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新闻 >> 文章正文
外宣媒体:向世界真实全面报道两会
作者:姚志峰     来源:人民网-中华新闻报     更新时间:2007-3-16 9:30:16

  中国日报:报纸网络相互呼应

  为更好地报道今年的两会,中国日报在年前就成立了两会报道小组,调集各部门的骨干记者组成报道队伍,由总编辑朱灵亲自挂帅,副总编辑曲莹璞负责报道组,报道策划、版面安排等工作,编委高岸明负责有关海外舆情调研。

  版面增多,报道力度加强。两会期间,中国日报每日推出四五个版面作为两会专刊,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今年的两会报道小组除了抽调各部门的骨干记者作为一线报道力量外,在后方也组织了一支队伍,跟踪电视、网站进行深挖和编译。同时,网站、子报与大报相互呼应,也推出相关专题报道。作为国家重点英文网站,中国日报网站组建了一支30人的策划和制作队伍,制作了中文和英文两个大型两会网络专题,以发挥网络的快捷和受众广的优势。其中,英文专题的栏目非常丰富,切实做到报网互动,以网络视频音频直播、海外读者关注两会的话题调查和建议征求、建立两会新闻图片库等形式加强两会报道。同时网站还将对英文论坛和跟帖进行及时分析和总结。中文专题的制作也将非常全面和新颖。

  报道针对性加强。总编室“海外舆情调研小组”从2月初开始对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CNN、BBC等在内的海外媒体进行舆论跟踪和舆情收集工作,为两会报道小组提供选题策划等方面的参考。海外舆情调研的结果为中国日报的两会报道提供了重要参考,使对外报道针对性更强。两会报道小组结合海外热点,有针对性地采访相关权威人士,就海外舆论关注的热点发表独家看法。例如报纸就海外媒体最近关心和热切报道的几个热点问题,对林毅夫和李善同做了独家专访。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增强对我国民主政治的了解

  两会报道是对外报道重点之一,也是国外受众及舆论关注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焦点之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各编播部门立足于提升全台重大政治类题材的报道水平、增进国外受众和舆论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了解与认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探索和改进两会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对外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把握好报道内容和角度。其次,不断创新报道形式。突出国际台广播特点和多语种在线广播的传播特色,对外广播节目要制作精良,直播节目要围绕可听性努力创新,扩大国外电台转播范围,在线广播要突出多语种在线广播特色,管理好网上论坛和网上跟帖,落地广播要注重针对性。同时,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跟踪境外舆情,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

  在两会的直播中,电台英语和汉语普通话广播对6场重要活动进行现场广播直播和在线直播。把相关语言对以上活动的直播信号同时送入互联网中外文网站。凡是有外文稿件的重要报告和会议,相应语言将在网上做直播。对两会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举办的各场新闻发布会,华语中心汉语普通话广播、英语中心、国际在线中文网、环球资讯广播根据台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的部署另行安排直播。

  在两会的常规报道中,国际台提前做好两会常识性报道。重点完成两会议程报道。对新闻发布会的报道,通过记者连线等方式,根据不同主题,对各场新闻发布会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报道。密切跟踪境外舆情,根据受众关注热点,在会前、会中、会后组织有针对性的深度报道。

  在两会重点专题报道中,有效调动人力和信息资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整合采访资源,由新闻中心牵头,统一调配全台上会记者,共同完成重点专题采访、报道工作。由新闻中心统一发稿,供全台各部门使用。

  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也讲“三贴近”

  中国新闻社社委会高度重视两会报道,他们组成了一个53人的报道组,围绕对外特点组织报道,发挥中新社图文通稿、专稿、专版、报刊、网络、影视的综合优势,扩大报道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1月中旬,中新社开始筹备报道组,在春节前就预热动员,上会前又由郭招金总编辑、田惠明副总编辑对全体报道组成员进行培训。经过认真策划,报道组先行制作了7篇前瞻性分析稿件,对今年两会的重点议题进行解读。这些稿件分别围绕《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民生、经济、反腐、教育、就业、安全生产、北京奥运等外界关注的重点,精心写作,信息量较大,从2月22日至28日连续播发,为7家境外媒体采用10篇次,这些境外媒体包括澳门《澳门日报》、《大众报》、《市民日报》,美国《世界日报》、《侨报》,泰国《星暹日报》,澳大利亚《澳洲新报》等。

  从3月1日起,中新社将宣传报道的重点转到代表委员来京伊始即倾情参政议政和社会各界对本次两会寄予厚望上。稿件生动具体,如西藏代表委员首次乘坐火车来京的消息和通讯,消息《网民“喜新不厌旧”期待两会有对策》、《北京饭店精心准备接待港澳代表》、《京城百姓寄语两会关切身边事》,对代表委员的专访《“网连”民意的藏族委员》、《公众人物要有公道》、《委员和记者“两情相悦”》、《将军委员说“农事”话“村官”》、《吴建民:大运河与长城一样伟大》等。摄影记者也通过色彩缤纷的画面,反映了本次两会新的会风、新的进步。

  3月3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开幕后,中新社努力抓会风、抓现场、抓故事、抓人物、抓话题、抓进程,体现对外报道的“三贴近”特征。首先在文字通稿的采写上坚持创新:一是加强海外舆情调研,由境外分社提供每天的两会报道参考,使报道有的放矢;二是对境外媒体关心的话题,在两会上采访权威人士及时解读,如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筹备、中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坚持自主创新、重视农民工利益,等等,有效消除“中国威胁论”;三是加强对会议进程和新闻背景的综合报道,更生动地介绍中国人大和政协制度,反映民主团结的主题。摄影报道结合读图时代读者对图片阅读的极大渴望,每天及时向海外全球华文媒体、国内外网站及多种媒介播发大量新闻图片(预计总数在2000张左右),特别是把镜头对准普通代表、委员,报道他们参政、议政的风采。

  相关新闻
给媒体多些“闻风起谏”的权力
透视北京媒体2007年运营战略
模仿创新:电视创新的另一种战略
中国新闻出版报:炸楼莫攀比媒体少宣扬
职业操守丢失 媒体:别沦为开发商的喉舌
公众人物需提升与媒体打交道能力
欧盟副主席:将对刊登裸晒照片媒体高额索赔
冷眼看媒体:媒体的名利场上 你方唱罢我登场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热点专题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