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报纸 >> 文章正文
英国《金融时报》:允许有创造力的记者犯错误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更新时间:2007-12-7 9:07:41

  51岁的马丁·穆里根1990年进入英国《金融时报》工作。17年来,他走完了一名财经记者成长的标准道路:由普通记者(reporter)到专栏记者(columnist),再到今天的高级编辑(senioreditor)和主任编辑(sub-editor)。但与《金融时报》同事们不同的是:1995年起,马丁应汤姆森基金会之邀,先后在东欧、西非和东南亚地区为十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培训财经记者。多年跨国界教学实践让马丁对国际财经报道有了新认识。

  2007年11月,在汤姆森财经记者培训班上,马丁向中国学员们介绍了他所理解和从事的财经新闻报道。

  “财经新闻更要注重社会责任感”在马丁看来,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分支,财经新闻首先要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准确、平衡、客观。

  对财经新闻而言,准确性是存在的前提。如果采集的数据和事实不准确,或者对观点的描述出现偏差,那么这条新闻就站不住脚—无论记者用多么巧妙的方式来组织材料,或是编辑对词句进行多么精致的雕琢。财经新闻中的平衡,则是要表达各种不同观点,体现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在报道公司新闻时,尤其要考虑到竞争对手可能做出的反应。

  客观性原则要求财经记者必须“用事实说话”。客观并非人类的本性。每位记者都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每篇报道也不可避免地要以这种判断为基础和出发点,但记者的观点不能直接陈述在新闻报道之中,因为这会破坏客观性原则。财经记者必须学会“用事实说话”,即通过引用专家观点、控制叙述篇幅、组织文章逻辑来表达自己的判断和观点。马丁的一句口头禅是:财经报道中,“我”必须“隐形”,但“我”是有观点的。

  较之普通的社会新闻,马丁认为,“财经新闻报道更要注重社会责任”,因为财经新闻实质是各种利益的变动和消长,每篇报道都可能和千万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息息相关。《金融时报》要求记者在报道每条新闻时都考虑:这条新闻将会使哪些人获益?哪些人又将从中受损?对受损一方这篇报道是否公正?比如,报道一条裁员的公司新闻时,公司通常是受益方,而被裁减的员工处于绝对的劣势。这时,一家负责任的媒体应该让读者了解:公司对这些被裁减的员工是否给予了足够补偿?被裁员工日后的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

  “财经记者的工作有时像会计”

  马丁常常开玩笑说:“财经记者的工作有时像会计”。基本的金融知识是财经记者的必备技能。

  以报道上市公司新闻报道为例。记者至少应该能读懂三张定期公开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是公司在某一特定时间资产和权益的静态反映,损益表则反映企业在某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成果,同资产负债表相比,是一种动态报告;现金流量表则提供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融资中有关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信息。通过这三张报表,财经记者应该能在很短时间内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做出基本判断:这家公司是经营良好还是濒临破产。

  但许多时候,上市公司总能在合法范围内或法律边缘地带,通过各种手法调节利润,把财务报表包装得“漂亮迷人”。因此,财经记者还要学会透视财务报表数字后的包装伎俩,熟悉上市企业常用的包装手法。几种常见的利润包装手法是:根据做账需要调节营业收入的入账时间;延长“在建工程”的时间并将利息资本化;改变资产折旧方法,根据需要延长或者减少折旧年限;改变应收款坏账计提政策;将某些费用列为资本支出等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一名合格的财经记者还必须熟悉基本财务指标。比如公司营业收入(销售收入)、税前/后利润、毛利和毛利率、市盈率、未分配利润/留存收益、现金流量保障倍数、股利保障倍数等等。熟练掌握这些常用财务指标,是诊断公司是否“健康”的前提。

  “允许有创造力的记者犯错误”

  财经记者毕竟不是专业会计,更不是权威审计师。由于行业壁垒以及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记者不可能清楚上市公司每个会计细节,更无法保证所有分析报道都百分之百正确。据马丁介绍,即使在人才济济的老牌财经媒体,分析的正确率能超过70%也非常了不起。“允许有创造力的记者犯错误”是《金融时报》奉行的一条重要原则。

  之所以对记者的错误采取如此宽容的态度,除了考虑到行业壁垒和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外,报社还充分考虑了财经报道的主体—市场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因为即使是专业经济学家,如果从不同价值判断或分析模型出发,对同一个事件也可能会得出相差甚远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在《金融时报》,如果记者采集的事实准确,数据可靠,仅仅在分析和判断方面出现偏差,可以得到谅解。

  马丁说,尽管如此,绝大多数记者还是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他们都很珍惜在这样一家权威财经媒体的工作。当然,根据不同的错误性质和严重程度,报社也会对记者有一些惩罚—大多数情况下予以象征性罚款,也有记者因犯错被调离岗位甚至解雇。

[1] [2] 下一页

  相关新闻
金融时报扩大免费接入范围 每月服务30名用户
金融时报正就电视发行渠道同CNBC洽谈
《金融时报》或与CNBC合并 默多克胜算大增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杨伯宁:沟通融合创新 成就卓越公关人
IBM中国企业策划传播部经理徐斯霖访谈
李频:期刊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