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答新闻学子惑:在新闻学中重拾生命的激情
一位老记者答大学新闻专业同学(上)
作者:孟勇     来源:中华新闻报     更新时间:2007-5-30 12:02:49

  2005年10月4日,一个《普通院校的新闻系学子的困惑》的帖子出现在天涯社区传媒江湖,点击次数骤然增加,众网友跟帖不断,其中《在新闻学中重拾我们生命的激情——一位老记者致一位苦恼的新闻系同学的信》尤其引人注目,这位连续回复了十封信的人便是成都华西都市报前副总编辑孟勇,他深切地关注莘莘学子,为他们答疑解惑。

  孟勇老师在网络上无偿的义务新闻教育,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国许多新闻院系的同学中反响尤为强烈。从一些博客网上看到还有新闻教师把信拿到课堂上去讲解,同学们听得非常兴奋。

  有同学说“要把它贴床头激励自己。”“西祠成都新闻圈”的斑主康庄先生说:“谢谢孟勇先生。这些回信,与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对中国学生的拳拳之心,堪为双子星座,互相照耀。”小黑在《中国报业网》上说:“要是我能在大一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帖子该多好啊。可惜现在已经大四了。”杨柳依依说:“看这个帖子比上几年的新闻课有用多了。”

  一批感到迷惘和失落的新闻学子,在读了孟老师真诚而富有哲理的十封信之后,重新在新闻学中拾起了自己生命的激情。

  近日,编者联系到孟勇老师,请他谈谈对新闻教育的体会。本版将在本期和下期刊登相关文章两篇,敬请关注。

  在新闻学中重拾生命的激情——一位老记者答大学新闻专业同学(上)

  我在天涯网站上读到了新闻专业同学段弦的《普通院校新闻系学子的困惑》,我这个老记者无法掩饰我内心的震撼。

  他说:“怀着对记者职业的崇敬选择了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可两年的学习生活过去了,我对新闻学的激情都快磨光了……平时开的课程讲的那些理论条条框框,基本都把同学们灌趴在桌上了。”“好象都有些人决定以后不从事这一行业了,和我专业一样的新闻学子会不会都有这样的困惑!!!!!”

  好家伙,连着5个惊叹号!从段同学的帖子里可以看出,他有着真诚的苦恼和苍凉的叩问,那一连串的惊叹号,都表明了一种苦闷和追求,他不甘心做一朵还没开放就谢幕的花朵。

  一、“新闻无学论”贻害至今

  已经是大三的同学了,这样的学习状况不仅自己的内心很苦恼,关心他们的师长也深感忧虑。因此,我作为一位老记者,谈谈我的看法,为他们在夜深人静思考人生之路的时候,增添一点激励心志的烛光。

  我是一个有着20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工作过。我做过二十年的记者,担任过中国最早走向市场的华西都市报的副总编,代表作品是被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评论为“树立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一座丰碑”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有两篇作品被选入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无论是老记者还是新闻系学生,新闻激情都应该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我想我们具有共同的探讨新闻学习的基础。

  从你们反映的苦闷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新闻教育,长期以来受到“新闻无学”谬论的戕害,其流毒至今都没有消除。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新闻完全为政治服务,扼杀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宣传代替了新闻传播。这些历史原因造成了我们的新闻学的科学性、实践性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虽然近几年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体系不成熟和理论脱离实际这两大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全国新闻教育水平的提高才能逐步解决。据统计,全国的新闻传播教学点已经发展到了600多个,这么多教学点,质量上肯定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二、学习新闻“功夫在课外”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希望你们求诸于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消除学习中的苦闷。具体来说,建议你做好下面这几件事。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大学的新闻学习,其实也是“功夫在课外”。

  新闻记者是什么?记者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传播者。记者采集多方面的社会信息,用于大众传播。

  围绕这个目标,你可以试试:

  1、每天写作一千字,像石匠那样把头脑中的思想刻在石墙上。

  无论从事以什么为媒介的新闻传播,文字写作都是最基本的。即使是信息量最大的“一图胜千文”的图片传播,也需要写文字说明。文字练好了,一个记者就成功了一半。作为职业记者,你至少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信息和你对信息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传达给别人。

  现在的新闻系学生中,大部分是很想当记者的,但是我听说他们每周还写不到一两千字,四年学习下来总共也不过几万字。才写几万字就可以成为像样的文字记者吗?这肯定是要打问号的,这好比只打过几十发子弹的士兵就要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去打仗,老兵会为他们的性命担忧。我也真为我们的一些未来的记者担忧。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去写一千字以上,持之以恒,打通文字关。

  任何事情都是量变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写作主要是靠大脑和手,不是靠耳朵,不要以为我每天都听了课,任务就完成了。不写,你还是没完成。如果一个想当记者的人,又视写作这项最重要的基本功为畏途,那就应该想想傅雷先生的话了:“爱好艺术与从事艺术不宜混为一谈,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若蔽于热情,以为既然热爱,必然成功,即难免误入歧途。”

  2、每天浏览五个新闻网站

  既然记者工作的本质是信息采集,那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应该浸泡在新闻信息的海洋里。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也是这个意思。现代社会,依赖于互联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大事,分秒之间就可以从几千公里之外传到眼前,图文并茂。所以说新闻网站是新闻学子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

  古人有训:“观千剑而后识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观“新闻千剑”的条件,经过大量的观看,认真的比较和感受,我们就可以判别新闻处理的优劣。你对什么是新闻,怎样选择新闻,就会有深刻的认识。

  3、观察与思考

  有一句名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名言正是道出了新闻记者在信息世界里应有的状态。这“声声入耳”,可以理解为对外界有价值的信息的关注与获取。“事事关心”,可以理解为留心去思考。这应该是新闻学子在整个学习期间的基本生存状态。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夫子,是不适合学习新闻的。

  记者的观察是广义的:观察社会,观察人,观察自然。要有好奇心,要像牛顿观察那棵苹果树那样,观察整个世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整个世界当成你的那棵苹果树,每天都要观察它,思考它。看这世界那里起了飓风。看那里打了战火。看臭氧层穿孔使南极的冰川融化了。总之一切都要观察。

  侦探的职业眼光主要盯住细节。记者的职业眼光应该比侦探要宏观得多,是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等许多背景的观察。

  如果用那个著名的蝴蝶翅膀理论来比喻,神探李昌钰可以只观察那只蝴蝶的翅膀,看它和某个命案有没有关系,但是记者不仅要观察蝴蝶翅膀的振动,还要观察这个振动远隔重洋造成的飓风灾害。也就是不仅要观察起于“青萍之末”的风,还要一直追踪观察那“蹶石伐木,梢杀林莽”,刮倒大树的风。这还不够,还要像宋玉说的将风辨它个“雄雌”。将风分辨雄雌就属于我们今天说的抽象思维了,不仅仅局限在具体的蛛丝马迹。

  观察社会,观察世界,观察人生,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这是做一个好记者很重要的一点。它比写作还重要。一个记者的力量感主要体现在这里。文字表现力好而观察思考力差,可以做一个铺陈风花雪月的才子,但不可能成为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没有观察与思考就谈不上新闻敏感,观察与思考是新闻敏感的基础。观察和思考也是写作的基础,它们解决“鱼”的问题,写作解决“渔”的问题。

  4像蜜蜂那样去交流

  如果一个记者写了一手漂亮文章,又有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又能够思考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是一个好记者了呢?回答:不是。为什么?因为还要看他会不会交流。记者是做大众传播工作的,传播就是交流。记者和采蜜的蜜蜂一样,他自己就是一个媒介,媒体好比是个大蜂巢,记者要像蜜蜂那样把新闻信息的花粉采集回去。记者要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信息传播给受众,但是记者在获取信息前首先要把自己需要获取某种信息的意图传播给信息所有者,相当于蜜蜂的传授花粉,蜜蜂也是先授粉再采粉。

  记者一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里从别人那里得到新闻素材。这其中还可能有隐私,有顾虑,有恐惧。这些都要靠交流能力去解决。所以,交流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1] [2] 下一页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