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研究 >> 文章正文

四川地震:媒体快速反应来自全局考量
作者:青峰教主     来源:IT亚文化     更新时间:2008-5-14 10:05:12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强烈地震,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截止目前,仅四川地区就已造成近万人死亡。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国内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这一天,成千上万人再也看不到当晚的星空,明日的太阳,这一天,所有中国人感受到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震动,更是心灵上的巨大悲怆。

  7.8级,一个看似平常的数字,然而这个数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场相当于唐山大地震当量的汶川大地震,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事隔30年,然而一切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当中最大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公共救灾意识飞跃性的提升,从政府的极高效率地启动应急预案,到媒体及时报道灾情,稳定民心,再到民众,尤其是网友在震晃中保持着惊人的理性,不仅有效避震,而且还用文字或视频还原灾区最大可能的真相。

  5月13日《成都商报》头版渲染着凝重悲伤的黑色,报道称,截至12日发稿,这次地震已造成四川省8533人死亡,其中北川死亡7000多人、成都死亡45人、绵阳53人、德阳412人、广元52人。而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截至13日早上7时,四川汶川县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八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余万间。

  这次震灾,媒体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知道,有信息才能有信心。当民众对实情一无所知,甚至感觉被蒙蔽欺骗时,难免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而当事实拨云见日,一切都展示于阳光下时,公众才会相信政府,相信媒体。对于突发事件尤其如此,知情权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破除谣言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恐慌出现时,正面的解释更有力量,才会有更好发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的14时46分,新华网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北京有3.9级震感,使震中以外的民众对地震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很快,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凤凰卫视也开始直播地震消息。各路记者纷纷想方设法进入灾区第一线,以求找到最新消息报道。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地震发生后,他们立即通知在成都的记者开始采访地震情况;凤凰卫视也立刻派记者开车前往灾区采访,紧跟着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辟专题,即时刷新新闻,并且推出了地震的背景资料、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和专家访谈内容,使消息具有更强的权威性,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正如有网友说,此次报道可以说是历来发生地震以来最快速、最及时的报道,这不仅是新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民主、信息公开的进步。

  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在各种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时效竞争是第一要素。这就要求媒体在突发事件后,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不使新闻成为“明日黄花”,时差越小,新闻越新,时差为零,同步传播,是新闻记者的最佳境界,也是媒体责任感的体现。在本次地震报道中,“飞字幕”的形式成为部分电视媒体的固定播报形式,在缺乏画面的情况下,在第一时间用文字形式报道体现的就是快速、及时。媒体应从对民众、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准确分析判断事件性质和影响,从电视整合、特别报道的节目形态、资料准备、主持人、嘉宾配置等方面做到有针对性地组织报道,起到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遗憾的是,在5月12日四川地震系列电视报道中,有个别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外景记者在播报灾情这种严肃的事情上,一点不严肃还面带微笑,实在不是个合格的主持人应该做的事情。面对突发事件,一个理性和成熟的节目主持人应该处变不惊,从容面对。灾难性事件是常见的突发事件的一部分,在节目主持中尤其是要审慎处理好各种权利平衡。在灾情延续期、恢复期,光有理性引导是不够的,受众更需要感性的抚慰,需要人文关怀。


  国内媒体

  穿越地震带:“另类”通信方式显威力

  在四川汶川地震面前,运营商的移动和固定网络通信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和考验。广大网民自发组建了互助QQ群、交流信息,并就灾情下各种版本的流言进行积极的澄清,及时防止了恐慌情绪的蔓延。

  目前来看,要让通信信号穿越地震带,需要电信运营商的极大努力,以及卫星电话、短波电台的共同参与。而在网络时代,互联网通讯方式借助现存的固定网络,通过即时通讯、视频分享平台,也成为了穿越地震带的“另类”工具,并在援助工作中发挥了功效。[详细]

  中国气象报社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气象服务报道

  地震发生后,中国气象报社立即派记者及时驻守在中央气象台和中国气象局应急办,随时将最新消息传回报社,供中国气象网对外发布,从地震发生截至目前,中国气象网围绕此次地震已经刊发了《中国气象局高度关注今日地震王守荣电话联系四川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启动地震灾害气象服务Ⅱ级应急响应命令》、《中国气象局发布第一期地震灾区气象服务专报》、《郑国光高度关注四川、重庆等地震区情况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灾区气象服务工作》、《各地气象部门高度关注今日地震各种服务为民解忧》、《中国气象局下发通知要求做好抗震救灾气象服务工作》、《中国气象局连夜会商震区天气》、《郑国光迅速传达国务院抗震救灾会议精神》等十多篇文章,不少报道已经被人民网、搜狐、新浪、中国网等各大媒体转载。[详细]


  国外媒体

印度学生点烛光悼念中国地震死难者(图)

印度学生点燃蜡烛悼念在中国四川地震中遇难的学生

  港澳、海外媒体关注汶川地震

  英国的《金融时报》也发表文章,认为从北京到边远的贵州,可以看到整个行政体系都在把“及时公开准确信息”作为稳定民心的关键,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短信,都成为官方信息的发布渠道。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国家主席胡锦涛迅速召开会议,并将救灾工作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总理温家宝在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内赶到受灾地区,亲自指挥救灾工作。中国的领导人面对灾难,行动非常快速,向公众表达了与灾难抗争的决心。[详细]

  中国灾情登上世界各大媒体头版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12日发生的中国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对中国灾情的报道13日登上世界各大媒体头版,地震造成的重大生命损失成了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美国《今日美国报》当日在头版头条报道称,“大地震考验中国重大危机反应”。[详细]


  观点

  曹林:这次震灾的真相跑在了谣言前面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次让半个中国有震感的强震没有造成社会恐慌。在北京,当感觉到地震发生后,正在办公的人们纷纷从写字楼里撤离,住在楼房里的市民也纷纷疏散到了开阔地,不过他们很快就重新陆续回到房间,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从新闻报道中也可以看到,有过震感的地区都很快恢复了常态,商业区秩序井然,并未造成人员恐慌,人们在强震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许多人轻松地在网上开着各种玩笑,比如有人说:我当时正在和我的朋友聊天,我还以为我把她聊晕了!有人说,当时正在WC,刚好放了一个屁,然后就天摇地动的,吓坏我了,下回再也不放了。显然,这种平静和理性归功于通畅的信息传播和政府及时的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5月1日刚刚正式实施,政府在震后及时的信息披露避免了恐慌的发生。在无数次教训之后,这一次,真相跑到了谣言和恐慌的前面;这一次,政府学会了与谣言赛跑。[详细]

  吴杭民:震后信息公开利于抗震救灾

  大震发生后,针对“北京晚上将发生余震”的谣言,国家地震局值班室通过新华网及时辟谣:关于北京今晚将发生余震的传言不属实,北京地区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汶川地震后,全国多个省区市均有震感,引发一些群众的猜测和不安。石家庄地震局及时发送了100多万条短信提醒市民不必惊慌,石家庄没有大震;贵州省有关部门迅速通过手机短信和新华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及时告知公众“贵州处于非地震带”和此次地震对贵州没有大的影响等安民信息,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也发出上百万条类似短信,使不实传言迅速消失,人心很快趋于安定,生产生活秩序正常。[详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电视浙军打造抗震电视剧  《里氏8.0》7月开拍
危急时刻,成都媒体扶稳“震荡”的家园!
警惕灾难腔和灾难脸人为制造煽情与泪水疲劳
地震灾难影视:不能一哄而上需要沉淀
eBay首次承认在华合作失败
要警惕谣风重起
《汶川168小时》极速记录抗震救灾
长影专题片《决战汶川》即将与观众见面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观察报》
社长兼总编辑 刘坚

媒体不应一味负面报道
《销售与市场》
副总编辑 罗文杲

营销期刊不惧互联网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季晓磊
市场竞争下我国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人民网 总裁 何加正
网络实名制时机未到,监管尚需行业自律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