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学者访谈 >> 文章正文

追寻中国财经写作的品质与精神
作者:孙纯霞     来源:新京报     更新时间:2008-4-15 10:03:24

  4月2日,由专业财经网站和讯网主办的“2007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落幕,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获得大奖,其他各分类奖项也各有所属。不过对于大部分财经写作人来说,或许这次大奖并不是最重要的,在颁奖仪式之后进行的“首届华文财经写作论坛”才更有实际价值。在写作论坛上,经济学家、财经书评人、财经作家和财经媒体的代表坦然承认,我们的财经写作,确实才刚刚开始,面对的问题,也还相当多。

  ■沙龙人物

  苏小和(主持人):财经书作家,财经书评人

  何力:《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经济学家

  迟宇宙:《华夏时报》副总编,财经书作家

  秋风:独立学者,主要从事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译介、研究

  1、经验不足视野狭小

  苏小和: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是财经写作的问题,我个人也是财经写作的一分子,我认为目前为止中国财经写作可能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视角、观念、理念的问题,包括此次获奖的《货币战争》我认为就可能存在理念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接受很好的学术方法,比如对文献的整理,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情绪、叙事情绪而不是真正理论写作的情绪,可能在方法上有缺失。第三方面,我们在表达方法上可能受制于某种不可以言说的原因受到限制。

  何力:大约五年前,当时还是《经济观察报》同事的迟宇宙对我说,他计划写一本书叫《海信史》,让我给他写序,那是一次独立合作,不是海信付钱,必须按照海信的要求写关于公司的历史。从那次契机开始,我逐渐关注起这类写作和书籍。

  如果讲中国的财经写作,就没有办法脱离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的成长和变化这30年基本的大背景,这个大背景有它成绩的土壤也有它今天不足的原因。如果有问题的话,我认为首先是时间导致我们的视野、经验不足,我们没有更多的实践,没有经过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工具也非常不足。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的财经写作和国外,比如说美国、欧洲比,很大程度上我更喜欢看境外一些人的作品。国外作者的经验、他所经历的经济周期、他对未来的判断,有些细节上可能不准确,但那种逻辑力量会给你带来很大的震动。记得2005年我看过《漫步华尔街》一书,当时股市暴跌,他说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不足。还有《下一个大泡泡》,作者讲商品市场的巨大泡沫和投机机会,2005年看过他的书,但没有记住他的观点,否则又要挣大钱。还有一本《美元的坠落》,对美元未来的走势在今天惊奇地应验了。

  何帆:中国在过去30年,城市化的进程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部很认真地讨论历史变迁的书。比如说广东的发展,浙江的发展,都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不是说我们的作家水平很差,是我们要反思现在财经出版的体制,现在写书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没有人能沉下来做认真的研究,所以我们没有好的财经记者,没有好的财经作家,就是和体制有关系。出来一个很好的财经记者,马上去当总编辑了,没有人去做采访。他的职业荣誉感不是我作为一个记者有这个荣誉,而是得到一个Promotion(提升、晋级),好的记者就留不下来了。

  2、缺乏田野调查精神

  苏小和:两位何老师都提到了我们财经写作与国外的差距,我还是想强调田野调查能力。秘鲁有一个学者叫索托,他写的书有非常详细的田野调查能力,深入秘鲁第一线找素材,而不是在象牙塔写出来的。我们的财经写作可能非常急,一两个月就出来了,读者看了之后觉得泡沫很多。当然,中国也有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人,有一个老师叫应星,他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写了《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我认为这是继续田野调查之后最扎实的一本书。

  何帆:我觉得小和非常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老把过错往自己身上揽,感觉没有出伟大作品好像是财经作者的错,其实也不完全是。过去薛暮桥老先生并不懂西方经济学,但他在自己实际工作中摸索出来很多东西,上世纪80年代弗里德曼访问中国的时候,和薛暮桥老先生讲货币数量论是怎么回事,薛暮桥老先生说,这个我们在根据地的时候就知道,因为在根据地我们发行过纸币。现在很多学者做田野调查也比较多,比如说北大经济中心的周其仁,他一年大概有一半时间在各地区跑。优秀的作家,的确应该多一点时间去做田野调查,因为这个时代,真正的现实主义才是浪漫主义,现实比你的想象力还要丰富。

  秋风:我们写作水平的低下和我们时代精神特征有关系,精神特征就是急功近利,大家恨不得一晚上发大财。非虚构的话可能就会妨碍你的想象力,不管财经传记还是财经小说,一般小说和电影最后支持它的都是想象力,看看我们现在的电影有哪个有想象力,来来回回看了十几年电影看不到一部好电影,看不到一部好小说,一部好诗歌,找到一部好的财经小说恐怕也比较困难。

  何力:并不是说国内的商业书就没有优秀的,我最近看马立诚先生写的《历史的拐点》,我觉得对商业史、经济史,对公司来讲都是很有价值的。你可以看到,凡是每次改革成功都是三条,就是渐进,一点一点慢慢来。第二是在公司高点的时候变革,这样可以支付起成本。第三,妥协是重要的变革智慧,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公司领导人,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3、应保持写作独立性

  苏小和:除了田野调查精神,还有什么是一个好的财经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秋风:如果试图做一个好的写作人的话,我认为精神上的独立是非常重要的。写作者虽然供职于报社,但和报社不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精神上要有独立性,而且要有自己的技能,我可以晚上扛大包,白天写作,或者晚上写作,白天去工作,甚至可以边开一个小店铺边写作。如果我写专栏,就会用三年五年的时间系统地读一些理论,系统地思考问题,提起笔来,对问题才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到一个什么事情就发表一个看法,第二天看到一个事情又发表一个看法,结果这两个看法自己打架。精神上要给自己一种独立性。

  迟宇宙:如果要写一本真正的商业史,那么要保持写作者的独立性。以前我记得在《海信史》后面附了写企业史的行业标准,有几条,其中第一条是不能和公司产生关系,主要是指金钱往来,第二条尽量让公司开放档案,因为这是最原始的东西。海信的公司档案里,里面是会议记录,而不是会议纪要,谁拍桌子谁骂娘都记得清清楚楚。同时,在写作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局外人的身份,因为你不是公司的人,要保持作为作家的独立性,我认为商业史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文笔优美。最主要的是你自己怎么判断,你是作为独立的写作者研究这个公司还是写这个公司,还是跟这个公司进行某种交易?这是决定你这本书具有什么品质最重要的标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邵颖波:中国财经类媒体没有哪家是干净的
财经主持人财务报告:股市收益大于做主持收益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财经时报》邵颖波
当前中国财经类媒体没有哪家是干净的
《经济半小时》高先民
我们是“守望者”,关心“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乡约》制片人肖东坡
五年涨五倍 《乡约》收视奇迹背后的故事
微软公关总经理 陈然峰
微软:企业公民建设理念 共赢思维下的商业策略
英特尔公关总监 张怡璠
英特尔公关策略:我们如何为媒体量身定制新闻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