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网络 >> 文章正文
从CNNIC统计数据解读中国网络暴民现象
作者:王玉梅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07-5-15 10:59:44

  【摘要】中国屡次发生“网络追杀令”事件,西方媒体称之为“中国网络暴民现象”。本文根据CNNIC统计数据,试图从中国网民的年龄特征、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等细微处入手,考察中国网民的受众构成与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所存在的某种可能的关联性,为解读“中国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提供另一种思路

  【关键词】CNNIC,网络,暴民

  中国于1994年4月正式联入互联网,1995年5月正式商用化——允许个人或企业联入互联网①,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一、二个年头。在这十来年里,中国的网络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紧紧抓住了世界互联网发展的脉搏。如今,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与日剧增。人们利用网络查询信息、浏览新闻、收发邮件、即时聊天、发表言论,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购物、观看电影。总之,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网络都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在全球网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好处的同时,中国的网络空间上,呈现出一种相当独特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网上公共论坛(BBS)异常活跃。其间,除了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烈讨论以及政府腐败行为的舆论监督之外,还有针对某些非公共事件的强烈关注与探讨,而后一种情况常常发展到令人出乎意料的地步,比如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中国网民会齐声针对某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发出集体的“网络追杀令”,进行道德审判,并干预其现实生活。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以至于引起了一些国际知名媒体的关注,他们把中国网民的这种行为称为“暴民现象”。

  一、事件回放——从陈易卖身救母到虐猫到铜须

  有人说,2006年,中国最有名的学校,不是北大清华,而是燕京大学。因为燕京大学出了个“名人”,他叫“铜须”。

  2006年4月,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表了一封五千字的长信,痛斥一位网名为“铜须”的大学生与他妻子有染。随即,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战团,其中一人更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短短几天内,数十万网民组队对“铜须”发出网络追杀令,搜寻并发布了这名学生的真实姓名、身份、住址和生活细节,并呼吁社会封杀“铜须”,“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医院……对××(铜须原名)及其同伴进行抵制。不录用、不认可、不理睬……”这就是去年引起央视甚至众多海外媒体关注的“铜须事件”。

  针对此事,《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欧美报纸,相继刊发报道,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隐私权、情感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等)的严重侵犯。《国际先驱论坛报》更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强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认为“虽然网络战争随处可见,但这种现象在中国拉响了警报,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会导致暴力事件,使人想起文化大革命时期,学生殴打老师和民众的那段历史。”②

  如果“铜须事件”仅是一次偶然性事件,那么西方媒体的评论当属言过其实。然而,在中国,“铜须事件”绝非偶然,相反,它是中国屡次网络道德追讨事件的一个缩影,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陈易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等。

  从“陈易卖身救母”到“虐猫”再到“铜须”事件,网友们采取的策略如出一辙,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被公布于众。接着,他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从虚拟的网络社区转移到了现实社会中,他们原有的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立刻被打破,身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正如“铜须”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我觉得网络挺恐怖的,挺可怕的!”无论他们是否真得有错,他们不可能再继续以往平静的生活。事实上,陈易的母亲因不堪网友舆论重负,停止了治疗,最后不治去世。虐猫女子则用否定自己人格的言辞公开向全体网民道歉。而铜须事件中的女主人公则不得不与原本还深爱的老公离婚。

  不可否认,大多数网民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弘扬正义、惩罚奸恶,但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群体的盲动与理性的丧失。在“弘扬正义”的旗号下,网民们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滥用所谓的“正义与善良”,并践踏着另一个、自己本不认识的个体的人格与尊严。毕竟,这类事情中绝大多数与公众利益无关,在公共领域之外;即使有那么一点关联,网民们的反应似乎也有些过头了。网民们愤怒、激动,他们甚至还没完全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就开始用他们蛮横的道德,将这个人打倒在地。

  其实,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社会,只要我们稍加思考,都会认同一个道理——即任何一个个体,都没有权利对另一个个体,进行人格侮辱或所谓的道德审判。可见,西方媒体将中国网民的这种“蛮横的道德追讨行为”称之为“暴民现象”,并不为过。

  二、从CNNIC统计数据解读暴民现象

  CNNIC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的英文简称,1997年6月3日成立,自此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两次就中国当下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发布统计报告,至2006年12月31日,已经发布了19次。目前,CNNIC的统计报告,被认为是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最权威的统计数据。

  本文试图从CNNIC历年及最新的、有关网民个人信息的一些统计数据中,考察中国网民的受众构成与这种暴民情绪的产生,是否存在某种可能的关联性。

  1、从网民的年龄分布看

  据CNNIC2006年12月31日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37亿。从CNNIC历次关于“网民年龄分布”的调查情况看,从2000年到现在,中国80%的网民年龄在35岁以下;也就是说,中国网民的主体一直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18~24岁及25~30岁的网民人数比例最高,并且占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见图1)。

图1 网民的年龄分布

  那么,18~24岁及25~30岁的网民有什么整体性的特征吗?根据我们的常识,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要么正在大学读书,要么已经高中或大学毕业,开始在外面工作。然而,无论何种情况,18~24岁及25~30岁,都正处于人生中充满梦想与憧憬的阶段。他们大部分人都心怀正义、充满激情、好奇心强、对外面的世界颇有兴趣、容易追赶潮流、强烈渴望融入社会、热切希望表达自我并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性。因此,对于在网络BBS上发言,他们自是不甘落后。

  然而,他们毕竟年轻,毕竟还涉世未深,他们很难摆脱青春期特有的冲动与激情,容易在群体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自我制约。当他们看到有人用又高又细的高跟鞋踩踏可怜的小猫咪时(虐猫事件)、当他们看到一位悲情丈夫为妻子的不忠而痛苦时(铜须事件),他们愤怒了,他们急不可耐地用键盘敲击的文字表达这种愤怒,而当一个、两个、三个……成千上万个愤怒的个体结集成群体性的愤怒后,他们开始组成一个虚拟的团体,并以集体的名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展开对当事人的追讨与打击,通过公布当事人的真实身份,这种网络攻击的触角已然延伸到了现实社会。而这群年轻的网民,或许正处在高度的亢奋中,他们以为自己正在伸张正义,却忽略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的过度伤害。

  2、从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看

  据CNNIC关于“网民文化程度分布”的调查数据,自2001年到现在,中国近70%网民的文化程度是大学本科以下;也就是说,中国绝大部分网民,其文化程度并不高。其中,正在读高中、中专或大专的年轻人占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见图2)。

图2 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

  高中(中专)以下   高中(中专)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17.1%                   31.1%              23.3%        25.8%        2.3%         0.4%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或受教育程度,反映着他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与广度。中国近70%网民文化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下这一事实,决定了中国大量网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与广度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他们很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左右、他们急于对一件事情下是非性判断、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事物背后复杂的心理及社会动因、他们容易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惩罚他们认定的“坏人”、他们容易受群体情绪的影响、他们很难对自己在“善良动机”下所导致的行为后果做出全面客观的估计等等。而所有这些局限性,都可能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出现。

  3、从网民的职业分布看

  据CNNIC有关“网民职业分布”的调查数据(见图3),中国近三分之一的网民是学生,另外一块人数比例较大的群体是在企业工作的人,也几乎占到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根据上文对网民年龄的统计数据推测,这部分企业员工的年龄应该绝大部分也在35岁以下,比较年轻。由此,从职业分布上看,中国超过六成的网民,实际上由学生及年轻的企业员工构成。

图3 网民的职业分布

  学生    企业单位工作人员 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

  32.3%  29.7%                        6.2%                              4.3%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自由职业 农民     无业       其他(包括军人)

  8.6%                          9.6%          0.4%     7.2%      1.7%

  关于“学生身份”与“网络暴民现象”的关联性,前文在有关网民的“年龄分析”时已有所涉及,此处不再赘述,此处主要关注的是“年轻企业员工”与“网络暴民现象”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性。

  我们知道,中国曾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工作是比较稳定的,收入也较有保障,即便现在也是如此。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我国国企、私企及外企的工作人员,其工作流动性非常大,年轻人跳槽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年轻的企业员工,一方面,没有效益,就没有良好的收入,工作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他们时时觊觎有没有更好的岗位或发展机会,内心常处于躁动不安的状态。那么,有压力,就容易愤怒,就需要宣泄,而网络论坛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但同时,躁动不安的心,时常会蒙蔽了理性的光芒与深沉的思考,使网民发言时容易走向情绪的极端。可见,年轻企业员工的职业状态与心灵状况,很可能导致他们成为网络中的“暴民”。

  总之,中国的“网络暴民”现象,必然根植于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历史传统中。本文仅仅是从中国网民的年龄特征、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等细微处入手,试图考察中国网民的受众构成与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所存在的某种可能的关联性,为解读“中国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提供另一种思路。(赵瑞华系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系讲师)

  注释:

  ①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P133

  ②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606/f86b1da9-f65b-49b3-b506-b61744013295.shtm

  ③图表来源:CNNIC官方网站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