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张英骜:外籍专家的职业素养让我们受益匪浅(图)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记协网     更新时间:2009-9-25 11:41:09
 编者按:在当今社会,"80后"很多时候是"另类,不羁"的代名词。但在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这个团队中,"80后"则意味着"主力军"。因为这条电视线路中超过八成的编辑是"80后"。随着2009年7月1日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的诞生,他们也作为"新苞"、"嫩笋"加入到新华社这个大家庭中来。在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面对前路,他们的经验可能不够多,视野可能不够宽,但是他们并不怯懦!他们坚信:通过前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探索,"新苞"一定可以早日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嫩笋"也将成为翠竹步步攀升!

张英骜:外籍专家的职业素养让我们受益匪浅

张英骜:手拿话筒在现场采访希腊天文学爱好者的我也很自信

张英骜:外国专家格雷琴采访印度天文学家时表现出的职业素养让我佩服

    7月20日傍晚六点,飞机降落杭州萧山机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被派往外地采访的外籍专家格雷琴女士开始了采访之旅。作为陪同格雷琴采访的英语新闻记者,我和曹莹心中既激动也不安。格雷琴有着丰富的电视采编经验,此次可以最直接地学习国外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国外受访者的受访习惯,绝对是一次练兵的好机会。但是我们没有外国专家外出采访的经验,到了安吉如何安排她的采访,会出现怎样的突发状况,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浙江分社的同志们接上我们一行3人直奔此次的日全食观测地安吉天荒坪水电站,在路上分社的同志们向我们介绍了前方的准备情况。当我听到只有3台摄像机时,心里顿时一凉,我深知直播工作的复杂,1台摄像机要保证日全食发生时对太阳的拍摄,而另外两台要随时准备记者与演播室的连线,这就意味着在直播的过程中,可用于英语新闻拍摄的机器是零。

    到达天荒坪已是晚上9点,匆匆吃过晚饭我们便与前方指挥闫永廷老师商量如何保证英语新闻的发稿。最后的结果是争取21日多拍前期的新闻,22日日全食当天见机行事!回到宾馆我们便开始和格雷琴讨论此次的选题,格雷琴以她的专业迅速拟好了4个选题和预计采访的对象,并报告了后方,在得到了后方的肯定后细化了提纲,一切准备就绪!

    21日日全食直播需要演练,我们也在演练前来到了天荒坪直播点现场,当天艳阳高照,我们都祈盼22日的天气也能如此配合。由于整个上午摄像机都需要配合直播工作,我们只能在周围更多地了解情况,为下午的拍摄做准备。观察周围的环境,寻找适合出镜的地点,向天文团体及爱好者了解情况,在交谈的过程中,格雷琴仔细记录他们的谈话内容,并与一位印度天文学家约好了下午采访的时间。

    21日下午,原计划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日食组主席巴萨乔夫将接受新华社的专访。在中文采访之后,由于巴萨乔夫要为22日的日食观测做准备,他拒绝了再次用英文采访的请求,这打乱了我们之前的采访计划。格雷琴有些失落,但很快便振作精神,直奔下一位采访对象,之前已经联系好的印度天文学家。这时已经是下午4点了,我们的卫星连线的接通时间是下午5点半,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1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做好3篇稿件的采访才能赶得上当天的播出时间!为我们担任摄像的浙江分社记者舒继华已经晒的鼻头通红,在天荒坪40度的高温下扛着摄像机与我们步行3公里从直播点一路拍到天文学家的驻地。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