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精英对话 >> 文章正文
关捷:因为新闻而时刻感受到巨大幸福
《沈阳日报》特刊部记者关捷访谈录
作者:保冬妮     来源:今传媒     更新时间:2006-11-13 12:01:58

  关捷,1960年生于沈阳,满族。1979年入伍。1982年复员到工厂,1986年读完辽宁大学自学考试中文专业,进入沈阳造纸技校当教师。1992年调入《节能报》做记者,1993年调入《青年时报》做记者,1995年调入《沈阳日报》做记者。

  主要著作《寻找英雄》、《幕后新闻》、《剑胆琴心》、《神警传奇》。

  在沈阳,关捷拥有为数众多的“粉丝”。去年秋天,张玉周教授为《沈阳日报》编采人员职称晋级考试辅导英语,在讲完课后,他找到关捷的同事张颖,问道:“关捷写了那么多的好文章出书了吗?如果出了,请你跟他说一下,我想要一本。”沈阳市政府某局朱若蘅局长多次打电话给关捷,请他吃饭。原因听来很怪——“文章写的那么好,想看看他到底是个啥样人?”一个叫刘长权的老警察,从沈阳郊区风尘仆仆跑到报社,见了关捷,愣了半天,说:“我没有事,就是想见见你,你要多保重,给咱们多写好文章。”《沈阳晚报》校对科的梁大群,近日找到关捷,对他说:“我常看你的文章,我都剪了下来,前一段搬家,我爱人把我的剪报弄丢了,你出书了吗,我想要一本。”

  “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是思想成熟的人”

  46岁的关捷,现在依然是《沈阳日报》特稿部的普通记者,每日风风火火地跑新闻。他有选不完的题材,有写不完的稿子。采访关捷是在他忙里偷闲的时候,一个照面下来,我便感觉了他的成熟,这是个理智而富于激情的成熟男性。

  保冬妮:一般说来,在您这个年纪,很少有人在采访一线了,大家不是做编辑,就是做管理。而你仍然活跃在一线,并且还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样的卓有成效,名声与业绩丝毫不减当年。在采访您之前,我看了《沈阳日报》,还有国内其它一些知名报刊,我注意到您居然和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样的生龙活虎,这仅仅是因为您的身体强壮吗?

  关捷:你说的不错,很多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感叹跑不动了,纷纷改了行。说句实话,我认为他们是思想跑不动了。跑新闻最重要的是要用思想去奔跑。一个记者的思想提前退休了,无论多么好的新闻素材也激发不起他的写作欲望,从新闻现象中也看不到本质性的东西,那他是应该“退役”了。但这样的记者也不应该去做编辑,一个思想老化的人能编出有新意的好稿子吗?在国外记者年纪越大越厉害,在我们这里,由于一些记者不注意学习,本来在成熟的年龄,反而变老了。我所知道的外国的著名记者,很多人都是老死在他的采访岗位上,他们手中的笔因为心脏停止跳动才停了下来。在国内,我好多朋友是名记者,他们的年纪一般在三四十岁,甚至是五六十岁。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是思想成熟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洞察到事物的本质。然而思想成熟绝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假如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人对你说,他是个思想成熟的人,或者他们是一个思想家了,那你基本上可以把他划进骗子的队列里。当然,天才除外。

  关捷32岁走进新闻界,两年以后,因为主持“寻找英雄万里行”活动而名扬天下。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广大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话,对他的新闻作品表示赞赏。老将军杨成武、吕正操、刘志坚、杜平、孙毅等都为他题词,鼓励他继续往下写,把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传播出去。1994年12月30日,《光明日报》在二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他寻访英雄的事迹(见苗家生的长篇通讯《寻找英雄万里行》)。1995年2月3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迟洪江以《情系英雄》为题写成长篇通讯,发表在该报一版头题栏目里面,同样是介绍他的事迹,对关捷的采访和写作做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之后,中宣部主办的《党建》杂志以及《家庭》、《幸福》、《天津日报》等十余家报刊都以特稿的形式对关捷进行了介绍。中央电视台与他合作做了一个小时的《“焦点访谈”特别节目——〈寻找英雄〉》,在1995年5月1日播出,播出前在“新闻联播”中做了介绍。接着,中国文联出版社隆重推出他的著作《寻找英雄》。《文汇报》发表长篇文章评介《寻找英雄》。《长江日报》对这本书进行了连载;《读者》杂志第19期发表报告文学,对整个寻找英雄的过程进行全面介绍。一个新闻记者,因为一次成功的系列报道,成了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保冬妮:临近中年之际,您走进新闻界,这种情况在全国的新闻界都不多见。看来,年龄对您来说是化劣势为优势了,能给我们讲一讲,您是如何完成这个转化过程的吗?

  关捷:我个人认为,新闻记者并不是吃青春饭的。我以32岁的年龄走入新闻行列,这其实正是我的优势。如果从18岁中学毕业算起,我已经为从事新闻事业做了14年的漫长准备。在此之前,我做过军人、工人、教师,再往前推,我跟随父母在干校还做过三年的少儿农民,等于说我熟读了当代中国的几门必修课。到1992年,我已经拥有了很大一笔精神财富,这就是思考与思想。我思想的核心是强烈的国家观念、强烈的正义感、对真善美的强烈的爱与追求,对假恶丑强烈的恨与摒弃、对人文精神的崇仰。这些对一个新闻记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1993年,社会上的价值观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扭曲,反映在青少年中的就是甚嚣尘上的追星风气。我发现了这一问题,觉得有必要在报纸上搞一个大型的爱国主义教育报道活动,于是我选中了寻找革命历史影片英雄原型人物的题目,后来的效果证明,这是成功的。

  保冬妮:在您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您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

  关捷:这就是我的家教。我认为我的很多价值观念来源我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很正派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他们都能够坚守住对真理的那一份崇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挨饿的时候,家里的保姆带领我姐姐去郊区的玉米地摘了农民几穗玉米,父亲得知后,十分气愤,一定要把玉米送回去,并且在第二天辞掉了保姆。“文革”年代,父母被弄到干校,我多次看到他们在晚间相对流泪,一再叹息。他们当时的处境非常差,工作没有了,事业荒芜了,生活更糟,从沈阳有名的82号楼发配到黑山县一个小村的草房子里,工资停发,往日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了。可是,他们想的更多还不是个人的遭遇,他们关心国家,为国家的命运而痛哭失声。从小到大,他们对我的教育是,要爱国家爱民族爱真理,做人要正派。我印象最深的是,“文革”后,一个部队的领导来看父亲,他是我父亲的学生。当时我们家的房子被人霸占一直没有归还,全家八口人住在学校厕所旁边的十几平方米的小仓库里。那位领导十分不忍,提出要把军区后勤部的一套房子借给我们。父亲当时差点跟人家翻了脸,他说,我不是军人为什么要住部队的房子?这件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什么叫贫贱不能移?父亲用行动对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做了诠释。应该说我18岁参军以前,在家里受的就是这种教育,这是大学四年永远学不到的,使我终生受益。

  保冬妮:除了良好的家教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您的思想?并且同样使您受益?

  关捷:我的经历,这也很重要。尤其是我的三年部队生活,培养了我的坚强与勇敢。这是军人必备的优秀思想品质,它基本上接近于高尚的层面。1998年夏,长江发了大洪水,号称百年不遇。我到达武汉市的时候,当地的新闻界同行纷纷出来劝阻我,说不要去了,实在是太危险,每天都有人成为烈士。你就在武汉市的宾馆里休息,每天从当地晚报上截取点新闻发回去算了。我没有采纳,我选择了最危险的荆江、监利、红安、洪湖等地,与大堤上的抗洪军民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接触。有一天晚上,我在监利招待所写稿,百姓们都撤离了,只有抗洪的民兵在高声喊着劳动号子,不时传来惊天的涛声。我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工作,感到了战士一般的快乐。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新闻
新媒体来袭 期刊业应端起猎枪还是与狼共舞?
访法国驻新加坡新闻专员陈有容 做外交官纯属意外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热点专题
热点新闻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