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总编访谈 >> 文章正文
一个传统媒体人的WEB2.0理想
——访华声在线总编辑 荣松
作者:高建婷     来源:博客中国     更新时间:2007-12-21 9:54:35

资料图

  荣松,华声在线总编辑,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伊朗问题学者。曾任大旗网执行总编辑、新华社国际部综合新闻编辑室主任、新华社德黑兰分社首席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荣松个人文章涉及国际政治、新闻采编、文化、宗教、神话传说……

  传统的新闻人

  荣松是一个传统的人,“我喜欢文化历史方面的东西,这个可能跟我的学业有关系吧,我在北外学的是英文,后来到伊朗留学是学历史,对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在伊朗前后呆了将近十三年,留学六年,工作六年。……在伊朗的留学之后就到了新华社……”

  伊朗造就传统底蕴

  “伊朗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到了伊朗后发现,那里很多传统文化跟我们的古典文化很相似,比方说宗教哲学方面,他们的二元论,跟我们的阴阳观点很相似,那么就要想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关系,还比方说在伊朗流传的民间故事,有很多民间故事都被列为经典,像《列王记》中的故事,跟我们的《封神演义》很相似。中国和伊朗在过去几千年历史中都有联系,这其中的文化传承给我带来了很多疑问,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就需要把中国的几本史书都过一遍,看跟伊朗到底有过什么样交流。从《史记》里面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很多词汇现在看都很奇怪,没有确切的解释,其实都有关文化传承。

  丁玲有本书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个“桑干”是什么意思?谁都知道桑干河,但是桑干是怎么来的?实际上这个桑干来自波斯语,“桑干”在波斯语中是石头的意思,可能当年在桑干河附近住了大量的波斯人,他们看这个河里满是石头,就叫“桑干”,所以桑干河就叫下来了。还有明教,为什么叫明教,怎么来的,明朝怎么来的?朱元璋是明教的弟子,而明教是来源于伊朗的摩尼教,那朱元璋所了解的明教经文有没有对他所建立的朝代有所影响?这都是文化传承的问题。所以说我对传统文化很关注,愿意投入精力。而且是倾向于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比较研究。”

  “《易经》、国学,这些著作和思想,在现代来说已经成为文化知识,而在过去,前人是用来安身立命的。在传统意义上对一个人的精神怎样去塑造呢?”

  “首先一个基本点是:人不能没有思想,它是一个灵魂层面的东西。这里面实际上还是一个教育体制的问题,现在的教育只是一种应试教育,孩子们被动地接受知识然后用来考试,不像古代那种学一本书就是要学那个思想,要塑造自己,现在有些东西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学生时代要经历很多事情,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要经历,只有经历了才有自身的思考,人的经历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你有了这个经验你才会产生一种习惯,才会有想法。

  思想本身也是一种习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不喜欢思考,那不可能有想法。如果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不会有想法,也就没有创新,这就是一个思维定势的问题。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它给人一个基础和机会,有了基础和机会,孩子就可以自己选择了,有些东西就慢慢沉淀下来。但是塑造还是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比方说像古代有必读的四书五经等等这些,现在也有必读书目,孩子们应该去读,并且养成思考的习惯。”

  有关媒体的WEB2.0理想

  关键词:信息,有价值的信息

  从1986年到伊朗留学,学习历史,这部分的传统文化学习刺激了这个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青年,他开始追根溯源地学习,从伊朗的神话传说到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外的文化传承,研究性的学习给了他很大的思想提升空间,保持着不断学习的姿态,跑步进入了飞速发展的web2.0时代。

  “您研究着伊朗文化、中外文明传承等等,都是很传统的经典文化。经历过这些研究过程之后,传统的思考方式跟现在的一些流行元素有什么冲突吗?”

  “因为是记者吧,作为媒体人,就会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而且我是这样的,对不接受的东西并不反感,因为社会在发展,肯定有些东西可以接受有些是不可以接受的,像互联网的出现,这个就很容易接受。六十年代的人,有些人就很抵制,有一些表面上是不抵制,但是心里是抵制的,很少去使用。他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比方说阅读习惯,现在互联网找东西是非常方便的,(电子书啊,搜索啊等等这些,可以快速地找到自己要找的东西,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但是有些人吧,他不看到纸质的东西他还是觉得不踏实,(网络)有一个信誉度的问题。”

  “您说说这个问题吧”

  “我们说媒体有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亲和力,还有一个就是公信力。这个公信力就是说大家对你的这个东西信不信任,可不可靠,权威性强不强。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公信力是受到怀疑的。中国的论坛比较乱,所以大家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东西不太放心,还要到纸媒上面去印证,这就是需要一个确认的过程。

  你比方说华南虎,最近华南虎吵得很厉害,但是网络的信息有些人看了就觉得不太可信,不如《人民日报》、《北青》等等这些纸媒,因为一个纸媒的公信力要高很多,大家也很容易接受,但是互联网就不一样了,公信力不如传统媒体,但是亲和力要强很多,比如它的个性化等等。

  其实公信力的缺失就是来自论坛的,中国的论坛里面炒作很多,人们都是匿名,不负责的言论泛滥,造成论坛里面的东西谁都没法确定是真是假,而且有些网媒在有意地炒作一些事情,很多事件,都被怀疑背后有炒作在里面。

  我本身就是做传媒的人,互联网要作为媒体,在中国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不敢说现在的互联网在中国就是网络媒体,如果从媒体这个含义上来讲,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准,实际上互联网现在担任的其实是一个媒介的角色。媒介只是一个传播的工具,媒体就有一个主导性了。

  关于这些,我们很多朋友也争论过,到底什么是媒介什么是媒体,媒体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一个主导性,有意识地去传播自己的东西,借用媒介去传播,不管他的主导性是对的还是错的。而作为媒介来说,它什么都会去传播,网络的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个,就像我手上的这个U盘,U盘本身不会去判断好坏,病毒也会去传播。

  媒体就要有一个选择,我只能传播有益的不能传播坏的,我只能传播有效信息不能传播垃圾信息,这就是媒体和媒介之间的差异。

  互联网在这方面的发展,就需要一个过程。像中国的互联网,它一开始不是以一个媒体来做的,第一代互联网是娱乐工具,然后才开始传播一些信息,怎么开始的呢?有一些媒体,希望自己的东西变成电子版的形式来传播,到了2000年之后,一些门户网站出现了,(搜狐、新浪等等)把各种媒体电子版的东西搜集到一起,形成一个门户,这个时候才是一个真正的信息传播。

  我们可以看一下新浪的发家史,新浪一开始就是个论坛,大家在里面玩球嘛,九八年的世界杯足球赛,足球赛让新浪的声望一下就上去了。那时候大家在论坛里面比赛,比看谁发得快,一边看球赛一边发稿子,这就是一种兴起。后来逐渐的官方的(媒体)也开始进入,《人民日报》等等,把媒体的作品做成电子版的东西来放到互联网上去,这个时候才真正进入了一个媒体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来传播的时代,这是第一代的事。

  那么现在我们讲WEB2.0,第二代互联网,中国的WEB2.0的概念跟西方的是不一样的,西方的从第一代的时候,媒体就大量地介入到了互联网里面,媒体在互联网也有了市场,是基于信息传播的。”

  他做了十多年的新华社记者、编辑,兴趣广泛,同时也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当下正做着一个WEB2.0时代最朝阳的职业之一:网站编辑。他理想中的网络媒体是网络以一种真正的媒体的姿态出现,而不是媒介……

  “交互的出现,第二代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我们现在的网络不是媒体”

  “当我们还没有真正开始第一代互联网的时候,美国的第二代互联网的东西就已经引进到中国来了,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新的东西就出现了,为什么这个交互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呢,是因为我们从第一代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种交互,像聊天室啊,论坛啊这些。

  美国的互联网是一种信息的交互,就是一个信息的发布者,在这个信息发出去之后,所有的读者可以跟他交流,是一种信息本身的交流,但是中国的是什么呢?比方说在一个论坛里面发了帖子,其他人在留言、评论,但是内容有很多与这个帖子本身的主题无关,他的发布者就是一种话语观点的发泄,不是交流。可以说中国的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网络还不是媒体。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中国互联网报告里面说我们现在的网民数量是一亿六千万,可喜也可悲。数量上世界排名第二,但是基于我们十三亿的人口基数来说还不是很多,而在这一亿六千万里面,75%的是30、25岁以下的,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的精英阶层,需要大量有价值信息的人没有在使用互联网,可以说现在主导这个社会的人恰恰是40岁以上的人,他们为什么没有或者基本不用互联网,说明了一点,网络还没有发挥媒体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还不是一个媒体,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

  “您是零六年离开新华社的,之后怎么想到要做网编呢?”

  “做网站编辑其实是由于我的个人兴趣,当学生的时候数学就比较好,逻辑思维比较强,我始终是把互联网当作一个工具来看,文化的发展必须借助工具,有新的就要用新的。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在九四年,一上手就是笔记本。那是在伊朗的时候,我们的首席记者带来一台笔记本电脑,有一天坏掉了,当时在伊朗也找不到人修,就自己看书自己弄,弄一些程序呀什么的,电脑就可以用了,然后觉得这个东西也不难,可以玩,在伊朗就买了一些编程的书来看。后来回国后,在新华社,新华社有一个很庞大的资料库,要怎么利用起来是个问题,我就提议做数据库,然后也参与了这个编写过程,然后九五九六年就开始考虑:信息,怎么利用新的传播工具来传播。

  所以我对这个的考虑是很早的,媒体肯定是要往网络方面发展的。速度快,就是最有力的保障。所以网络媒体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

  “传统的被打破后新的框架就要建构起来,互联网打破了很多的界限,电视有深度但是宽度不够,报纸广播的限制就更加明显了,网络却包含了这么多的东西。……我的目标就是做这样的网络媒体,成为一个真正的媒体……”

  “您认为怎样建立一个正确的框架来做好新媒体的事情,或者具体到一个网站,怎样引导读者和作者,怎样做呢?”

  “大家都意识到了互联网的好处,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尤其是今年一月份,胡锦涛主席的“要把互联网利用好、管理好、建设好”,那么在这个讲话之前都会有一个调研铺垫,就是说现在的互联网发展还不尽人意,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现在我们没有把互联网利用好、管理好、建设好,很多东西没有按照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方向去发展。所以07年传统媒体开始加大互联网建设,大量的地方媒体开始建立网络中的电子版,他们是在用过去做传统媒体的方式来做互联网,这是一种新概念的介入,这是跟第一代互联网的方式不一样的。

  过去我们叫”报网联动”,就是说报纸发表后的作品怎么弄到网站上去,现在呢就叫“网报互动”,就是说从网站上面看大家都在讨论什么样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来搜集话题,利用互联网来进行策划,然后把通过互联网聚合出来的东西来移到报纸上去。这就使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互动起来了。

  那么现在要考虑的就是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并存问题,怎么样来两者合一的问题,兼容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互联网要引入传统媒体的思想,传统媒体要引入互联网的思想。

  第二个问题就是精英运用互联网的问题。他们很想用互联网找到自己要的东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他们要的提供给他们呢?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一些精英阶层引入到互联网里面来,那互联网就更有价值了。我最早是在大旗网,看到论坛里面有好东西,但是大量的好东西都被淹没了,我们就要把好的捞出来给人家看,这是媒体的做法,不是第一代互联网把大家的言论都聚合起来就算了,这要有指导思想,有编辑思维了,几千家报纸里面的东西,怎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来,好几层选择,之后提供给精英,也许这提炼出来的就是精英所要的东西了,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东西。比方现在的精英博客,不是谁都可以注册进去写的,而且写的要有价值,要对社会有价值。同时也是精英之间的一种交流,不单纯以流量为目的。我的目标就是做这样的网络媒体,成为一个真正的媒体。”

  “几乎所有的网编都没有固定休息时间,不是在维护网站就是在浏览网页,要不就是在做专题,去采访,这个职业很朝阳,但是职业中的人并不朝阳,年龄上偏小但是工作量却很大,网编真的能实现一种网络媒体的理想吗?”

  “其实对我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我之前就是记者,作息也很不规律,尤其我是做国际新闻的,国际新闻还跟别的不一样,这个地方不转那个地方转,随时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呀什么的。在新华社的时候深更半夜被叫起来的时候很多。所以在生活方面没什么大影响。

  但是做网编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传统媒体是单一化的机制化的这么一个媒体结构,每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里面发挥作用,分工明确。但是网编就不一样,一个是因为新兴的一个职业,还有就是还在创业阶段的公司里,很多东西不能固化,一个网络编辑面临的事就很多,比如说技术问题、文化素养、甚至面临着市场化的问题。传统媒体编辑过程中,一个文字编辑可能只是对稿子本身负责,而现在网编要考虑的是这个文字用什么方式方法来传播,是用声音、用图像等等多媒体形式呢,还是用文字,用文字的话是用单篇的还是组合的还是专题?然后还要考虑我们的读者对象,他们要看什么样的形式,技术要怎么做,然后牵扯到市场方面要怎么做等等,所以说网络编辑的素质要求要比传统媒体编辑要求要高得多,全方位思考,挑战也大。”

  今年的十月七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光明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将支持出版机构、报业企业和官方骨干新闻类网站上市,并不再要求他们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拆分,而是鼓励整体上市,以“体现产业的整体性,减少关联交易”,“给股民更高的信任度”。此言一出,就引发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荣松从报业上市尴尬的角度诠释得清楚简洁:“我们现在的报业是个什么样的报业呢?是机关化的报业,市场化程度低。信息和市场要匹配。

  上市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东西市场化,运营机制要市场化。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一个市场化的问题,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新媒体都面临一个市场化的问题,只有市场化之后针对性才更强,你才能跟用户有更强的互动,交互。我们现在有一些情况是,比方说一家单位,订了一些报纸,但是报纸一来呢就放在那里没有人去看,这都是无效的东西。无效的就是垃圾。而清除这些垃圾就需要市场机制的介入,要市场化。媒体要有亲和力,实现最大的价值。我们的党报都在改革,那这就是一种信号。”

  座右铭:修身安人,中道之本

  修身就是修炼自己,安人就是安抚别人,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人生目标。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事,每个人每天的行为举止都是在修炼你自己,在生活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可能是个不断犯错的过程,但是你在不断地修正。你每天做的事情都在安抚别人,有时候安抚的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有时候安抚的是素不相识的人。

  中道这个词事实上是来源于中庸的,就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走极端,有一个中间道可取。

  生活点滴

  “我现在没有个人网站,只有博客,人民网、新华网、搜狐、和讯,主要在华声在线的精英博客经常更新。现在时间太少,没有能力去一个一个都更新,曾经我还想编一个程序,只要发出一篇,所有博客都可以更新了,(呵呵)像foxmail似的,把好多的账号都放到一个地方,这个原理上是可行的,就看谁来做这个事情。”

  “除了职业,其他各方面的事情也比较多,自己本身还要搞一些研究,伊朗的时政一些等等。会忙一些也会累,但是“人生不就是在累之中享受嘛,享受这个过程。所以有人跟我说人生要注重一个结果。我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说人生的结果就是死亡,有生必有死嘛,追求的不应该是结果,而应该是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所有人的最终结果都一样,但是过程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体会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有更多的思考。”

  荣松,笑对人生,在一个个忙碌的清晨开始奔赴理想,谁敢说理想在经历了越来越多之后就消失殆尽了?

  相关新闻
陈晓鹏:Web2.0有人类的智慧 也有人类的愚蠢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杨伯宁:沟通融合创新 成就卓越公关人
IBM中国企业策划传播部经理徐斯霖访谈
李频:期刊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