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新闻 >> 文章正文
梦露“御用摄影师”席勒中国开个展(组图)
作者:葛熔金     来源:东方早报     更新时间:2007-12-11 9:24:32

  

  劳伦斯·席勒反复说,刚去世的美国作家诺曼·梅勒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搭档。

  劳伦斯·席勒镜头中的玛丽莲·梦露

  好莱坞明星芭芭拉·史翠珊

  沃尔特·迪斯尼

  反对越战的拳王阿里

  肯尼迪遇刺、黑人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对摄影师而言,如果能够亲历其中任何一件,那足以使其的职业生涯获得莫大荣耀。对于美国摄影师劳伦斯·席勒来说,最让众多摄影师嫉妒的远非于此,而是他为玛丽莲·梦露拍摄的一组裸体戏水照片。昨日,席勒带着其摄影生涯74张经典照片———总统竞选败给约翰·肯尼迪的尼克松、刺杀约翰·肯尼迪的奥斯瓦德、倡导种族融合的马丁·路德·金、参加越战的美国士兵、反对越战的拳王阿里、引领迷幻剂风潮的提摩太·李尔利等,来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办《梦露和美国六十年代》个人摄影展。该展览之前曾在北京798进行,昨天,席勒在接受早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言语间很少谈及他与梦露的关系,显然此前,关于梦露,他已经说得够多了。面对早报记者,他更多的谈到前不久辞世的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他表示,诺曼·梅勒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搭档,梅勒是二战后美国少数能写他所想的人,为此他在诺曼·梅勒的葬礼中做了演讲。同时,他透露,下次他的个人摄影展可能移师上海。

  “诺曼·梅勒改变了我的人生”

  二战后美国的“文学良心”诺曼·梅勒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向来以洞察、热情、不妥协和原创精神闻名于世,不吝惜各种言辞,对美国社会发表不同意见。作为与梅勒关系最铁的哥们和好搭档———摄影师席勒评价他———“一个伟大的灵魂,我很荣幸跟他一起有过这么多合作,是他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

  而事实上,因为梦露的去世,才让席勒得以结识梅勒。“梦露去世那年,我与其他曾拍过梦露的摄影师举办联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我想有这么多人喜欢梦露,为什么不为她出一本书呢?”此时有人向席勒推荐了作家诺曼·梅勒。几次交谈后,他们就一拍即合决定写这本书。“梅勒以强烈歧视女性而著名。当时正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候,他又是男权主义者,他有一种天然的张力。他写政治、写战争,却没人看过诺曼·梅勒写女人,现在他要写玛丽莲·梦露,每个人都会想看他到底写了什么。”

  但第一次合作,让他们不欢而散。“直到他读了我为《刽子手之歌》采访的素材后,我们对彼此的了解才深了起来。”席勒表示,当时梅勒跟他说想将《刽子手之歌》以书籍的形式合作出版,他同意了合作。正是此书为梅勒赢得第二次普利策文学奖,该书也成为当年畅销书。接下去,他们又合作了《奥斯瓦德的故事》等书籍,也都是席勒采访,梅勒创作。随后,梅勒告诉他“漫长的六十年代”的尽头“是电视时代”,为此席勒辞去了摄影师的工作与之合作,梅勒写剧本,席勒担任导演和监制,制作迷你剧集《刽子手之歌》,又得了艾美奖。

  “其实我早年有"阅读障碍"症状,这是源于我的学习经历,不过,是梅勒和我的第一任太太让我得以改变。”席勒告诉早报记者,他从14岁开始摄影,15岁获得了第一个摄影奖项,让他在摄影上感觉巨大的成就感,在此后高中、大学的学习中,他会经常逃课跑去美国各地拍摄各种照片,这也让他只能通过照片去向外表达感情,对文字出现了排斥心理。不过,与梅勒相处以后,让他明白了文字的力量,他采访的口述内容和碎片式的文字在梅勒的笔下变得如此与众不同,也使席勒对文字也产生了热爱。

  席勒透露,在合作中,有时候也会与梅勒有一些不快,但是梅勒从来没有因此有什么微词,要知道梅勒本身的脾气就不太好,能对他这样很不容易。“就是这样,让我从错误中存活了下来。”

  这两年,到中国11次

  从2005年开始,席勒先后11次到中国采访,从芭蕾舞演员到电影导演,从画家到先锋艺术家,他几乎接触了中国各个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席勒第一次来到中国,缘于他拍摄的有关美籍华裔警探李昌钰的电视剧,央视10套要求买下该剧的播放权。“不过我第一次来中国并不是去北京,而是去了昆明。”但是他在昆明的经历,改变了他对中国的看法。

  席勒说,他在昆明时看到当地政府要拆一幢很古老的伊斯兰风格建筑,盖新的住宅楼盘,而这个建筑恰恰又在当地最大的博物馆边上。对此他感到郁闷,他决定去拜访一些中国的艺术家,了解他们的状态。

  “在拜访中,一位搞艺术的中国朋友讲述了他们一家人从1933年至今经历的故事,让我产生了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的想法。”席勒说,他以前只是看地图知道中国幅员辽阔,现在采访接触中国家庭,让他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已采访了3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父母,并着手开始写作。有望在2008年底,出版这本书,暂定名为《1933-2001年的中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内容选取对5个家庭的采访,并有意把此书拍成电影。

  席勒觉得现在的中国有一方面很像1960年代的美国,就是变化非常快速、迅猛,英雄辈出。“这个时候不能没有我。”他说。他把自己镜头记录下的1960年代美国通过摄影展的形式带到了中国,第一次当然放在北京。“虽然现在很多地方要求我去举办个人摄影展,但是下次举办摄影展最有可能是在上海,因为美国大使馆已经提出将赞助我在上海的展览,但是我还没有给他们答复。因为我在考虑是放在上海的高校内展出,还是放在其他地方。”

  相关新闻
我国首家摄影博物馆开馆
第12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丽水开幕
时政新闻摄影的细节魅力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杨伯宁:沟通融合创新 成就卓越公关人
IBM中国企业策划传播部经理徐斯霖访谈
李频:期刊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