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专家官员 >> 文章正文
长江韬奋奖得主聚首深圳交流研讨新闻事业发展
作者:佚名     来源:深圳特区报     更新时间:2007-12-17 9:58:50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和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聚首深圳研讨如何促进新闻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15日至16日,由中国记协主办、深圳报业集团协办的“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和长江韬奋奖获奖者经验交流研讨会”开展交流研讨,大家认为,新闻事业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采写新闻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开拓创新,充满真情实感,不畏艰难困苦,尊重新闻规律,为社会奉献更多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精品。

  两天来,第八届长江韬奋系列奖获奖者万玛加、马文锋、赵拴、郝克远介绍自己在新闻事业中辛勤耕耘的经历和体会。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的作者周岩(新华社)、《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的作者徐立京(经济日报)、《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的作者冯春梅(人民日报)、《求知于实践问计于群众》的作者李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质疑上海“二期课改”》秦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决不许亵渎英雄,歪曲历史》的作者张勤(浙江广电集团)、《情满旱塬——温家宝总理中部干旱带考察纪行》的作者张国英(宁夏广播电视总台)、《谁在造假》的作者李力(广西电视台)、《大漠胡杨》的作者潘智云(新疆电视台)、《胡锦涛同延安老区人民共迎新春》的作者徐少兵(中央电视台)、《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的作者黄小裕(浙江电视台)、《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的作者张碧涌(原光明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作者陈智霞(人民日报)、《36小时全程见证青藏铁路通车》的作者杨新华(新华社)、《呵护“中国清水”》的作者龙和南(大江网),分别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创作过程和经验体会,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王田良介绍了获奖新闻专栏《直通车》的策划过程和运作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等11位专家学者对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

  昨天下午,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赵晨对研讨成果作了总结。她表示,此次研讨会是全国新闻界业务骨干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实践活动之一,取得十分有益的思想成果。通过研讨,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以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所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

  与人民同行才能采制出优秀作品

  “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赵晨在作会议总结时指出,本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充分体现了优秀新闻作品的这一重要品格。中央电视台的消息《胡锦涛同延安老区人民共迎新春》、宁夏广电总台的广播系列报道《情满旱塬——温家宝总理中部干旱带考察纪行》等作品报道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亲民爱民、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感人情怀。中国广播网的专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光明日报的评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点题到破题》、经济日报的系列报道《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等作品,无不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全面准确地宣传了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重大主题。当今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通讯《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解放军报的通讯《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等作品,展示了丁晓兵和华益蔚等重大先进典型人物的精神风采。工人日报总编辑孙德宏点评时认为:“《英雄赞歌》挖掘出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大主题,读后令人振奋,予人启迪。”

  大家认为,要采制出新闻精品,就必须注重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我们的新闻工作也充满改革创新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新闻作品,体现了时代对于新闻工作的这种历史要求。第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赖谦进说:“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过去,不断超越别人的现在。”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舆论引导水平,是许多优秀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职业追求。

  缺少社会责任感的新闻报道,绝对不会成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大家提出,没有社会良知的新闻记者,绝对不能成为优秀记者。跻身于新闻工作岗位,人品和作品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好的新闻作品还必须充满真情实感。没有激情甚至没有感情的新闻作品,只能属于缺少生命活力的苍白报道。

  创新舆论监督形式推进民主政治

  舆论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如何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度深刻理解舆论监督的功能?如何注意监督方式和监督艺术?舆论监督如何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深圳特区报的获奖新闻专栏《直通车》创出了一条舆论监督新路子。

  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王田良介绍说,《直通车》专栏是改革创新的产物,由深圳市纪委、深圳市监察局、深圳市信访办和深圳特区报共同创办,有着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是党报利用纪检监察部门和信访部门开展舆论监督的范例,它令舆论监督不再是新闻单位一家的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直通车》工作,书记市长亲自担任《直通车》嘉宾接访,良好的舆论环境成为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围绕这一栏目,建立倾听民意、发现问题、媒体曝光、多方配合解决问题以及改进工作的整体联动,大大促进深圳市民主政治建设。“有为才有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敢为还要善为。”在会上,王田良用一句话高度归纳概括了《直通车》的经验和做法。

  孙德宏点评时指出,《直通车》实现了“两个转化”,一是把党的宣传要求成功转化为市民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报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二是宏观、抽象的重大政治主题成功地找到具体微观的切入点,实现了编读互动,令读者、编辑记者、政府领导干部都是当事人,解决了舆论监督的核心问题,舆论威力大。“党报如何把党的宣传要求与新闻规律、读者要求有机结合?”孙德宏指出,《直通车》的成功给媒体带来一个重要启示,读者不只喜欢花边娱乐新闻,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也是报纸的热点,《直通车》的成功证明了党报是可能达到让上级领导和群众百姓都满意的多赢局面。

  宣传建设成就的报道模式应突破

  文章的调子不要太高,写作不能太生硬——在大力弘扬主旋律的宣传报道中,媒体如何把握好分寸?这是考验一张报纸的总编辑和记者编辑能力水平的最关键之处。新华社的获奖作品《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为媒体开创了一个新思路。

  新华社记者周岩发言时指出,《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这一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模式,采用了海外读者容易接受的手法,有的放矢地介绍了青藏铁路的情况。文章摒弃了高唱赞歌的模式,采用客观叙述事实的新闻报道方式,在稿件采编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尺度和平衡,客观交代了海外人士的顾忌,宣传中央政府推动西藏发展的愿望和积极举措。

  吉林日报集团总编辑毕政在点评时指出,与目前各媒体热衷于搞通讯体裁相比,目前新闻界的消息写作显得稍微弱一些,《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消息的推出,会让媒体在鼓励多写短消息、精品消息上有所思考。他说,青藏铁路的开通这一重大世界历史事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有着很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感,作者对内容的把握恰当准确,巧妙地选取了孙中山先生的梦想和文成公主的和亲两个小场面,使报道更加真实。

  深度报道由于题材重大,所报道的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都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目前已成为媒体采取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报道方式。经济日报系列报道《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为媒体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经济日报徐立京介绍说,好的题材在采编流程上体现为好的策划,在采访过程中经济日报采取了项目经纪人的办法,由一名部门主任负责,实行了31名记者采写权威人士评点的联动,系列报道对原有的篇版连动做了创新,六个专版不再像以往一样做同类的延伸,延人所未延的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教授点评时指出,这一系列报道体现出报道规模和手段的创新,联动形式呈现了新的特点,为其他媒体提供了好的经验。

[1] [2] 下一页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杨伯宁:沟通融合创新 成就卓越公关人
IBM中国企业策划传播部经理徐斯霖访谈
李频:期刊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