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文章正文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刘潇:锻造链条上的小小环节(图)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记协网     更新时间:2009-9-25 11:49:00
     编者按:在当今社会,"80后"很多时候是"另类,不羁"的代名词。但在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这个团队中,"80后"则意味着"主力军"。因为这条电视线路中超过八成的编辑是"80后"。随着2009年7月1日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的诞生,他们也作为"新苞"、"嫩笋"加入到新华社这个大家庭中来。在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面对前路,他们的经验可能不够多,视野可能不够宽,但是他们并不怯懦!他们坚信:通过前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探索,"新苞"一定可以早日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嫩笋"也将成为翠竹步步攀升!

刘潇:锻造链条上的小小环节

我的线形办公环境很不错吧

互联网工作经历让我在面对新事物时懂得如何思考,如何应对和策划

    到新华社工作已经3个月了。相比在新浪网2年的工作经历,这3个月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

    我从原来扇形结构的开放式办公室,走进了一个狭长的线形的办公走廊,它一眼望不到头。从扇形到线形的环境转变,似乎就已经意味着我自身将要发生的变化。互联网更多强调快速、全面、准确。而在英语电视新闻这个团队中,每个环节必须要精益求精,每个镜头,每篇文稿,每个场记都要字斟句酌,而我的工作只是在线性链条上的一个小小环节。原来的我总是在想我这个小点要如何发光,但是在新华社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点不可能孤立放光,而是需要众多光线交汇而成。

    英文专线是一个既有很强的包容性同时又有很大挑剔性的团队。所谓包容性是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所以会海纳百川,吸纳各种类型的人才。所谓挑剔,是对于语言等多种技能的挑剔。它需要更全面,更多面化的能力作为引擎进行发动。对我来说,这是压力,也是挑战。

    我记得,曾经有人问李开复:"什么样的工作是当今最好的工作?"。他说:"能够学习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耐人寻味--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并汲取养分,那是幸运的。

    我始终觉得我是幸运的,幸运地通过人事面试,幸运地来到英文专线,又幸运地做起了一档名为《lifestyle news》的社文类节目。曾经一度想做文化访谈类的节目,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把我的积累和激情充分地释放出来。兴趣与工作并行,即使再忙碌,也是幸福的。

    之前两年的互联网工作经历,不仅让我在心智上成熟了,同时也让我在面对一个新的事物,新的项目,或者说新的产品的时候懂得如何思考,如何应对和策划。虽然现在的工作和以前的相比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多的交融,但是在工作的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

    《lifestyles》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节目,我们等于是摸着石头过河。做出一档让观众满意,让客户喜欢的节目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每天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与老师、外国专家探讨选题,学习更专业化的镜头语言,研究用户体验,了解用户需求,及时调整节目内容,文稿结构等,使得内容更加细化,文稿更加细腻,镜头更加丰富。

    英文专线办公室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外专、审稿人、画编、文编都在一个大屋子里共同工作。虽然看上去有些嘈杂,但也恰是这种状态,使得英文专线有一种特别的气场,充满活力。无论谁走到这边都会被它所包围和感染。环境是语言最好的土壤。我相信我们共同耕耘的这片土壤一定会枝繁叶茂。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张英骜:外籍专家的职业素养让我们受益匪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