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博客 >> 文章正文

傅国涌:互联网时代,一本杂志不再那么重要
作者:傅国涌     来源:博客中国     更新时间:2008-1-15 9:42:33

  大家都知道,2007年,《读书》人事变动的消息是《新京报》率先报道的,为这条快了一步的新闻,记者张弘遭遇了网上的攻击和指责,几乎被迫辞职,好在不久就证明他的新闻是真实的。一本思想文化类杂志,一个小小的人事变动,竟然造成一场新闻风波,酿成一次不大不小的茶杯里的风暴,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我深信,在一个正常社会里,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要追问《读书》何以成新闻事件,原因不光是在《读书》这本小小的杂志,而是我们的言论环境,我们面临的时代,以及不同的思想冲突。我很讨厌所谓“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的简单逻辑,讨厌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但是,《读书》事件的发生确实关乎价值之争,这后面还有许多眼下不便说明白、也没有机会说明白的因素,当然决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阴谋”夺印论。

  无论如何,《读书》的好时光已经飘逝,不仅是《读书》,一个杂志站在时代的前面,开风气之先,领导潮流,一言而为天下法的时代,恐怕都已过去了,也许世上不会再有《时务报》、《新民丛报》,不会再有《新青年》、《观察》,不会再有穿越了整个1980年代的《读书》,今日之《读书》已非昨日之《读书》。这不是因为今天的人文章写得不好,也不是今天的人不会编刊物,而是大的时代环境变了,一切都变了。

  从19世纪末一直以来,在我们这片大地上,在一些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曾有一本杂志以其品格、思想和关怀,参与那个时代,见证那个时代,并在某种意义上塑造了那个时代。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可能是最后的一次余响,我经常讲,从1993到1996年,如果要给中国找一本思想文化方面的标志性杂志,一定是钟沛璋先生主编的《东方》,从1997年到1999年2月,我们曾有过一本《方法》,接下来,1999年到2001年属于周实先生主编的《书屋》,三本杂志,如同一个链条,构成了那个时段中国精神史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们的影响面虽不能和1980年代倡导“读书无禁区”的《读书》相提并论,但它们同样没有辜负自己遭遇的时代。多少年后,史学家要研究这段国史,这几本杂志仍然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史料,更何况,其中隐含的思想星火,在一个特定年代里曾激动过、启迪过、温暖过多少莘莘学子、知识青年。虽然没有统计数字,也不可能有统计数字,但对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而言,这些杂志本身已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符号,一个杂志能做到这一步,不管结局如何,都足以感到欣慰。

  回到《读书》事件,将《读书》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审视,也许同样会有很多的分歧和争议。由于1980年代形成的惯性,从受众面来看,《读书》仍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读书》可能还陷于过去的光荣与梦想中。饱受批评和非议的《读书》前任主编曾辩护说,他们发表的文章、讨论的问题,都要比80年代深入,而且广阔,他们对现实的问题同样非常关心,而不是回避。确实,80年代的《读书》文学倾向很浓,文字浅显,卑之无甚高论,阐扬的不过常识、常理、常情。最近10来年,《读书》转向学术,引入了许多社会科学的专业视角,文字越来越深,问题越来越高滔,即便是面向现实的讨论,大多数文章也总是隔了一层,与普通中国人当下的日常关怀愈行愈远,其中最关键不在于是否关注了现实,而是怎么关注的,特别是怎么引导的,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起点之上的。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一点,这10年《读书》也不能说没有好作者、好文章,但整个的编辑方向有强烈的倾向性,很多文章都是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是把自己放置其中的,在讨论现实时,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摘出来的,游离于土地之上,概括地说,就是失去了与这块土地血脉相连的感觉,不再和普通中国人共命运,变成了高级文人的思想游戏、学术游戏和文字游戏。或许,这种转变本身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有许多普通读书人对《读书》怀有一种情结,老是带着80年代的感情看《读书》,认为《读书》是和普通读者的命运相关的,等到《读书》变脸,变得“读不懂”时,难免会有怨言,会发出不满的声音。

  一切都已过去,《读书》将来会怎样?我想什么人都难下结论,去年7月我曾写过一篇小文《〈读书〉还能走多远?》,作为80年代订阅《读书》的老读者,我诚然怀有内心的期待,但这不是《读书》换一个主编就能解决的。我想,最好的心态就是顺其自然,静观其变,毕竟现在已是互联网的时代,一本杂志不再那么重要。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理性面对网络舆论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英特尔公关总监 张怡璠
英特尔公关策略:我们如何为媒体量身定制新闻
MOTO公关总监 杨伯宁
摩托罗拉公关策略:沟通融合加创新 成就卓越公关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期刊研究所所长 李频
追求本真梦想 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IBM公关总监 徐斯霖
抛弃“跨国公司” IBM全球整合转型下的传播策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