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网络发言人登台:“新瓶”莫装“旧酒”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华商报》     更新时间:2009-9-21 14:58:30

  政府从“防网”到“用网”,思维在改变。但在一片赞歌声中必须提醒:在这个新戏台上,能不能以更宽容的态度、更快速的反应、更平和的心态,应对网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政府的“网络发言人”正陆续登台,轮番唱戏。往远说,云南、广东一些部门在7月至9月先后推出网络发言人制度;往近处看,西安市“未央区政府网络发言人”近日也在西部网、华商网等媒体露面,并提出了一天内查看、三天内拿出办理意见、一天内反馈的“一三一”工作机制。而此前一项调查显示,80.3%%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省市也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

  在经历了“天价烟”、“躲猫猫”、“王帅案”等一系列事件之后,网络舆情显现出的强大力量,倒逼政府不仅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还要学会与庞大的网民队伍打交道。防备网络、冷落网络、围堵网络……这些老套路的愚蠢做法,只能是处处被动。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于是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加以延伸与拓展,使政府的“触觉”更敏感、更灵动。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既然是“工具”,也就决定了网络发言人的登台亮相,尚不足以如灵丹妙药一般,令现实的痼疾就此清除。网络发言人只是一种新形式,比起“非网络发言人”,除了在通道上有所创新,并没有天然优势,也没有迹象表明他们具有更强化解矛盾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舆论对于“网络发言人”的简单吹捧,我们只能是谨慎地观望。如果拿出几条现实的例子,来证明“网络发言人”的成绩,应该是不难的,而比这更重要的———是否能大踏步地提高政府与百姓互动的水平,是否能容忍并虚心接受公众对政府的建议与意见,是否会沦为监控网络舆论的工具并且动辄搞出“抓网民”的闹剧来!

  “善治”不仅要有路径创新,更深的涵义还在于善待和尊重民众的执政情怀。君不见,有“市长信箱”对网民回帖发出了高傲的“已阅”,更离谱的网络回复是“没时间跟你胡扯”。如果光有一个平台与形式,却没有对网络时代民意的深刻理解、坦荡胸怀、宽容姿态,遇到事情光想着捂盖子,听到批评光想着删帖子,除了把网下的大话、套话、空话的“太极拳”打到网上来,把扯皮、敷衍、拖沓的官僚做派搬到网上来,实在看不到更值得期待的未来。网络发言人虽好,却不能沦为某些人作秀的工具。

  一个现实的悖论是,公众常常是在投诉无门之后,把网络作为最后的希望和选择。既然面对面的现实领域都“无门”,又凭什么相信,由网络发言人转达出来的问题,解决的大门就会豁然开朗呢?光靠旁观网民带有偶然性汇集的舆论力量,又能走多远呢?对于网络发言已暴露出来的那些弊病,只是偶然的不成熟,还是难以逃脱的宿命?或许都值得冷静反思。

  公众对于“网络发言人”高达八成的期待,与其说是期待出现一个“新品种”,不如说是期待政府有更深层次信息公开的诉求。政府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不能搞出现代版的“买椟还珠”———向民众高举着“网络发言”的新式盒子沾沾自喜,却将网络时代深度服务的情怀之“珠”深深地捂在怀中。

  我们承认,政府从“防网”到“用网”,思维在改变,我们也乐见能有更多制度上的探索。但在一片赞歌声中必须提醒:“网络发言”只是第一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步”———在这个新戏台上,能不能以更宽容的态度、更快速的反应、更平和的心态,应对网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条意见,每一个批评。如果只是盲目乐观地把玩“新瓶子”,装进去的仍是拖、拉、弹、扯的“旧酒”,则对网络阶段的民主推进,并不具备天然的推进效力。或者恰恰相反,还会让公众在空欢喜一场之后,黯然地更失信心。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发言人”亮相 政府学会直面网上舆情
电信移动效仿Twitter暗战3G移动互联网应用
央企负面新闻缠身引国资委关注 拟设新闻发言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重大主题网络新闻报道的创新
网络系舆情:需要开放的网络发言人制度
国新办:继续推进新闻发言人24小时电话联系制度
王旭明 尴尬的“最大鼓励来自媒体”
“媒体老总对话新闻发言人”座谈会在京举行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