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封口费”羞辱的岂止是新闻界
作者:苏芩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新时间:2008-10-29 9:10:24

  9月20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一名矿工在矿内作业时丧生,由此又一次揭出中国新闻界耻辱的暗疮:一场矿难发生之后,真假记者争先恐后地赶到出事煤矿——不是为了采访报道,而是去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中国青年报》10月27日)

  “封口费”其实早已不是什么具有新闻价值的猛料,只是舆论与公众的健忘,使得记者排队领取所谓“封口费”的事情不断被爆出,不断让我们震惊,接着就是不断被我们就事论事的处理甚至刻意遗忘。一次次的“封口费”丑闻,羞辱的岂止一个新闻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认真考虑包括媒体的客观中立以及相关立法等久拖不决的根本性问题。

  太阳底下无新事,“封口费”的江湖传闻也不是今天才出现,更不可能仅仅局限在山西一地。网上流传的《大河报》前副总编辑马云龙先生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就曾提到,其所属报纸在2005年8月河南某次矿难后,就曾披露“数百名真假记者蜂拥到透水的煤矿领取封口费”的事情,领钱者甚至因为排队加塞而致现场一度混乱不堪。而作为问题频发地的山西以及山西的媒体,只是“谁叫他不幸身在山西”罢了。至于此次被良知尚存的媒体披露出来的那些肮脏的新闻界“潜规则”,除了具体情节的个案差异之外,恐怕也剩下对“北京牌照的某电视台‘安全现场’栏目的越野车”以及“总部分别位于北京和香港、均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两家知名电视台等欲盖弥彰的细节的好奇与揣测了。

  是的,这是耻辱!依然能感觉到这是耻辱的,到底还有多少人?有论者曾呼吁国人要“捍卫做贼心虚的传统美德”,对于弥漫着潜规则空气的新闻机构,是否也已经到了需要呼吁捍卫这种起码的耻辱感的紧迫关头?

  笔者以为,“封口费”丑闻无法根除的关键在于没有建立真正惩前毖后的追究机制,进而无法真正建立健康有序的职业伦理。比如,曾经也热闹过一阵子的繁峙矿难“金元宝”事件,据笔者所知,就有当事人在受到所谓“处分”之后,依然改名换姓“活跃”在媒体圈中。没有什么人被真正追究过责任,或者说我们的责任追究从没有让什么人感觉到过真正的痛,这恐怕是问题的要害之一。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真假记者扎堆儿在“封口费”上?以舆论监督为天职的媒体到底怎么了?其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还是真记者与真新闻的难做:管的部门太多,大家工作战战兢兢,深怕踩“红线”、触“地雷”,索性放弃了社会舆论监督的使命。没有了使命感,剩下的恐怕就只有数钱的手感了。而这一切,正是独立媒体缺失与相关立法滞后的无可避免的体制性恶果。如何确保媒体的客观报道,这是监管与限制媒体权力的大前提。只有让真正拥有客观精神的媒体站起来,让真正有职业良知的记者不再有丝毫畏惧,才能为新闻传媒树立一个有感召力、有希望的道德标杆。

  没有触及新闻体制变革,只有头痛医头的个案严办,不仅封不住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的“封口费”,恐怕只会对新闻媒体产生由表及里的深层伤害。

南方日报评论员:黑色新闻利益链的背后是什么

  9月25日晚,《西部时报》驻山西记者戴骁军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拍下了各地真假记者云集、领取矿方发放所谓“封口费”的场景。起因是一名矿工在矿内被闷死,事故发生后,矿方未及时向上级报告,反而给闻风而来的所谓“记者”发钱,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据说,在煤矿云集的山西,这几乎形成了黑色利益链,只要煤矿一出事,就有线人通风报信,然后各路“记者”云集,索要费用。有的“记者”还成为二次、三次新闻源,通知其他“记者”前来采访,索取费用并和线人分成。

  不光是山西,河北蔚县李家洼煤矿井下炸药爆炸事故发生后,在矿主的买通下,当地官员与记者也收取了掩口费,使这起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瞒报达两个月之久。在这些黑色新闻利益链条下,是新闻界不可抹去的耻辱。这些记者中,有真记者,也有冒牌记者。他们采访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舆论监督,而是为了金钱。黑色新闻利益链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这个利益链条几乎从头到脚都是黑的:煤矿可能本身存在问题,矿主可能确实负有责任,官资勾结可能十分明显,舆论监督他们确实害怕,于是就被真假记者钻了空子,被黑吃黑或者白吃黑。在这一场交易中,没有正当者,只有各种利益的算计。

中央有关部门赴山西着手调查“封口费”事件

  回顾整个过程,就像看一部惊险大片。

  闪光灯亮起,“咔嚓咔嚓”两响,迅即退出房间,跑到楼道里,又是“咔嚓咔嚓咔嚓”三响,然后箭步下楼,跑到一楼大厅,未等保安缓过神来,又是一顿连拍。随即冲出大门,钻入早已发动的汽车,一踩油门,车子马上消失在潇潇夜雨中。

  这是42岁的戴骁军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的一次拍摄,前后历时19分钟。

  “拍完以后,自己后背都发凉”,戴骁军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也许还没等矿方人员打你,那些记者都会打你。”

  这次拍摄留下了中国新闻界耻辱的一幕:一场矿难发生之后,真假记者争先恐后地赶到出事煤矿——不是为了采访报道,而是去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

  9月25日晚,西部时报驻山西记者戴骁军完成了职业生涯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拍摄。

  事情的缘起是,他接到干河煤矿矿工举报,41岁的矿工吉新红在矿内闷死,吉系洪洞县曲亭镇北柏村二组人,9月22日下葬。事故发生后,煤矿未向上级报告,反而为闻风而来的各地的所谓“记者”发放“封口费”,多则上万元,少则几千元。

  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太原辗转找到戴骁军采访,并随即赶赴干河煤矿展开调查。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央视直播显小家子气 不让“超女”露脸羞辱了谁?
新闻界祭奠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著名报人张季鸾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北京晨报》
社长 郭坦

奥运会上"做文章"
《新世纪周刊》
总编刘丰

有选择的信息才有价值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