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 谁来为被愚弄的民众负责
作者:史煜霞  文章来源:传媒领袖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5 9:24:33  文章录入:史煜霞  责任编辑:史煜霞

  人物简介:李希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新闻办发言人培训班主讲、全球传播班主讲、中央企业发言人培训班主讲、国家新闻出版署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曾任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访问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

  传媒领袖网讯2007年1月2日,本网就“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一话题,对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做了一次专访。

  媒体公信力危机 受威胁的不仅是媒体的生命

  传媒领袖网:目前,在不算规范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媒体急功近利,出现了庸俗化的新闻价值取向。如新闻的低俗化、浅薄化,一些商业杂志报纸一味追捧明星、名人和企业家,却漠然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等等,而且这种风气似乎愈演愈烈,有些刹不住闸了,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李希光:这是商业化竞争的结果。可以说我国除了个别党报以外,90%以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杂志报纸都商业化了。商业化报纸的运营目的就是利润,获取利润大多得靠广告。而新闻的采编是一个成本支出,减少采编人员就能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利润。所以现在媒体从两方面来减少新闻采编人员的投入,一方面从数量上,另一方面是从质量上。

  首先,从数量上,媒体尽量减少聘用编辑记者,可以说报纸60%的成本花销是花在了编辑记者身上。但是我们都知道,采编人员越多,对新闻的报道角度就越多,信息就越全面,报道就能够做得更加真实、深入。而采编人员少了,显然对于重大新闻的深入报道就无法高质量的完成。

  第二个方面,从质量上来说,一个重大事件本需要一个记者花两个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去采写、报道,但现在一个记者一天可能要完成好几篇稿子,因为报纸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去进行新闻采访。这种情况下,新闻质量的下降是必然的。这就像医生看病,每一百个人拥有一个医生和每八百个人拥有一个医生,每个人得到的治疗效果是不一样的。

  新闻质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地方:

  因为新闻媒体都在追求“第一时间”,大家都想抢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但在第一时间往往又得不到他们想要的足够的信息。这样,一些媒体可能就会用夸张的、片面的或其他报道方式追求效果。

  比如,一个人死了,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被害死的,但若要等法医的鉴定报告出来,可能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又可能让竞争对手抢占了先机。怎么办呢,只有猜测。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媒体报道中,不断有“否认”这个字眼大量出现,对之前的报道做出否定。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媒体报道中存在着大量的猜测的报道、传言的报道,而不像新闻的定义所说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最可怕的就是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其结果就是直接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也许在短期内,这些报纸抢得了所谓的“第一时间”“独家报道”,但长此以往,当人民群众发现受愚弄,对媒体失去了信任。人民群众虽然看电视、看报纸不用花多少钱,但是他们也花费了时间在上面,当他们发现这些媒体所说的都是骗人的,谁还会想继续受骗呢,那么这些媒体将最终失去读者。报纸说到底其最终产品是读者,广告客户购买的也是报纸的读者。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