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朱德付:深度报道不仅是揭黑
作者:朱德付     来源:新浪博客     更新时间:2008-10-28 9:38:09

  深度报道,亦即调查性报道,是充分体现报纸战斗力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文体,也是记者激浊扬清伸张正义的有力武器。

  如果说,采写常态消息,提供各类资讯,是记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日常功课,那么,重拳出击的深度报道,则是记者气贯丹田化身为剑的杀手锏。

  不能想象一家负责任的报纸没有深度报道,正如不能想象一个剑客手中没有一柄宝剑。

  不遗余力地主攻新闻,尤其是北京本埠新闻,是本报一举成功的不二法门。曾几何时,副刊化和杂志化是北京兄弟报纸的共同取向,对新闻资讯的高度重视,使本报甫一面世便迥然而异于同城报纸,突显出本报返璞归真的阳刚气质。

  在对常规新闻资讯以量取胜的同时,我们没有偏废深度报道。创刊之前设计的编辑大纲,便明确了各新闻版块皆有深度报道版面,包括北京热点、各地热点、国际热点、财经热点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北京热点。

  北京热点版面,更多地承载着本报情系百姓心忧天下的人文情怀,是编辑记者淋漓尽致地施展抱负快意恩仇的荣誉所在。自创刊伊始,北京热点便成为本报傲视群雄的王牌版面,为此而专门组建特稿部,几个初出茅庐的热血青年,以京华军团特种兵自许自勉,是敢打敢拼的铁血精英。

  京华深度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创刊之初的几年里,一直是困扰着编辑记者的大难题。有人执意要做话题,认为话题有深度,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有人热衷于做现象,认为现象有卖点,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北京一些报刊乐此不疲的现象稿和话题稿,顽强地想在京华热点版借尸还魂。

  我们认为,“事件性新闻”作为本报基本新闻理念,同样也是深度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新闻事件,既是报道得以深度挖掘的主线,也是报道形成深度影响力的基础。讲故事,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讲一个典型的故事,是深度报道的基本文本要求。

  离开故事谈深度,离开事件谈热点,只能是无病呻吟虚张声势。试问,没有事件,哪来的话题?没有事件,哪来的现象?没有事件的话题只能是口水多过茶,没有事件的现象只能是浮光掠影。视现象和话题为深度者,从理论上看,是一知半解,从实践中看,是自欺欺人。

  一些报纸热衷于现象和话题,并不是有什么高明之处,也许仅仅是为了避重就轻投机取巧。坚持一个方针,锁定一个原则,坚定不移地围绕事件做热点,在同城报业,京华可谓第一家。所谓难能可贵,说的正是京华热点。

  经过五年的努力,京华热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报道题材,选材时流于单一。有些同志片面地认为,深度报道就是喊打喊杀,就是暴丑揭黑。其实,深度报道从来就不是负面报道的代名词,深度报道在力揭假丑恶的同时,更需要弘扬真善美。在发现正面典型,讴歌人间正气等方面,京华热点尚存在颇多的不足和遗憾。

  另外,在题材的把握和写作的文风等技术层面,也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可读性问题仍是至今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顽症。一篇深度报道,如果没有可读性,其他都无从谈起。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风波,有风波的地方就有正邪,有正邪的地方就有侠客。如果把当今社会比作江湖的话,记者就是这个江湖中的侠客,调查性报道记者就是身怀绝技的大侠。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古大侠之风,我辈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这本书,可以说是京华时报“侠客行”。京华大侠们五年来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我们都一五一十地写在纸上。我们希望得到肯定,但我们更希望听到批评。

  不信春风唤不回,一舞剑器动四方。风雨兼程每一天,以笔为旗每一字,京华特稿记者不是为了扬名立万,而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不辱肩上的使命。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中国周刊》英雄帖
原京华时报总编辑朱德付筹办《中国周刊》
总编离职启示录
《京华时报》、《新京报》记者采访遭围攻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亚洲研究院
传播与推广
总监 金俊

公关和媒体是鱼和水的关系
《第一财经周刊》
总编 何力

市场定位决定必须第一
《IT时代周刊》
副总编辑 张里

坚持新闻理念 不畏经济寒冬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