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北京晨报总编辑谢星文:小中见大 赢在创新
作者:佚名     来源:凤凰网     更新时间:2010-4-12 9:27:37

  曾经创造北京第一份都市早报、第一份彩色早报等诸项“第一”的北京晨报,在当前的北京早报市场再掀波澜——2009年11月18日,北京晨报全面改版改型,由对开报纸改为四开报纸,内容、形式、风格焕然一新。

  改版改型后的北京晨报“小中见大”,以“权威、责任、实用、时尚”为理念,新增加“今日关注”、“创意北京”、“网文撷英”、“咱爸咱妈”、“城市表情”、“文化看台”等特色版面,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新闻资讯,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

  参与竞争,才能赢得胜利

  记者:据了解,北京晨报在2003年7月创刊5周年时,进行过“瘦报”的改版,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逐渐得到了许多专家、报人、读者的认可。此次,晨报由对开“瘦报”改为四开小报的动因是什么?

  谢星文:众所周知,当前电视、广播、网络等给纸媒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新闻意识的觉醒,报业生态环境的巨变,市场异常激烈的竞争等等,这些大背景决定了报纸改版现象成为一种常态。

  就北京而言,多家都市报群雄纷争。北京晨报10多年的历史积淀表明,我们从来不怕竞争者,我们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甚至是同质化的竞争。只有参与竞争,才能赢得胜利,才能不被边缘化。所以我们要从“精、专、深、准”等方面,积极参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新闻”的报道。此外,根据传播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北京晨报的特长,在独家新闻、特色版面版组、名编辑名记者等方面下功夫,形成北京晨报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此次北京晨报改版改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零售市场上的竞争,另一方面四开小报更加适合忙碌的都市人群在各种场合阅读,特别是行进间的阅读,同时小报型也符合了报纸内容主题化操作的趋势。报社社委会很早就对改版改型进行研究和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水平,提高北京晨报品牌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

  理念:五“实”而知使命

  记者:贵报改版改型后,是否还以打造“北京人的信息早餐”为目标?

  谢星文:不仅要做“北京人的信息早餐”,还要做“有嚼头”的早餐,新闻资讯、观点评论、文艺副刊都要令人回味,要打造优质的内容,让读者的一天从营养的新闻、可读的文章、愉悦的心情开启。具体说来,要做到五“实”而知使命。

  ——务实的规划。报纸已经不再是包打天下的年代了,一定量级内信息量的增减对报纸品质影响不很大,一张报纸所提供的“智慧、知识、关怀”的含量可能决定报纸的品质和品位。因此,北京晨报要回归到报纸的本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做减法。

  ——扎实的新闻。新闻记者既不是贵族也不是民工,他们是新闻的采集者、加工者。新闻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与单位新闻产品上凝结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相关联,新闻的品质与体力、智力的投入量成正比。在一个通讯科技发达的时代,大道消息、小道消息都极为丰富,我们仍然坚持要求北京晨报的记者必须亲自去现场深入采访,用自己的眼看新闻,用自己的脑思考新闻,做扎实的新闻。

  ——真实的服务。报纸还是“有用纸”(use-paper),北京晨报要做到新闻、资讯、广告等刊载的信息,都是真实有效的,让每一个读者觉得可信、可用。

  ——诚实的言论。目前的报纸,不仅看它让人知道多少,更要看它让人明白多少。北京晨报要做一张能为读者在众多信息中精心选择、用心分析、诚心建言的报纸,成为读者的一个“益友”。

  ——朴实的关怀。报纸终究是一张文化纸,它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关怀,也就是人文关怀,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所在。一张报纸只关心事,不关心人,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北京晨报将时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人的发展,这是北京晨报人的终极使命。

  内容:知道知晓知理

  记者:改版改型后的北京晨报提出,要“小中见大”,以“权威、责任、实用、时尚”为理念,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谢星文:首先,要突出报道地域新闻。目前每天大概有30个版面报道国内、国际、文娱、体育等新闻,其中前三分之一都是北京的本地新闻,重点关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报道,尽量实现信息的综合性、大规模、全方位覆盖,满足读者的新闻需求。此外,还要加强独家新闻、增加报道角度的新颖性。北京晨报下一步要抓好两个工作,一是要抓好独家新闻和特色报道,这是一张报纸核心水平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抓好同题竞争,对一个选题进行多侧面的开发。

  其次,要深刻体现思辨色彩。“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阅读北京晨报除了让读者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一切外,还能让他们有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新增加的“晨语”、“晨思”评论版力求呈现一个思辨的平台,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新闻背后的道理与启迪,捕捉当前社会的热点,传递社会各个阶层的真实声音。

  第三,要强化纵深报道。新闻有知道、知晓、知理三个层面,读者不仅需要知道新闻,更渴求了解新闻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背后的本质、道理是什么。每天16、17跨版的“特别报道”,就是专门做深度题材的内容,对国内、本市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纵深报道,同时对本报记者采写的一些重要题材,以及新闻第二落点进行追踪报道,从而满足读者获知更深层次的新闻需求。

  最后,还要及时提供环球信息,发掘文化、时尚潮流,展现理性、精致、自然的生活态度,做成一份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的高品质新闻早报,为广大读者“开启每天新生活”,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

  记者:贵报新增加的“创意北京”、“网文撷英”、“咱爸咱妈”、“文化看台”等版面,引起了众多不同年龄读者的兴趣。您能否谈一下这些新增板块都有什么特色?

  谢星文:“创意北京”是源于北京既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同时也是文化名城、创意之区、创新之城。作为一份全方位报道北京的报纸,我们打算从建筑创意、生活创意、艺术创意、文化创意、海外创意、征集创意等向读者介绍那些改变了或者正在、即将改变我们生活的创意。“创意北京”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趣味的版面。

  媒介融合是信息社会的潮流趋势,网络已经壮大到足够“反哺”传统媒体的阶段,因而开设“网文撷英”版,每天将网民有文采、有思想、有见地的文章、帖子、语录精选原生态呈现在报纸版面中,力求了解民情、汇集民智、反映民意、报网互动。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为了让老人们开心,也为了给中青年朋友搭一个表达孝心的桥梁,北京晨报特意推出了“咱爸咱妈”版,设置了“一封家书”、“回家看看”、“亲情故事”、“婆媳之间”、“图片故事”、“实话实说”等栏目。另外,新时期的中老年读者是报纸最忠实的群体,还是把报纸从报摊搬回家的“天然搬运工”,实现了报纸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多次传阅的效果。因此,“咱爸咱妈”也是以争取中老年为轴心读者群的一个有效手段。

  “文化看台”主要是服务读者,提供北京每天的演出、展览、讲座等信息,让读者的业余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还新增了“今日关注”,利用“今日早点名”、“今日早知道”等栏目,用人物做新闻索引,改变事件串联新闻的常规做法,更加关注新闻人物。

  记者:有网友评论,改版后的北京晨报报头的字体应粗犷些,目前报头太过单细,报头设计没有突显“北京味道”。您如何评价?

  谢星文:报头需要醒目,但报纸不是卖报头,卖的还是新闻内容。报头不能突出到抢了每天头条新闻的风头,目前的北京晨报报头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是适度、均衡的。

  网友们所说的“北京味道”,也是我们一直探讨的。“北京味道”到底是什么,一百年前是什么,三十年前是什么,十年前是什么,现在和未来是什么?从地缘政治上讲,北京既有区域规定,又有首都概念;从文化上讲,它既有皇城文化,又有胡同文化,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文化。而目前来说,京城的现实景象就是“五花八门事,南腔北调人”。这是一个交融的社会,有包容的味道;一个群英的聚会,有精英的味道。新的京派文化正在这个交融和包容的过程中形成,北京晨报会对此密切关注,深刻把握,推波助澜。

  人才培养:打造“首席工程”

  记者:最近注意到,北京晨报网站上登载有招聘编辑记者及经营管理人员的信息。请问,此次改版改型后报社在人员结构上有什么调整?

  谢星文:新闻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靠人才和对人才的使用、管理。在新闻人才和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注重了“留”和“流”,即对于专业记者我们要通过设立“首席”制、“主编”制等各种办法让他们在本领域中安心地留下来,发挥专才的作用,形成并满足读者的固定阅读期待;对于中层干部我们通过竞聘等办法,让他们“流”动起来,给予新的挑战与机遇,激发他们在新岗位中发挥新作用的热情。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北京晨报独特的“首席工程”。“首席”一词现在是司空见惯了,从首席执行官、首席工程师,到首席技术员、首席工人,各行各业都把本行业里的尖子、领军人物称为“首席”。当然,首席记者和首席编辑是媒体行业里工作能力最好的新闻工作者。

  2000年前后,在北京的媒体中,“首席”一词还显得很生僻、晦涩。北京晨报独辟蹊径,评选业务骨干,授命为“首席”。报社对首席人员的认可,不仅在物质上奖励;在重大报道、重点选题策划上以及学习培训、出国考察等方面都会优先考虑首席人员。在“首席”制度的激励下,晨报的采编队伍“活”了起来。普通员工工作有了干劲和目标,同时首席人员有了压力和动力,这样形成了你追我赶奔“首席”的良好竞争局面。“首席工程”带动了全报社形成一支既有业务骨干,又能全面均衡发展的采编团队。

  记者:改版改型后,报社收到的读者反馈如何?

  谢星文:此次改版改型,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失去了老读者,新读者又没争取来,两头落空。不过,目前从我们发行部门对零售市场的调查,结果是积极向好的,在这么冷的天儿,零售量增长了一倍。通过我们96101服务热线的话务量来看也可见一斑:新闻线索增加了近两倍,意见和建议增加了一倍,这说明读者有话愿意跟你说,希望和北京晨报一起发展。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北京晨报的改版改型是获得普遍认可的;是不是“成功”,我想读者和市场将来会给出一个答案的。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郭坦:《北京晨报》再出发 奥运会上"做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