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博客 >> 文章正文

闾丘露薇:采访地震的一些感想
作者:佚名     来源:凤凰网     更新时间:2008-5-23 9:52:01

  刚刚凌晨从汶川回到成都,终于可以上网,和外界恢复正常联系。这是我刚刚回答现代快报采访的文字稿,先和大家分享,其他的见闻,稍后继续。

  1在凤凰卫视看到你在灾区采访,这让人想起多年前只身进入伊拉克的你。请简单谈谈你在灾区采访的感受。

  答:04年底的时候,我到了印尼的班达亚奇,那里是印尼海啸的中心,面对着整个城市被海水卷走了一半,已经体会到自然灾害的威力,而这样的威力,不管是在阿富汗,还是在伊拉克,都是比战争所造成的损害要巨大的多的。这次从西线,走了七百多公里进入汶川,沿途那些山因为地震而发生的地貌的改变,那种冲击力,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只是,当我再次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我总是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战争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天灾虽然不可控,但是全球气候暖化,环境不断被人类自己破坏,那末对于天灾,人类是否也有反省过自己,是否对大自然索取太多呢?因为我们的车行驶在大山里面的时候,你明白到人类是如此的渺小,虽然我们有改变自然的决心。

  进入理县的一百公里路,我们走了整整一天,从理县到汶川县城五十多公里,走了大半天。沿途走走停停,这是因为余震还有山泥倾泻的不断发生,道路不断地被堵塞。但是让人感动的是,那些抢险人员,还有指挥交通的警察们,他们坚守危险的路段,指挥着车辆有序通过,减低车辆的风险。这个时候你会感到放心,因为你知道,虽然有危险发生,但是有人在那里陪着你。

  在汶川,遇到一位武警军官,他说,98年抗洪的时候,你在九江大堤上采访过我。我不会忘记98年的抗洪场面,看到那些军人们扛着沙包跳入水中,我只有一种感慨,发生这样的灾害的时候,如果没有军人,无法想象。这些军人很多还是十八九岁的孩子,这样的场面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第一次面对,但是他们尽责的挺过来了。

  还有那些灾民,受灾最严重的,反而是最沉默的一批,他们对于能够能够得到救援,有的只是感激。一位灾民对我说,你快走吧,这里危险,我们呆在这里是没有办法。他们是如此的纯朴,如此的感念别人的关心。

  现在,最重要的是帮助那些灾民渡过这段非常时期。他们缺乏资源,也缺乏安身的地方,因为我走过的理县还有汶川县城,虽然楼房没有大面积的坍塌,但是百分之八九十已经是危楼,这个时候,如何让这数万名的民众找到一个安身的地方,原本的地方是否还适合重建,那些失学的学生如何安置,都是当局需要马上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和任何地方一样,灾难发生之后,有权有钱的人,相对的应对灾后的日子能力要强一些,因为他们可以占据最多的急需的资源,我只有一个希望,救灾物资的分配,不要变成地方官员又一个权力滋生的地方。

  2从地震开始的那一刻起,汶川就抓住了国人的心。只要是中国人,无论内地,还是香港、台湾,还是海外,面对灾难,体现出了中国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精神,无论灾区还是后方,中国人感同身受,空前团结,你对此怎么看?

  答:尊重每一个生命,这是一个普世价值,每一个中国人感同身受,正是体现出这种价值确实存在已经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对生命都不感动的话,这个民族就彻底没有了希望。

  3有一种说法,市场经济使国人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使国人的精神素质急剧降低,人变成了只关心自己利益,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的经济动物,人与人之间不再以诚相待,而是彼此越来夜淡漠,是这样吗?

  答:这次地震发生之后,感动我的是两种人,一种是那些在第一线的军人,他们在缺乏足够的装备,缺乏足够的后勤保障,缺乏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着救援工作。还有就是民众本身,不管是灾民的自救还是互助,还有那些民间自发的救援行动,这让人看到,其实中国人是关心着别人的,中国人不是淡漠的,只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去让他们表达,所以,这次灾难,也是重建一个公民社会的机会,让每一个公民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权利,也是一个发展民间团体的机会,让公民可以透过不同的非政府的组织,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别人。

  4如果我们心里真是有一些精神废墟,我们该怎么办?

  答:我不知道如何叫做精神废墟,我只知道,如果一个人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其他的生命,那末它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是没有人来管他的,是没有人来救他的。当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这是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

  5在你的心目中,精神家园是个什么概念?你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是怎么样的?它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和要求?

  答:我理想中的精神家园,所谓的爱,其实就是每一个公民能够尽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白自己应该享有的公民权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相互尊重,才能够真正的对生命产生尊重,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是来自于一种平等,不是施舍,也不是怜悯。

  6除了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外,对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普世价值,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答:普世价值也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的,社会公平正义,尊重每一个个体,这些也是中国人在追求的,只不过,在很多的时候,因为体制的问题,没有办法表现出来,被压抑了而已。如果要在社会中建立这样的价值观,我们也需要思考体制上的转变和配合。

  7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才能够让一个国家和民族,生活得好,发展的好,被其他国家和民族尊重。

  8地震中体现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在灾后能否延续下去,或者说如何延续下去?

  答:地震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大批人,他们的这种精神,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没有机会,或者是大家不愿意去关注而已。这些人的精神,他们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为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信念,这是他们支撑自己生命的东西。当然,如果体制不断地打击和曲解他们的这种精神的话,有些人会变得灰心丧气而放弃,因为过一种自私的生活,毕竟没有那样的吃力不讨好,

  而需要做的,是让更多的人有这样的精神,通过教育,通过社会对这种精神所表达出来的尊重和认同,来延续这样的精神。透过一种体制的建立,来鼓励这样的精神。

  这样的精神不是依靠煽情的宣传,口号来达到的,是依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依靠公民社会的有序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从小的教育来达到的。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新疆都市报记者采访遭殴打 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
王军:采访本上的变化 我是怎样变懒的
刘畅:采访名门之后 体味百味人生
闾丘露薇神七采访记:翟志刚应是“师奶杀手”
闾丘露薇写博讲述三次采访神舟飞船飞天经历
塔斯社记者称在中国“采访申请几乎从未被拒绝”
闾丘露薇:金牌榜和奖牌榜,谁更重要
人民日报记者披露布什接受采访全过程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北京晨报》
社长 郭坦

奥运会上"做文章"
《新世纪周刊》
总编刘丰

有选择的信息才有价值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