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CEO访谈 >> 文章正文
吴海民:创新关乎媒体生死
作者:张姝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6-10-31 16:48:03

  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媒体变局和媒体转型的判断和建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唤醒了管理部门及业界对传统媒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的高度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与推动了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产业的进步和创新。年初,本刊曾经邀请吴海民先生就媒体创新问题发表过意见,经过了2006年的市场变化和媒体实践,他对媒体创新特别是报业创新又有哪些的新观点和对策呢?就这一问题,本刊记者近日再次采访了吴海民先生。

  记者:您认为都市报乃至整个报业的冬天已经提前来到,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报业创新意味着什么?

  吴海民:创新年年讲,今天话不同,由于媒体出现了大的变局,现在谈创新就有了特别意义。就传统报纸而言,过去是否创新关系到日子好与坏、发展快与慢,而今天能否创新,则关乎媒体的盛与衰,甚至生与死。这是因为,从去年开始报纸出现了历史性的“拐点”,从此步入一个抛物线般的下滑轨道,报纸的冬天确实已经来到了。尽管一些同志对此持有疑义或异义,事实则一再证明了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今年我进一步提出,传统报纸进入了衰退期。这个判断也是事实。当然,衰退期也是转型期。报纸的衰退与转型不可逆转。自然,在衰退期和转型期里谈创新,与在成长期和成熟期谈创新是不同的,因为形势和环境不同了,面临的课题也不同。成长期里的创新可称为锦上添花,而衰退期的创新则是绝处逢生,浴火重生。

  不单报纸要创新,其他媒体包括新的数字媒体,都需要特别强调创新。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各类媒体的生命周期因之正在大大缩短,越是新媒体,生命周期就越短。报纸已经存在了400年今天仍然存在着,而一些新的数字媒体形式仅仅几年光景就面临被淘汰。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创新就是等着死。创新,这是数字化生存向媒体发出的一个强烈而持久的呼唤。

  今天谈创新应该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不能满足于技术战术的创新,而必须在战略上创新;不能满足于机制和方法的创新,而应该着手结构性创新。特别是传统媒体,现在需要着手产品结构的创新,媒体结构的创新,投资结构的创新,产业结构的创新。这都是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重大创新课题。

  记者:产品结构的创新具体来说包括哪些?

  吴海民:媒体创新一直在强调结构问题。首先是产品结构的创新。过去我们的媒体都是做单一产品的,做报纸的只做报纸,做广播的只做广播,做图书的只做图书。这种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媒体大融合的市场格局。从长远的生存需要出发,必须着手产品的结构性再造。

  特别是报纸这种平面媒体,面对产品衰退期的严峻事实,应该及时地从单一产品向多介质、多媒体产品延伸。这是传统报纸为保证自身持续发展而完善产品链的必然选择,也是着眼于未来数字化生存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技术催生出更多的传播渠道,更多的媒体样式,更多的替代性产品。传统报纸要在当前仍然有利可赚的有限时间内,在内容原创仍然具有优势的有限时间内,在报业多年来实现的一定物质积累的基础上,抓紧时机培育和发展新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在线新闻、网络报纸、手机报纸、定制新闻、电子纸等等,并向努力音频视频领域进军,以使内容资源得到复合性使用,在这种复合性使用过程中形成不断增值的产品链。产品链是媒体的生命链。如果产品链断裂了,无疑意味着传统报纸的生命终有一天可能终结,而产品链的延长和拓展,才可以使报纸的生命随之得到延续。

  报纸的产品结构再造,并非意味着一窝蜂都去大办网站,纸质媒体的产品结构也需要进行创新和再造。目前的一些报纸品种,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创新;一些面向未来的纸媒品种,也有待于进行深度开发。如:提供事件追踪和权威分析的新闻解读类报纸,可能是报纸面对网上海量信息的一个应对之策;再如,开发小城镇的都市报和大城市的社区报,将能够适应读者市场细分和报纸碎片化发展的趋势;免费报纸目前的市场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未来肯定也是一个方向,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1] [2] 下一页

  相关新闻
林欣禾:离开新浪加入VC 我是新手上路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热点专题
热点新闻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