实的新闻和失实的新闻。当你说正面或者负面的时候已经决定了你的立场在那里。所以说独立是很重要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