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记者不要自贬为"新闻民工"
作者:周志懿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8-12-22 9:34:29

  不可否认,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新闻媒体的数量与种类日益丰富,新闻记者队伍迅速扩大,媒体间的竞争同样给新闻记者的准入门槛、竞争环境、社会地位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经营性的媒体单位,新闻记者的收入直接与媒体的效益挂钩,有些新闻记者的待遇较之以前,其收入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新闻记者常常自嘲为“新闻民工”。这是很可悲的。2008年的记者节注定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这一年,在频频发生的大事面前,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的社会功能彰显,社会形象与口碑也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每一次看到新闻记者冲在事件的最前沿,向社会发布及时公正的报道,都令人欣慰。通过2008年的媒体表现,无疑让社会对新闻记者的评价更高,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更强,因此,新闻记者完全没有必要自贬为“新闻民工”,降低记者职业的神圣感。当然,“新闻民工”阴影的褪去,也需要新闻记者自身的成长与修炼。

  首先,还是要树立与确定自己的新闻理想。工作需要激情,需要投入,新闻行业作为一项自主性、开拓性很强的行业,需要新闻记者主动去发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一项工作,如果没有十足的工作激情,是不可能做到长期坚持并有所成就的。如何保持激情?必须树立自己的新闻理想,只有真正热爱与决定投身于这一行业,才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何华章与陈舒平借钱创办《成都商报》,历尽艰难终成正果,使《成都商报》成为西部第一大报,并成为我国第一家借壳上市的报纸,为我国报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时尚》杂志创始人吴泓、刘江,自筹资金,从四合院里起家,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跑发行,通过15年的发展,从两人发展成拥有700多人、多种媒体形态的传媒集团,成为中国时尚期刊的标杆。新闻理想是新闻记者的魂,失去了这个魂,新闻记者的职业就失去了神圣感,这样的新闻记者注定只会是一个文字匠或者泥瓦工,充其量算一个新闻从业人员。

  其次,新闻记者要适应新的媒体发展潮流,掌握更多的看家本领。现代传媒业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日新月异,新技术与新介质的应用对记者的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传统媒体的老记者,单一的“笔杆子”(文字记者)与“炮筒子”(摄影记者)居多,但随着媒体融合的加剧,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转型,有的甚至由报社向通讯社转变,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已经完成全媒体流程再造,新设的内容中心随时向不同的媒体介质提供不同形式的稿件,对新闻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而成都传媒集团、浙江的诸暨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外出采访不仅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而且配备了数码相机与摄像设备,原来单一职能的记者如今不仅要做文字记者,而且要能同时回传图片或者影像,成为十足的多面手。因此,新时代下的新闻记者需要主动地学习,不断了解并适应新的媒体发展形势,长了本事,自然也就会成为媒体的热门人才。当然,记者的根本还是在于发现,只有新闻内容的独创性才能真正增加记者的竞争筹码,才能树立起记者的个人品牌。

  再者,新闻记者永远要坚守社会良心,坚守价值观,关注人情冷暖。从芙蓉姐姐的火爆网络到天仙妹妹的成功树立“品牌”,从木子美性爱日记的广为传播到“艳照门”照片的迅速扩散,网络的便捷与虚拟性充分为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提供了平台,“鲍肆”大行其道,“兰惠”从此不芳,那么,我们的新闻记者需要做些什么?当每一次新闻事件突发时,我们是直接关注现象还是关注现象的背后?是否只要大众关注我们就关注?想起王菲产子时,诸多娱乐记者为拍一张照片不惜在公路上飚车,简直是不惜以生命安全为代价,也的确敬业,但这样的敬业是不是有价值呢?

  因此,笔者想强调的是,真正的新闻记者是有价值观的,绝对不是来料必加工的,是有甄别的,是要考虑报道后果的,所报道的内容是符合社会道德与主流意识的,是以尊重人性为前提的。

  真正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关注新闻事件,更关注事件背后的故事及将可能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娱乐报道也不能以满足人的感官好奇为驱使,停留于肤浅的八卦新闻层面,娱乐圈中同样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情感,比如拼搏,比如坚持。记者要多关注人、尊重人,而不是仅想到自己。优秀的记者忠于职业又超脱于职业。

  当然,也不能否认,随着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当一批原来属事业性质的媒体将转为企业,相当一部分记者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员工。既然是企业,员工与企业就应该是劳动合同关系,记者也不再是媒体的附属品,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记者流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与传媒企业相比处于弱势的记者的确有可能面临利益的流失与损害。因此,避免成为“新闻民工”,新闻记者也要注意维权,关注自身的合法权益。

  避免“新闻民工”现象,关键在于新闻记者自身。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布什笑谈躲鞋经历:闪躲是强项 担心记者被吓坏
记者失踪首先是一个“公民”的失踪
网站制作人刘韧:记者怕贪 猪怕壮
布什访伊险中记者“鞋弹”记者筹划数月可能坐牢
一记者太原采访时失踪 监控录像显示被5人带走
比利时记者称在河南采访遭殴打 中方调查真相
河南电视台记者司智洪采访遇车祸殉职
记者采访强拆遭围攻续:村支书带打人者道歉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南方周末》
执行总编辑 向熹

任何困局都是方法的困局
《东方早报》
社长 秦恒骥

孜孜以求做优秀新闻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