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娱乐新闻“中间地带现象”分析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更新时间:2007-5-17 13:48:04

  2006年底,一封神秘邮件和几张人影模糊的照片,又把各都市报娱乐新闻版的记者和编辑“炒糊”了一回。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再来个“回放”,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些:2006年12月底,不少记者收到一封匿名邮件,爆料称印小天和曹颖在谈恋爱,并附三张“亲密照”。记者致电曹、印求证,其电话一直转入秘书台。第二天,关于两人相恋的新闻见报;2007年1月,有网友透露,“亲密照”只是“流失”的剧照而已。1月2日,印小天亲口否认了自己和曹颖关系暧昧的传闻,至于迟迟不澄清的原因,他坦承是为配合剧组的炒作。

  有意思的是,到了1月6日,曹颖又通过经纪公司向媒体表示,她严重怀疑所谓“剧照流失”实际上是剧组和印小天在联手炒作。于是,第二天,“曹颖经纪人大骂‘无耻’”的文章见报了。

  个把月内,一则绯闻三度登上报章,且前后间隔“错落有致”,这番炒作着实“成功”。然而,对不明就里的读者来说,云里雾里之中,只看到了一地鸡毛。

  近一两年来,类似的炒作愈演愈烈,原本充其量只是一些中间地带的花边新闻,却在一些媒体的娱乐新闻版面上,堂而皇之地占据“主流”位置。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警醒。虽然“娱记”在目前的中国文化娱乐圈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但无论如何,“娱记”首先是新闻工作者,同样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面对形形色色中间地带的新闻,必须恪守职业精神和道德底线。

  何为“中间地带新闻”

  所谓“中间地带新闻”,往往介于善与恶、美与丑之中,处于有趣和无聊、高尚情调和低级趣味之间,性质上一般有益无害,或无益无害,沾染着庸俗市侩之气,确实发生、确实存在,却难登新闻报道的“大雅之堂”。由于性质比较模糊,容易被一些媒体当作“擦边球”轻易“过关”;且往往在事发之初难以判断其真伪善恶,还容易被当作人为炒作的“佐料”。

  在这类“中间地带新闻”里,娱乐新闻尤其突出。今天这个明星结婚生子,明天那个闹出绯闻,后天他们又打嘴仗了,甚至举起揭露“潜规则”的大旗一副正义凛然状……而这些,往往有照为凭、有文(博客)为据,时间、地点、人物“清晰”,新闻所要求的几大要素似乎都挺“齐全”。但就是这些看似真实发生的事件,最后却被证实只是一场场闹剧而已。这当中,假如媒体没有一定的鉴别力,只知道一味跟风追踪,最后吃亏的还是媒体自身。因此,如何报道这类“中间地带新闻”,亟待引起媒体的重视。

  “中间地带”娱乐新闻之现状

  目前来看,娱乐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中间地带新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挖掘隐私型。明星名人不为常人所知的隐私,往往是一些“娱记”深挖的对象。他们在幕后的生活状态,包括今天跟谁一起吃饭、明天跟谁一起逛街、后天跟谁一起做运动,都成为“新闻”。当然最“劲爆”的要数明星绯闻,一张两人走在一起的照片,就可以引发一连串关于两人谈恋爱乃至结婚的联想。甚至女明星的“肚子”,也成为一些“娱记”追逐的目标,不断猜测她是怀孕了还是仅仅发胖了。

  二是蓄意炒作型。有些策划人、经纪人、制作人等幕后人员,或通过网站娱乐频道,或通过电子邮件,主动向媒体报料,提供所谓的新闻线索,实则为了炒作。前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播出时,那个经常在网络贴吧上曝所谓黑幕、实则为节目造势的“舞美师”,就是一个例子。

  三是恶俗作假型。不惜通过一些恶俗、弄虚作假的事件来博取眼球,引来公众注意。比如女演员张钰诉导演“潜规则”事件,不仅详细描述事件的细节,而且公布了她与据她说交易中自己的性替身小霞的合影。没想到,合影中的“小霞”在博客中表示自己从没有从事过性交易,纯粹是张钰“陷害无辜”。最终张钰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在照片上做了假。这实在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在,一些采编娱乐新闻的记者和编辑认为,文化类的新闻读者不爱看,娱乐类的新闻更“好看”。而娱乐类的新闻中,最吸引读者的就是这类“中间地带新闻”。

  也有的认为,“中间地带新闻”无伤大雅,顶多稍微低俗一些,又不是假新闻,不会违背新闻原则。还有的认为,反正你登我登大家登,法不责众,更惟恐自己“落后”一步,所以千方百计地去挖掘“中间地带新闻”。因为这些认识误区,导致这类新闻不断被放大,甚至到了“喧宾夺主”的地步。

  比如无聊的明星隐私大量充斥版面,越炒越低俗,越登越无聊。去年王菲生子所引发的层层波澜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抢先”获得消息,不少媒体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跟踪关注,有的甚至效仿香港“狗仔队”,提前一个月派记者驻扎在王菲位于北京的公寓附近。

  比如明知炒作,但为夺眼球仍“大胆”地为所欲为,推波助澜。如“炒作大王”宋祖德,不停地在自己的博客上发惊人之文、在公众场合发惊人之语,凡是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他都会以知情人身份“曝料”,炒作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这样一个炒作大王,一些媒体明知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但仍“慷慨”奉送版面,更有媒体将其请到报社进行专访,一些读者连呼“看不懂”。

  “中间地带”娱乐新闻不当处理的危害

  “中间地带新闻”被不当处理,无论是对读者、编辑记者还是媒体自身,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首先是对读者的误读。缺乏深度与力度的“中间地带新闻”被过度刊登,实际上是对读者的误读。以为读者爱看,其实读者并非都是囫囵吞枣的主儿,什么都全盘接受。近期央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超过某些电视剧,一些学者讲师比某些综艺节目主持人更受欢迎,就是一个明证。而大量“中间地带新闻”的刊登,反而令读者对明星名人的作派反感,也对报道这些新闻的编辑记者反感。君不见各大网络论坛上,一些“中间地带新闻”后面的评论,往往要么质疑其真实性,要么评价“吃饱了撑的”或者“无聊”,很多读者甚至将“娱记”比作“愚记”,这恐怕是那些热衷于“中间地带新闻”的“娱记”们所始料未及的。

  其次是对编辑记者的误导。为了捕捉更多的“猛料”,部分“娱记”甚至不惜捕风捉影、肆意编造,使得原本处于灰色的“中间地带新闻”进一步演变为黑色的假新闻。比如有记者采访时故意设圈套,进行挑拨式的问话,然后制造“炮轰”或“力挺”之类离被采访者本意甚远的新闻。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和陈凯歌的《无极》同期上映时,就有记者不断追问冯小刚究竟是“先看的《无极》还是《千里走单骑》”,且必须分出一个先后,冯小刚当场翻脸,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再次就是对媒体自身的危害。长期大量刊登忽真忽假、忽左忽右的“中间地带新闻”,以为“讨好”了读者,实际上读者们并不买账,反而对媒体的品位、辨别力、判断力、公信力都产生怀疑,最终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这才是对媒体最大的伤害。

  如何正确处理“中间地带新闻”

  “中间地带”的娱乐新闻,有时事实的确是发生了,但不一定就是能够报道的;有的看似合理,但也不一定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对于这个“中间地带”,既不能一概拒之门外、“封杀”了事;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狂热追捧,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何处理好“中间地带新闻”,尤其考验着娱乐新闻版面的记者和编辑。

  笔者认为,面对“中间地带新闻”,应该秉持“三不原则”:即不跟风、不炒作、不追捧;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道德底线、坚持文化立场、坚持价值判断,从而对“中间地带新闻”进行分析、判断、处理。

  至于具体的操作,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根据其类型,加以鉴别、区别对待。对于纯粹挖掘隐私的,如结婚怀孕生子之类的新闻,刊登一下也未尝不可,但必须要保持头脑冷静,掌握好报道的“温度”和尺度,决不去疯狂追逐、跟风“热炒”,也不要大篇幅地刊登。比如近日一则“陈晓旭出家”的新闻后面,竟然被挖掘出“陈晓旭已身患重病”、“陈晓旭夫妇感情破裂”、“陈晓旭巨额财产如何分配”等等一系列“秘闻”,让人不禁要问一句:“‘黛玉’出家,与卿何干?”

  至于恶炒、作假一类所谓的“新闻”,大多缺乏文化含量,“赚了眼球,没了文化,丢了道德”,且大部分是明星为炒作自己而设计的,在事发之初,媒体往往很难辨清其真伪,一旦被其牵着鼻子走,最终反而成为其炒作的工具,令自己公信力大降。比如前两年那英出新专辑,每回推出之前必传出其与高峰分手的消息,待专辑销售完毕,又必传出两人和好如初的消息。如此三番五次,人们早已心知肚明,媒体假如仍乐此不疲地报道,还不该挨骂?

  综上所述,对“中间地带”娱乐新闻的频频出现,并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我们必须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既不能一概而论,一棍子打死;也决不能刻意迎合,狂热追捧,最终反被利用。因此,道德底线、文化立场和价值判断至关重要。(作者 系新闻晚报文艺部副主任)

  相关新闻
美作家剖析娱乐新闻“大爆炸”现象
发达的中国娱乐新闻成了一枝怒放的“奇葩”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