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瞭望周刊社总编姬斌:主流新闻不是说出来的
作者:马海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更新时间:2007-5-16 11:02:12

  瞭望周刊社旗下有三本杂志,即《瞭望》新闻周刊、《环球》和《瞭望东方周刊》,构成了一个媒体组合。尽管这三本杂志有着不同的读者群,但都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品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本杂志在办刊中用“三贴近”履行主流媒体的责任,探索出了一条主流新闻适应市场有效传播的路子。在与记者的交谈中,瞭望周刊社总编辑姬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主流媒体、主流新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从每一个策划、每一篇报道入手,一步一步长期坚持做出来的。”

  “入脑入心”是个标尺

  记者: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的不断壮大和网络受众的急剧增加,各种信息的采集、发布和传播能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办刊中如何实现主流媒体的价值观?

  姬斌:办刊观念上的“与时”和传播上的“俱进”,是实现“三贴近”、吸引受众、壮大自身的关键,让报道“入脑入心”是个标尺。瞭望周刊社系列刊物在实践中深深感悟到了这一点。强调要“三贴近”,反过来说,就是解决“三个没贴近”的毛病。“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和“脱离群众”,实际上是脱离读者的需要。比如在一些大是大非或似是而非的问题上,在一些因种种因素容易被扭曲真相的问题上,主流新闻媒体能否及时发出主流价值判断,并以符合现代新闻传播规律的方式进行报道,牢牢掌握主导新闻的社会舆论场的话语权。这是主流媒体首要考虑的问题。

  记者:在办刊实践中应该如何扩大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力,进而达到让读者“入眼入脑入心”的目的?

  姬斌:期刊市场有“五秒钟决定购买”之说,主流媒体应理解其含义,学会让读者“五秒钟决定购买”的本领。从某种意义上讲,“三贴近”可以聚合到一点,就是将正确的导向意识融化在符合新闻规律的操作中,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主流新闻不断扩大和增长的需求,在满足人民群众“想听的、要听的”之中,接受我们“想说的、要说的”的内涵和理念,通过“顺势操作”、“因势利导”,实现“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吻合。我们真正驾驭了这两个“势”,也就把握了引导舆论的主动权。因此,首先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对中央涉及重大事件的报道精神的领会,要到家、到位,同时要改变那种妄自尊大的心态,弱化“填鸭式”、“教育式”等居高临下的“官媒气息”,尽最大努力,将报道的内容质量、信息结构、表现方式与受众需求对位。其中,鼓励创新很关键,“八股式”、“教条式”的新闻写作手法和展示形式要不得。

  突出主流新闻个性魅力

  记者:从瞭望周刊系列刊物的办刊实践看,主流新闻的个性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姬斌:首先是权威,你提供的信息要权威,重大事件、重大主题的信息来源要确保权威,永远是权威的信息,权威的来源,权威的选题,权威的分析。如果没有权威的新闻来源、权威的新闻信息、权威的新闻分析,就不可能用权威的新闻洞察力来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更不可能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势,也就没有公信力。缺少了权威性,若再加上在一些重大或敏感问题上反应迟缓甚至“失语”,使读者无法在“特别需要”时获得主流媒体的导航。他需要的,你没有;你提供的,不对味,就会产生一种疏离感。这样一来,往往会贻误引导的最佳时机。

  记者:我们知道,《瞭望》新闻周刊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本新闻周刊,《环球》杂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本以报道国际时事为主的杂志,《瞭望东方周刊》是2003年才创刊的新锐杂志,发展很快。他们是如何体现报道权威性的?

  姬斌:《瞭望》新闻周刊开设了一个“高层决策背景”栏目,坚持每周刊发一篇报道,都是选择当周最重要的高层政治信息或政治活动进行权威解读。几乎每一次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我们便立即组织权威官员和学者,有时甚至是主讲者本人,来解读政治局集体学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个栏目定位本身就因其独家性对读者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自开栏起,至今保持着100%的转载率。我们在办刊中体会到,一是要权威、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关国家发展、公众利益的公共信息,做执政党和政府执政目标与理念具有亲和力的阐释者和宣讲者;二是要贴近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促进社会各阶层将认识统一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目标上来;三是要贴近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主题,化解改革与发展的矛盾,积极地建设性推动公共问题的解决;四是要贴近那些“党和政府明令禁止的、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事情,展开监督,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清道夫”;五是要建立一支能够“三贴近”的高素质从业队伍。我们依托新华社驻国内外记者网络的权威新闻信息采集优势,使报道的权威性也有了可靠的保证。

  活用现代市场传播手段

  记者:近年来随着新兴传媒的勃兴,我们看到新闻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传播语境和人们接受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主流媒体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

  姬斌:主流媒体应该自觉、主动地运用好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强化影响舆论的市场手段和能力。导向与市场不是一对矛盾,市场本身并不是坏东西,不能视而不见,不能厌恶排斥,而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它、利用它、把握它、驾驭它,要充分把握好市场传播规律,务实地研究吸引受众的市场方法,学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引导舆论的本领。根据世界媒体和传播界的实践,有几类报道方式是普遍受到欢迎的,如独家报道、内幕披露、观点辩论、人物报道、排行榜等等;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则有“热点人物符号化”、“潮流事件具体化或人物化”等多种手段。对这些手段,都可为我所用。

  记者:我们看到,由于媒体有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需要,注意力经济理论、“受众本位论”,激励着媒体人在营造吸引受众方面绞尽脑汁。在办刊中如何体现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姬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市场规律,并不意味着媚俗和着眼低端的煽情。主流媒体必须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在办刊中一直坚持用社会责任为“三贴近”导航。我们常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不是一句空话,商业利益不能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市场规律、新闻规律与舆论导向不是对立的,实际上,在西方,新闻同样被视为意识形态工具,而且西方媒体惯于借用新闻传播规律来强化其舆论的导向功能。例如,在2005年中国“超级女声”赛事火爆之时,美国《时代周刊》就以热点人物李宇春为封面,将其符号化,借“超女”现象进行“泛民主化”和“泛政治化”的报道,将其过度解读为“民主神话”,说将动摇中国的政治体制,并且不正确地把中国新一代人描述为只知道追逐西方生活方式的“垮掉一代”,引导读者“误读中国”。在西方媒体“误读”中国之时,《环球》杂志同样利用“超女”现象对《时代周刊》发起了“反误读”报道,同样以李宇春为切入点,用同样的传播手段,将符号化为“被误读的标志”,用她自己的话来驳斥西方媒体对中国娱乐现象的误读,还原事实,展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真实面貌,并以此为开篇,吸引读者阅读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其他误读,并将整个策划的标题定为《被误读的中国》,封面用的就是李宇春的图片。杂志上市后,反应颇佳,创造了《环球》杂志2003年改版以来单期最高零售量,被全国100多家各类媒体转载,稿件还被评为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我觉得这就是主流媒体的一种责任使然。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