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研究 >> 文章正文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六十年变迁:网络成为舆论主战场
作者:曹鹏     来源:新华网传媒频道     更新时间:2009-10-13 9:50:19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六十周年,六十年一个甲子,鉴往知今,回顾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变迁轨迹,对于我们从业人员总结经验教训、更加清醒地认识新闻工作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在新闻专业教育体系,迄今为止新闻史教学的重点是古代史与近现代史,而对1949年以后的新闻业历史几乎视而不见。事实上,尽管1949年以前的历史知识很重要,但是对于现实新闻工作来说,真正更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的是现当代历史。

  当然,出于种种原因,六十年来的历史有诸多禁区,至今尚不能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学术研究,不过,从大的方面与主要脉胳上,仍然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与经验。在此列举几个侧面,略论一二。

  调整:报纸杂志周期性成批停刊

  从1949年开始,中国的报刊经历了几次成批停刊浪潮,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大批国民党政府官办报刊便被取缔。之后,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六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八十年代末期政治风波以及前几年治理整顿,都在全国范围关掉了大批报刊,其中包括一些有相当影响的报刊。

  而近年来,报刊停刊的性质与过去并不相同了。最新的案例是今年8月,中华新闻报宣布停刊,并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刊发了清算公告。中华新闻报的历任领导以及采编人员,与我有工作关系或私人交情的很多,多年来发表了不少我的文章或关于我的文章,所以我个人对中华新闻报的停办是感到很遗憾的。事实上,我一向认为,任何一种报刊只要存在就比没有好,因为无论如何有益于信息的交流与文化的传播。甫一停刊,就有同行通知我,并期望我能有所评论。说实话,正因为中华新闻报与我个人关系非常密切,我反而不便置喙,不过,由于这一事件对于新闻出版业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又不容回避。

  中华新闻报的停刊,与一段时间以来的其他报刊停刊或休刊不同,是无条件地退市,不再打刊号壳资源的主意、也没有再留后路。虽然业内人士不乏为之惋惜者,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对资源的浪费,但是,主管主办方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却痛下决心、壮士断腕,反映出持有报刊执照而没有真正发挥出优势创造经济效益的机构决策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无法利用的资源就是负担,对于记协这样的机构来说,不是一定非要办某种报刊不可的。

  从中央到地方,经营困难、资不抵债或基本上没有发行量,既无社会效益又无经济效益的报刊大量存在。相当多的报刊领导,主要是因为觉得新闻出版总署推行的不再新批刊号的政策导致刊号商品化、资源稀缺化,因此,即使是所办报刊亏损了,也不舍得停办,真个是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一来,便出现了怪圈:有刊号的没能力,有能力的却又拿不到新的刊号。可是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报刊这种特殊商品又实在不适合租赁承包经营,因此,拥有刊号而没有办刊能力的单位,真正通过对外合作而取得成功的并不多,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最终选择了放弃。此举标志着中国新闻出版业退出机制已不再只是一纸空文,接下来,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报刊相继停刊。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自然灾难观重构及其对新闻传播的挑战
提升新闻传播理念
医学新闻传播引争议 医卫界呼吁立法规范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