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传媒名人 >> 文章正文

孔庆东谈电视传播雅与俗:《百家讲坛》如何翻身?
作者:孔庆东     来源:天津日报     更新时间:2009-6-23 9:04:53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从全人类文化事业的视角来看,传播变成了一个领头的专业,成了一只领头羊。所以我觉得,中国目前到了一个必须从文化战略高度上来重视传播的时候,应该把传播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专门的领域来搞。我们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从很早时期开始,就对传播问题重视得不够。

  谈到现代化,从“五四运动”开始,从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这一代人开始,他们的思想是中国当时最深刻、最进步的思想,可他们的思想没有能及时地转化为社会资源,他们的思想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鲁迅这么了不起,他的小说在当时也就印几千本。几千本的印数在一个拥有四万万国民的国家里边,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新青年》这么重要的刊物,在四川省,只订了两份。甚至,连鲁迅自己都不能启蒙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并不读他的书,他母亲最崇拜的是张恨水。

  鲁迅没有长篇小说——长篇一般比短篇通俗,他的那些短篇小说写得多么深刻,很多人都读不懂,也不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一上来就是《狂人日记》,谁也读不懂!《药》的开头多么深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什么意思啊?中国人不习惯阅读这种东西,需要一个中介,把鲁迅这么凝练的思想转化成广大民众可以接受的一种产品。那时候没有电视,那时候的第一媒体就是报纸。鲁迅自己很重视传播问题,所以他勇于把自己的文章拿出去发表。鲁迅当年的文章都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之类的副刊上,文章的旁边是明星的花絮、各种广告,可鲁迅没有觉得这样就没面子了、就不高雅了等等。可是靠鲁迅一个人这样做没用,因为在当时,从国家到知识分子这个群体,都没有注意传播鲁迅的思想。那么谁注意了呢?

  恰恰是我刚才提到的张恨水,就是“张恨水”们。张恨水他们的作品的发行量是巨大的,他们是和普通读者、普通受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看,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这个国家有多少个“鲁迅”,而是这个国家有多少个“张恨水”。鲁迅这样的文化大师,把人性分析得这么透彻的,在20世纪没几个,起码日本没有这样的人,美国也没有,大概法国、德国有两个。可是人家有无数的“张恨水”啊,人家有好多“金庸”啊。

  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首先不考虑你的受众是谁,不掌握你的受众,你这个文化就是没有力量的文化。

  这样我就想到一个和雅俗有关的问题。通俗文学、通俗文化、通俗文艺这些概念,在我们中国人的理解中,有一种贬义存在。这些词如果翻译到西方去,并没有贬义。这个贬义从哪儿来的呢?就是从“俗”这个字来的。中国人一看到“俗”,就认为是一个不好的评价。“俗”就意味着低级,“雅”就意味着高级,这是我们汉字的多义性所造成的。

  在西方,说一个人是大众作家,这不意味着贬低他。反而意味着,他拥有数量极大的读者,他的作品社会影响大,老百姓喜闻乐见。在法国,巴尔扎克、大仲马这样的人是被当成民族英雄来崇拜的,他们可以进“先贤祠”。而我们国家会把金庸当民族英雄吗?是金庸,使海峡两岸的人、使港澳的人、使东南亚的所有华人、使北美欧洲的所有华人意识到,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是一个共同体,我们都是“郭靖萧峰的哥们儿”。难道金庸不是民族英雄吗?

  通俗的问题原来这么重要。我用了很多精力去探寻“俗”“雅”这两个概念的来源。

  “雅”,原来的意思就是夏,指的就是夏王朝所在地,那一块地方叫“雅”,一个地域性概念,就好像河南叫“豫”一样。其他的地区叫“俗”。这一开始只意味着地域差别,并不意味着高低。“雅”和“俗”的明显分流,第一个把“雅”和“俗”明确分开的人,是屈原,他赋予了“俗”这个字以很专门的含义。就是说,我保持个人节操,我这样的人要命名,叫“雅人”,别人是“俗人”。俗人到此就有了很不好的意思,包括小人、品德不高、知识不高、境界不高等等意思,都装在这个“俗”里边。“俗”这个概念,看明白它的来源之后就应该知道,“俗”并不代表天然的等级低下。

  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对传播就可以有新的看法:不要怕别人说你俗。“俗”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就是一般人理解的,低俗,品位不够,档次低;第二个含义不含褒贬,它只是一个影响力的问题,影响力大小、是否与大众结合的问题。如今,在传播问题上,要重新调整思维。我认为,人首先要不怕俗,但是不能抛弃雅。怎么调整好它们的关系呢?我觉得要这样——俗中求雅。

  俗中求雅首先要立足于“俗”,不能够一开始就去追求“雅”,特别是对于电视节目来说。电视首先要清清楚楚地认识到,它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一个寝室的同学阿忆有一个邪门观点,他说,一个电视节目,凡是大学里的专家反对你,就说明你成功了。这话说得有点极端,但我们要吸取他合理的内容,他讲的是有道理的。一个电视节目好不好,可以开专家研讨会,把专家们请来听他们的意见,这个意见可以听取参考,但不一定要听从。有的时候恰恰要当一个反面参考,专家越不喜欢的节目,可能恰恰是好节目,专家当年还不喜欢《小二黑结婚》呢,事实证明,《小二黑结婚》是伟大作品。

  我讲一段《百家讲坛》的历史。《百家讲坛》早期是一个没什么影响力的节目,节目组的一些同志感到很自卑,觉得自己不被领导重视,被弄到这么一个破栏目,不过就是找一个老师讲讲课,弄得很沮丧。节目开始不久,一次他们找到我。我说,你们应该高兴啊,这是你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啊,当老师的可以在电视上讲课,这是中国电视的一个巨大进步啊。你们的观念有问题,你凭什么认为讲课就不会有收视率呢?《幸运52》、《开心辞典》当然有收视率,但那是它那个群体的收视率,还有别的群体想吃某种饭吃不着呢。大多数人想吃汉堡包,有人供应他们,但是现在有人想吃馅饼,就是没人给做,这些人是渴望着馅饼啊。我相信,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学术跟社会已经脱钩很久了,人民需要学术,我相信学术是有市场的,关键在于节目怎么做,老师怎么讲。

  我觉得这个节目立足于“俗”,是立足到位了,而“俗中求雅”则是它成功的要点。“俗”是它的形式,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传递“雅”的信息,把握好这一点,这个节目才可能持续发展。现在全国很多台在克隆这个节目,但是可能只克隆了它俗的那个形式,雅的这一点如果跟不上,它就有一个危机存在。这个节目应该是传播学术成果、传播思想的节目,单单有一个“俗”的形式是不行的。

  我觉得电视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而我们大学里的学者要做的是相反,我们应该在提高的前提下来普及。我们先要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要站到世界的一个制高点上。比如说,我是研究鲁迅的,我必须能和世界上一流的研究鲁迅的学者,不论国内国外的,跟他们对话,掌握最前沿的信息,然后把我的研究成果、我得到的信息,通过某种形式传递到社会上,让人民都知道鲁迅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一个社会,它就上下沟通了。

  跟俗中求雅相关的,还有两个配套问题,一个是小中求大,另一个是稳中求变。

  我觉得电视不适合于讲大问题,要少讲大问题。因为电视是个时间艺术,它转瞬即逝。我有一句著名的调侃,我说:看电视的乐趣就在于换台。这是真实情况的描述,我看电视都是同时看全国所有的台,我是一遍遍地轮着按那个遥控器。按累了,遇到某个喜欢的栏目,多看一会儿。我喜欢看戏曲,喜欢看各个省的地方曲艺,但剩下的时间我就是不断地换台。好的电视栏目,应该是讲一个具体的问题,小视角、小细节、小故事、小道理,然后积小为大、积土为山。

  还有这个稳中求变,也是我看了很多国外电视节目的一个感受。我觉得我们中国的电视变化太快、栏目更换太快,经常创建新栏目、新节目,一个节目老变换花样、变换嘉宾、变换舞台布置、变换背景……有些电视台的领导不知道为什么那般弱智,老以为变换之后,就会让人家喜欢,让人家耳目一新。我看国外电视不是这样,国外的电视经常是几十年不换,什么都不换,一个脱口秀节目也好,一个小品节目也好,一个新闻访谈节目也好,就那个主持人从年轻主持到白发苍苍,从“二战”以后一直主持到现在,不变!那个《狮子王》天天晚上都演,那就是人家的“样板戏”!

  总而言之,我觉得在今日中国这个情况下讲电视节目,在重视传播的文化战略意义的前提下,做到俗中去求雅、小中去求大、稳中去求变。你过个七年八年,过个十年二十年看看,那个成就一定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伟大成就。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北大教授孔庆东:电视传播的雅与俗
名编名记再进校园文化联动激发学子爱心
易中天:水浒传中李逵“最可怕”
王蒙登《百家讲坛》 自称不想当“学术明星”
王蒙登《百家讲坛》 自称不想当“学术明星”
白岩松现身"百家讲坛":中国最缺公共知识分子
易中天“客串”《百家讲坛》主持人对话“小人物”
易中天当上外公暂停工作:《百家讲坛》没暴跌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