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新媒体 >> 文章正文

新媒体面临管理之困 “表达疆界”亟待立法规范
作者:佚名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更新时间:2009-2-17 9:52:08

  在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大背景下,新媒体的科学化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季明李舒

  在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大背景下,新媒体的科学化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国字号”假网站泛滥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非法网站打着“中国”或“国家”旗号,链接知名权威网站,大量刊登虚假信息、企业和地方政府负面新闻,借机行骗或敲诈勒索,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008年7月,河北破获一起假网络记者诈骗案。一个名为“中国法治网”的假网站,设立了30多个省级频道,发展成员80余名,在各地用负面新闻欺诈订阅单位580多个,胁迫它们征订《中国法治网资讯》900多份,涉案金额超过100万元。

  2008年9月底,北京警方查获“中国法制观察网”制售假记者证案。“中国法制观察网”下设新闻调查部、内参部、维权部、联动记者部等部门,分布在河南、云南、海南、山西、江苏等省,他们制作的假记者证以每本0.5万元-1.5万元的价格向他人出售。

  2008年12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曝光了74家虚假中医药机构网站,其中68家以“中国”字样打头。记者在百度中输入“中国××网”搜索,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有数十家“中国”或“国家”字样的网站,不少网站制作精良,真假难辨。

  “‘国字号’非法网站通过威胁报道负面新闻和制造谣言向地方政府或企业索要‘封口费’,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害怕事态扩大,便给钱、给物了事,使假网站有了生存的土壤。”负责侦办“中国法制观察网”一案的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警官王启振说。

  记者采访发现,行业类“国字号”假网站敲诈手段更加隐蔽,刊载的信息真假难辨,严重扰乱了市场和行业秩序,很多企业吃了哑巴亏,还不得不将这些网站视为上宾,交不菲的“封口费”。国内两家著名造纸企业的公关负责人就告诉本刊记者,一家“国字号”假网站刊登了企业的负面信息后,会主动打电话与其联系,提出各种经济要求,例如向网站投放广告或提供赞助。

  本刊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了解到,网络媒体发布新闻需获得国务院新闻办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没有新闻资质的网站,发布新闻属于非法行为。但一些互联网业界人士透露,由于网站域名和IP地址的申请门槛较低,一个网站被查处之后,只要更换一个IP地址,就可以原封不动地在互联网上出现,很难清理。

  为惩治“国字号”不法网站,原信息产业部曾发布《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规定非国家级单位的网站不得以“中国”、“国家”等字头命名,但因为缺少有效的防范和打击手段,治理效果还不够理想。

  大量别有用心的“网络杂音”

  新媒体是多种观点表达和互动的平台,但是本刊记者调查时发现,目前一些新媒体发出的声音明显“别有用心”,还有一些明显为特殊利益集团操作的声音等,值得引起管理部门的关注。

  一些网络声音明显带有打压中国经济发展的倾向,如某网站的一个论坛帖“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十大预言”直接将股指定位于1000点,并大肆渲染房价暴跌、企业大规模倒闭破产等恐慌情绪,“唱衰”中国经济。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是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网络愤青”、“网络哄客”,其重要特点是不管实际情况,一味渲泄情绪。

  二是利益集团在背后“发力”。《投资者报》执行总编何刚告诉本刊记者,在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等领域,境内外利益集团培养了一批“网络写手”,这些“网络写手”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利益集团服务,而不管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比如一家海外跨国公司准备收购国内某一行业龙头企业时,网络上一般都会出现大量唱衰国内这一行业的声音,并且“有理有据”,相关文章和评论会持续很长时间。

  三是敌对势力的“碎片式”渗透。“ANTI-CNN”网站负责人饶谨告诉本刊记者,一些境外媒体办的中文网站也正在采取邮件、圈群的方式影响着网络舆论,他们大都设置有舆论反响版块,聘请中国专家或有留学背景的人员写作,呈现的观点犀利、新锐,在年轻白领中颇有市场,但这些境外媒体办的中文网站一般都有特殊资金来源,是非营利机构,其政治目的显而易见。由于采取直邮方式,政府部门很难监管。饶谨认为,这些“碎片式”渗透,最大的舆论危害是混淆视听、转移大众的注意力,诱导网民进行破坏性的思考和行动。这类跟帖一般是在中国的夜间发表的,很多发帖者可能不在国内。

  由于一些主流媒体不注意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发出的声音网民不爱看、看不懂,客观上又为这些“网络杂音”留下了市场空间。一些网民宁可相信网络上的谣言,也不相信政府的声音。当人们通过搜索引擎设置关键词查找时,它们就会和新闻一起出现,混淆视听,影响大众的判断。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瞭望》新闻周刊:财经新媒体“江湖”
《瞭望》新闻周刊:新媒体浪潮
从央视新址大火报道看新媒体冲撞
金融危机下中国新媒体趋势分析
新媒体有可能逆市上行 网络广告迎来转折之战
半岛电视台新媒体主管:互联网成为重要发布渠道
从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看新媒体“霸权时代”的来临
新媒体助阵 陕西省两会首次实现手机直播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亚洲研究院
传播与推广
总监 金俊

公关和媒体是鱼和水的关系
《第一财经周刊》
总编 何力

市场定位决定必须第一
《IT时代周刊》
副总编辑 张里

坚持新闻理念 不畏经济寒冬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