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文章正文

记者手记:抗震救灾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0-4-20 11:23:01

4月19日,解放军第四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结古镇医疗救治点为灾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摄

    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摧毁了高原小城玉树早春的祥和安宁。

    山崩地裂间,房倒屋塌,道路断绝,一个个城镇乡村被夷为平地。

    废墟下,被掩埋的生命等待救援;地面上,10多万受灾群众急需帐篷药品……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打响。面对生命的呼唤,疾驰而来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不畏艰险、全力以赴,与死神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托起一个个生命的希望。

    出征,在人民需要的时候

    灾难袭来,人命关天。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迅速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部署。

    正在国外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同代表团陪同人员一起,急迫地分析国内发来的一份份灾情简报……胡锦涛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部队急灾区群众之所急,组织力量,奔赴一线,全力以赴支援地方抗震救灾斗争。

    4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当前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会议要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充分发挥突击队作用,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贡献力量。

    4月18日,胡锦涛来到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结古镇扎西大同村,胡锦涛向正在现场救援的兰州军区第一救援队、青海省军区独立团官兵表示慰问。他指出,要尽最大努力抢救被困人员,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下百倍努力。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驰援灾区,抢救生命,成为军队抗震救灾工作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4月14日,灾情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当即就部队参加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要求部队以救人为第一任务,迅速展开救援工作。4月15日,中央军委又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部队抗震救灾工作。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第一时间下发通知,要求抗震救灾部队以坚强的领导、坚定的决心、坚决的行动,全力以赴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争时间,抢速度,救生命!人民子弟兵再次吹响出征的号角。

    4月14日8时30分,地震发生41分钟后,兰州军区向部队发出预先号令。玉树军分区、玉树县人武部、结古兵站和某通信总站,地震发生后边自救边投入到抢救生命的战斗中。震后2个小时10分钟,兰州军区某独立步兵团全员出动,强行军16小时后抵达灾区。某摩步旅翻越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连续30小时开进1500多公里到达灾区。新疆军区某陆航旅紧急从1700公里外起飞……

    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人民空军又一次展开非战争军事行动史上大规模的空运行动。4月14日13时13分,空军第一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13时21分,第二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13时27分,第三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与此同时,空降兵部队1500人和100名伞兵做好抗震救灾的各项准备……

    徒步急行军,摩托化开进,空中投送……一支支番号不同的队伍,克服重重险阻,向着灾区玉树挺进。到4月18日22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兵力12693人,12535人到达救援一线。

    出征!疾进!继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后,共和国军人再次肩负起拯救生命的重任。

    救人,不惜一切代价

    救人!争分夺秒救人!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疾驰而来的各式迷彩成为峡谷中希望的绿色。

    相比两年前的抗震救灾,这一次,官兵们面对的是张着大嘴仍然吸不够的氧气,以及夜间常常刺痛骨头的寒风……

    地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漫天烟尘还未散去,驻玉树武警部队600名官兵,就扑向废墟,全力抢救群众。哪里有呼救,他们就冲向哪里,用拣来的铁棍撬、镐头凿,更多的则是用手挖、用肩抬……震后6小时,他们抢救被压埋群众113人、救出受伤人员1100余人。

    接近4000米的海拔,很多人的双颊和嘴唇很快变得青紫。人手不够,医生、护士和机场的武警战士一起将2吨重的救灾器械与药品卸完。转运车辆不够,一部分官兵登车出发,剩下的,急得跳脚。

    驻宁夏某工兵团携带生命探测仪抵达灾区;空军雷达某团保障分队抵达灾区;武警驻甘肃某部抵达灾区……随着越来越多的救援部队的到来,废墟上希望的火苗越燃越旺。

    刚上高原的官兵们来不及调整,把背包一放,就投入到搜救中。

    “来,听我口令,大家一起拉,1、2、3……”4月16日,在玉树龙达路的一片废墟上,一串沙哑的声音过后,传来了官兵们使劲的吆喝声和石板的摩擦声。

    指挥官兵营救被困人员的,就是连续奋战了33个小时的连长姬晓军。头发蓬乱、两眼通红、嘴唇干裂发紫的他,衣服、皮鞋上满是尘土,手上密布着一道道血印。

    33个小时的时间里,姬晓军唯一的休息就是蹲在地上啃包方便面,喝瓶矿泉水。当幸存者被安全救出,姬晓军再也撑不住了,一下子坐在了地上……

    从汶川到玉树,时移地异,不变的是军人的使命、担当,还有那对人民的浓浓深情。

    高原稀薄的空气,只有相当于平原60%的含氧量,抬腿举手都分外费力,官兵们忍着剧烈头痛和一阵阵眩晕,咬紧牙关坚持搜救。用切割机、钢丝钳把楼板钢筋剪断,用起重机、吊车将一块块沉重的坍塌物吊走,为了不伤到幸存者,他们甚至用手掏、挖、刨,手套被磨破,手指磨出血却毫不减速。实在坚持不住,就捂着胸口靠在一边喘几口气,随即又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中。

    “我多躺1分钟,就耽误救人1分钟。”兰州军区驻甘肃某部20岁的战士侯永强说。发烧38.5度的他,被战友们强按在帐篷里输液。

    “有人吗?下面还有人吗?”官兵们向着废墟下一遍一遍地呼喊,仔仔细细地搜寻,本被家人认为已经遇难的女孩次乃拥青,就是在这样一遍遍的呼唤声中于废墟下发出了微弱的回应。

    不懈的坚持和奋力的营救,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

    地震发生第四十九小时,藏族妇女卡吉获救;

    地震发生第五十三小时,女青年扎西央泽获救;

    地震发生第五十七小时,80多岁的老人吉嗄获救……

    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解放军、武警官兵从废墟下成功救出1200人,救治伤员8714人,转移受灾群众4300人,转运物资3222吨,搭建帐篷608顶。

    绝不抛弃、绝不放弃,“黄金救援时间”虽已过去,他们仍在废墟中不懈搜索。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北京奥运一线记者手记:赛场采访的甘与苦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