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聚焦 >> 娱乐报道 >> 文章正文

电影《海角七号》完全解读 情人节你会去“海角”吗?
作者:佚名     来源:深圳晚报     更新时间:2009-2-13 16:11:48

  电影《海角七号》去年在台湾刮了一阵风,比任何台风都来得强烈,来得彻底,来得有影响力。2月14日,这部在大陆上映一波三折、一拖再拖,直至今年1月13日才获得广电上映许可证的影片就要开画了,它能在深圳刮起一阵更猛烈的海角风吗!

  本报记者曲作杰报道投资5000万新台币的《海角七号》于去年8月22日在台公映,电影的大部分投资来自导演魏德圣的银行贷款,上映前还被业内人士冠为赔钱货的典范。首映几日票房平淡,但口碑不错,观影者口口相传,一周票房过千万,不到两周破两千万,随后票房成几何倍数增长,在113天里,创奇迹地收获了5亿元新台币票房。去年第45届金马奖,《海角七号》入围9项提名,并在12月6日的颁奖典礼上收获了最佳男配角、最佳电影配乐、最佳电影主题曲、年度台湾杰出电影等6项大奖。导演魏德圣还受封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

  《海角七号》的贡献还在于它奇迹般地带动了台湾本土电影的发展,使2008年成为公认的台湾电影“复兴”之年。它也使更多的目光开始关注这块宝地,《囧男孩》、《九降风》、《渺渺》、《停车》等2008年的台湾优秀电影得到了更多领域的瞩目。

  “海角”在台湾到底有多红?

  它,是台湾华语片历史上最卖座的电影

  2008年8月22日,之前并未在国际影展上有所斩获的台湾新晋导演魏德圣的作品《海角七号》,在台湾正式上映。纯靠影迷口碑效应,竟然越放越红。别以为台湾影迷都没见过世面,才对一部本土电影如此青睐,要知道当时和《海角七号》同期在大银幕上竞争的,还有《蝙蝠侠6·黑暗骑士》、斯皮尔伯格的新作《鹰眼》、布拉德·皮特的《阅后即焚》、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谎言之躯》等众多大陆观众还无缘欣赏到的好莱坞大片。截至去年10月14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在台湾当地获得4.22亿多的票房(约1亿人民币)。这个成绩打败了李安导演的《色,戒》和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3》的票房纪录,一举成为中国台湾地区华语片60多年来最卖座的电影。

  它,创造了台湾2008年最流行语——“你海角了吗”?

  虽然最后1.25亿人民币的总票房,在大陆只能算一部普通大片的水准,但对人口只有2300多万的台湾地区来说,堪称奇迹。据悉,一张电影票在台湾的平均票价是250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60元),也就是说,竟有100多万人次观看了该影片。据台湾记者透露,在他们采访的观众中有人先后看18遍。“你海角了吗”,也成为2008年台湾流行的问候语。而该片的主题曲《国境之南》、《无乐不作》更是年轻人手机铃声的首选。据悉,影片上映期间,就连平日不大出门进戏院的阿公、阿婆,也都携老扶幼,集体进戏院“膜拜”。

  台湾文艺片鼻祖侯孝贤也去看了《海角七号》。他给出了一个很高的评价,“这是我近年来看过最热闹、最亲切、最有商业卖点的台湾电影。如果连这样真诚的电影都不卖座,我们真不知道台湾电影的未来在哪里?”(曲作杰)

  “海角”为何这样红?

  它,迎合了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

  《海角七号》为什么这么红?这是很多人都在讨论的问题。它的故事并不是特别传奇,拍摄手法也不是特别让人惊喜,甚至连表演也不是特别精彩。为什么会这样大红大紫?归根结底,是一个“台湾性”的问题。

  《海角七号》在台湾上映时,正当台湾经济表现出萧条气氛,陈水扁贪腐新闻如同连续剧般每日上演。导演魏德圣说,影片正是借助所讲述的故事,快速地掀起了台湾观众的情感与认同,成了台湾民众集体情绪的宣泄出口。

  台湾金马奖主席焦雄屏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海角七号》在台湾会如此红火,原因有两个:一是电影本身拍得好,打破了台湾电影圈的一些常规定势,导演没有玩弄个人风格,没有将题材和笔墨集中在社会阴暗面,边缘生活的展示上。影片有着正面的人际关系,电影语言明快并且幽默,情感和风格都极为贴近大众;二是从社会层面上看,影片以爱情为题材,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下所呈现的故事,超越了时间、空间以及政治性的主题叙事范围。特别是影片中表达的对城市文化的批判,对台南以及大自然,乡土文化的向往与亲近,迎合了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

  它,原汁原味,回归了“台湾性”

  具体说,就是《海角七号》回归了“台湾性”。

  1.《海角七号》很红,是因为它是一部年轻导演的作品,和蔡明亮、侯孝贤都不一样,带来的是新鲜的气息,所以才受到那么多观众,尤其是电影票房主力——年轻观众的喜欢。

  2.《海角七号》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在回归台湾乡土电影的老传统,这也是台湾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一种类型电影,例如传统的台湾生活习惯,一串串的闽南语。气息是年轻的,玩摇滚的小帅哥,台湾女学生和日本老师的恋情。但手法是怀旧的,苦恋啊,眼泪啊,还有日本老师那十分动人的情书,都让人想到琼瑶之类的故事。而这一向是台湾电影的特色,台湾电影从来就离不开乡愁和青春,就好像一直没有长大的孩子,离开这两点就集体失语。

  3.虽然怀旧,但影片还是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比如说比较开放的国际化的剧情,运用了人气明星主演等。

  “海角”捧红了谁?

  导演魏德圣:红得我都不习惯了

  《海角七号》让该片导演出其不意地火了,成为台湾最卖座的导演。过去,基本上都是他给朋友打电话借钱拍片,现在他连手机都不敢开,只要一开,铃声就会响不停,谈采访、上通告,甚至有人送钱给他拍摄他一直想拍的大片《塞得克巴莱》。他说,“我好像真的红了,红得我都不习惯了。”

  《海角七号》之前,魏德圣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曾在已故大师杨德昌的影片《麻将》中担任过副导演,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被看做是台湾电影重新开始的“破冰人物”。

  据悉,最初的魏德圣只是一个电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因为在当兵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爱好电影的同僚,从此开始对电影发生兴趣。退伍后,他终于有机会进入到了电视制作圈工作,但那时做的仅仅是个场记。

  1999年,他终于得到了执导自己首部剧情长片《七月天》的机会,该片获得了温哥华电影节最佳青年导演奖,但是却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公映。“拍摄《海角七号》,就是想证明我有能力拍出好看的商业片。”魏德圣这么说自己拍摄该片的初衷。

  男主角范逸臣:片酬大涨5倍

  当年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在亚洲大红的时候,很多人也顺便记住了一个唱着中文版《Ibelieve》的帅气大男孩,他就是那时刚刚出道的范逸臣。作为2002年度丰华唱片重磅推出的新人,他被定位为“幸福系歌手”,是那种在低吟浅唱间给人以慰藉的声音。然而《海角七号》席卷台湾之时,人们惊讶地发现,那个将吉他愤怒地摔向台北街道的男主角竟然是范逸臣,短发并微微蓄须的他完全蜕变成了一个倔强和叛逆的摇滚青年。

  7年前留着长发的“情歌王子”,因为酒后失态被媒体拍到而进入事业低谷,而《海角七号》中短发、胡子拉碴的阿嘉,让范逸臣一夜蹿红,如今范逸臣已经成为台湾最炙手可热的男一号,片酬大涨5倍依旧邀约不断。

  女主角田中千绘:人气直逼林志玲

  田中千绘从日本来中国台湾地区发展多年,因为出演周杰伦《七里香》MV而被影迷认识,但始终未大红大紫。而一部《海角七号》让她人气直逼林志玲。

  此外片中的配角月琴老人茂伯如今也在台湾走红,连续亮相多个电视剧;剧中龙套演员三胞胎小男孩,也在网络上大红,博客点击率过14万;日本歌坛新人王中孝介在影片中客串日本教师和歌手两个角色,也被观众所认识。(曲作杰)

  “海角”来深水土服不服?

  影院经理:持观望态度

  《海角七号》将于2月14日上映,深圳各大影城经理对影片均持“观望”态度。

  从影片的档期上来看,“情人节”确实占有优势,新南国影城童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影片上映符合节日气氛,与同期上映的《亡命快递3》、《爱得起》、《柠檬水》等新片相比,在号召力上略占上风,尤其是年轻观众喜欢‘赶时髦’。”而嘉禾影城王雷经理却认为,影片在大陆的上映日期与影片在台湾和香港的上映日期有一定距离,出现了“断档”现象,“接不上气儿”。

  虽说《海角七号》赶上了时髦的档期,但看过该片的影院经理却普遍认为,影片在剧情、口碑、台词本土化,乃至片长等方面,都显出劣势。在剧情方面,嘉禾影城王雷经理认为,影片的悲情结局有点苦,很多“情人节”观众群希望看到“大团圆结局”。而且影片的台词过于“本土化”,也会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影片在台湾和香港的票房都非常好,但我看过,说实话,内容和表达方式都不对胃口,看完以后有不知所谓的感觉。而且影片很长,两个多小时,觉得很闷。”一位影院经理透露。

  除此以外,影院经理也坦言,在商业价值上考量,情人节同期上映的影片中,会力推即将于2月12日上映的《亡命快递3》。而《海角七号》不会成为深圳影院力推的影片,“这个情人节档期,我们最多会拿出一个厅进行排期,看观众的反应再去调整排期的密度。另外,很多爱赶时髦的观众已经在网上看过了影片,从观赏角度来说,影片的视听效果和刺激程度远不如《亡命快递3》。”嘉禾影院王雷经理表示。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西方的情人节,我们唱自己歌
《海角七号》进内地一波三折 让情人节增色
《海角七号》情人节内地上映 魏德圣乘胜追击
81届奥斯卡资格名单公布 《海角七号》参加初赛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亚洲研究院
传播与推广
总监 金俊

公关和媒体是鱼和水的关系
《第一财经周刊》
总编 何力

市场定位决定必须第一
《IT时代周刊》
副总编辑 张里

坚持新闻理念 不畏经济寒冬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