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电视 >> 文章正文
存在即是合理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作者:佚名     来源:青年记者     更新时间:2007-4-19 9:24:30

  媒介角度:再现型媒介中的呈现型效果

  传播心理学把媒介的类型分为呈现型媒介和再现型媒介两种。呈现型媒介是人们利用自身的器官活动(包括表情动作、装束打扮等)表达社会意义的形式,它主要用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而再现型媒介是指人们利用工艺或技术手段(包括书籍、绘画、电视、电话、网络等)表达社会意义的形式。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表现原生态的呈现型媒介。因此,当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从再现型媒介中找到呈现型的效果。

  然而任何作品不管是呈现型的还是再现型的,都绝不应等同于所拍摄对象的原生形态,而应充分体现拍摄者制作者主体的假定,如要实现至真,除了总体上要遵循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还要在这一前提下追求更高的真实,即符合人的情感发展的真实原则与情感真实的逻辑。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同所有的再现艺术一样,为人们提供的不过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视听音画即时传真的特质,所提供的幻象让接受者感到更亲切、更真实、更像生活的原生形态。这种类似生活原生形态的呈现型效果,满足了人们观照现实的外部世界,并由此实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评价的本能需求,因而产生出精神上的愉悦。另外,真人秀节目十分重视观众的参与权和决定权,例如《超级女声》节目中的主角不是演员,而是通过“海选”的方式从“普通人”中选拔出来的。观众本身是节目的组成部分。他们同参与者感同身受,同喜同悲。观众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这样就把受众的情感调动到极至,呈现出了更高的真实。

  传者角度:对受众心理意识的开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曾将真人秀拆开解释,指出在真人秀节目中,“真”是特色、“人”是核心、“秀”是手段,这三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以下我将从这三个角度来探讨真人秀所体现的心理意识。

  (一)“真”。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博德里亚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状提出的“消费社会和大众传播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物质丰盛,精神状况却截然相反,呈现白色。这是一个充斥着预防性白色的饱和了的社会,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深度的社会,一个除了自身神话或者不断神话之外,没有其他神话可以立足点的消费社会。也许只有激进的革命的突发事件和意外的分化瓦解才能打碎这“白色的弥撒”。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人们产生了一种“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心理。往日那些经过训练的事先排练好的节目不再吸引人,人们逐渐开始追逐这种带着生活原滋原味的节目。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就在于对于这种受众意识的开发,其特色就在于“真”,它采用纪实的手法,将摄像头对着一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真实的人,真实的记录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二)“人”。

  “人”是核心,真人秀对于人也恰恰体现了它对于受众心理因素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传受的真正互动:互为主体。

  真人秀节目将受者放在主体的地位实现传受互动,这种创新就是将节目中的选择权交给受众。不仅使得受众满足了自身价值的认同。更是在受众自我感觉受尊重的同时产生了另外一种期待:想法设法希望能够将自己喜欢的选手留在节目中。《超级女声》就是在最后运用短信投票的方式制造了一场全国疯狂拉票的惊人场面。一旦将自己与节目中的某个化身联系起来,那么对于节目的感情和投入就不会一样。也正是由于这份期待,使得真人秀节目往往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胃口。

  2、以平民视角迎合受众。

  真人秀的真正突破还是在于将镜头还给大众这一普通群体。它的目标不再是那些璀璨的明星或者备受瞩目的大腕们,而是普通人——这正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意识。在让受众产生身份认同感、拉近与自己的距离感的同时,真人秀节目还因首次将话语权还给大众的创新理念满足了一些人的好奇感。在目前节目千篇一面的情形下,这样一档节目无疑是一枝独秀,而正是这”百花丛中一点红“的创新,满足了某些观众的审美疲劳。

  3、注重参赛者的主观能动性。

  真人秀将舞台最大限度地交给选手。节目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事先设计好的台词,谁都不能预测到可能出现的情节,随时都有“意外”发生,而这种意外,恰恰满足了受众猎奇的心理。例如厉娜在被淘汰后给观众下跪,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但它却成为一个精彩亮点吸引了观众,同时真正体现了参赛者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自己思想和主张的人。

  (三)“秀”。

  “秀”是手段,也是真人秀节目能够吸引观众的最后一道大餐。真人秀能火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正确把握了受众的“游戏心理”。电视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功能就是作为一种为公众提供游戏的舞台,起着消解社会心理压力的减压阀的作用。就像文化学者费斯克所说,电视节目中的狂欢因素“可以回避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并使得权力关系暂时隐退”。而真人秀节目竞赛式程序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最终结果的悬念刺激了受众的欲望;而让普通人瞬间成为明星造就了一个“真实的梦境”,比灰姑娘式的虚拟故事更契合平民的英雄梦想,更容易让观者体验一次心灵的狂欢。

  受者角度: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

  有记者曾在对长春市内近1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95%的学生知道《超级女声》这个节目,90%以上的学生在周五的时候守在电视机旁观看,50%的学生曾经给自己支持的选手用手机投票。这反映出《超级女声》不仅参赛选手绝大部分是青少年,而且参赛以外的选手支持者队伍也是以青少年为主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真人秀节目的主要受众——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这一阶段,人的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心理行为反应。这些心理行为既同时存在于青少年个体,又有群体的共同性。比如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觉更加敏感,缺乏判断力和理性思考却又有执著的热情,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探索,对未来生活有美好向往并渴望成功,行为的个性化和对集体的归属感,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追求新奇事物等。这些构成了现时期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合心理状态。

  真人秀节目正是迎合了当今青少年心理特征而具有了非凡魅力。它的“主宰舞台、改变命运、肯定自我、价值体验”等节目思想与青少年的“善模仿、自我价值肯定、对新生事物的追逐、对成人社会的向往、盲目的从众性”等心理特点充分吻合,而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是真人秀走红的直接动因。(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纪楠)

  参考文献:

  ①《尹鸿:真人秀节目分析》,http://www.sina.com.cn,2003年10月29日

  ②《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中国社会学网2005年12月26日

  ③《暧昧的真实——走近“真人秀”》,文化研究网2004年12月11日

  ④《选秀节目还能走多远》,《青年记者》2006年第17期

  相关新闻
真人秀称霸美国家庭电视市场
“真人秀”前战打响 “通行证”一张未发
英国真人秀节目让人惊愕
英国真人秀包含歧视内容 布莱尔也被卷入风波
在中国走样  “真人秀”的本土化之惑
“真人秀研究报告”发布 “好男儿”身价21个亿
荧屏黄金档被洗牌 真人秀“挤走”热剧
《广州日报》社区报近日诞生 以赠阅方式发行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