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总编访谈 >> 文章正文

季晓磊:体制内媒体的市场化之路
作者:季晓磊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8-5-12 8:55:17

  季晓磊简历

  季晓磊,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法学硕士。1988年加入人民日报社至今。作为人民日报资深编辑,先后从事文艺、要闻和经济领域的编辑和报道工作,多次获全国各类新闻奖项。现任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总编辑。

  《中国经济周刊》简介:

  《中国经济周刊》前身是《中国经济快讯》周刊;1992作为经济内参创办;1999年公开发行;2002年首次改版;2003年正式更名。《中国经济周刊》定位于“领导者决策的经济参考”,以政经为主的综合经济类期刊。

 

  编者按:

  由于对路线不熟悉,我们三番五次给季晓磊先生打电话询问,最后还是比约定的时间晚到了半个小时,作为《中国经济周刊》掌门人的他不仅没有丝毫的不快,反而一再说这里不太好找,还亲自为我们倒水,整理办公桌。

  访谈中,季晓磊先生有问必答,认真严谨。谈到体制内媒体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时,他既不回避体制内媒体的弊端,也不盲从媒体市场化的理念。

  面对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他明确表示正当的商业利益是必须的,而社会责任更不能丢弃,二者并不矛盾,越是社会责任感强的媒体,他的读者群也就越大,从而获得的商业利益也越多。

  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决定了媒体的质量,而面对传媒人才的频繁流动,季晓磊似乎很放心。他笑谈自己的团队很稳定,只是太年轻,冲劲有余,成熟不足。

  虽然中国经济类媒体不少,但是真正有影响的不多。经济类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体制内媒体如何在竞争中既不失本色又能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这是值得每一家体制内媒体深思的。 

  品牌影响迅速提升经济规模有待扩大

  传媒领袖网:《中国经济周刊》在2007年报道中,哪些新闻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现在杂志的哪些方面的发展让你感到满意,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季晓磊:去年比较有影响的应该是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报道。独家报道有关于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这个报道我们做的是系列。详细报道了审批制度的历史和现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下一步有可能的走向。这组报道,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重视和批示,可以说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还有节能减排的系列报道,廉租房的报道。还有关于交强险存在400亿暴利的报道,这个报道也是我们首发的,后来成为媒体竞相报道和追踪报道的热点。有关部门一直否认存在暴利,但记者掌握了大量的证据来证实存在暴利。还有农村金融、农信社的报道。农村很大的问题是缺少资金,新农村建设也使面临着资金短缺。我们陆续报道了山东、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关农村金融的有益探索,反响还是比较大的。

  感到满意的是我们的发展速度还比较快。《中国经济周刊》诞生于2004年,从2004年到现在也就是4年的时间,我们周刊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品牌成长还是很快的,影响力提升得很快,我们的报道网络转载总量在所有的财经类媒体里面大概能排到前10位。中宣部和国务院新闻办也把我们列为了重点的媒体。另一个让我满意的是我们有一支精干而敬业的团队。《中国经济周刊》可以说是中国所有周刊类杂志中人数最少的,采编人员不到30人,经营人员三四十人;整个队伍很年轻,很敬业,很有冲劲。

  有待提高的地方很多。当务之急是要提高经营的规模和运营的专业化水平,这方面我们需要向成功的市场化媒体学习,需要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中国经济周刊总编季晓磊:政经媒体的商业未来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亚洲研究院
传播与推广
总监 金俊

公关和媒体是鱼和水的关系
《第一财经周刊》
总编 何力

市场定位决定必须第一
《IT时代周刊》
副总编辑 张里

坚持新闻理念 不畏经济寒冬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