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网络 >> 文章正文
90后网络语言惹争议 网民呼吁封杀火星文
作者:熊培云     来源:东方早报     更新时间:2007-8-9 10:22:38

  随着网络的发展,有关“火星文”的讨论日渐增多。关于什么是“火星文”,并没有严格定义,它通常是指孩子们尤其是“90后”运用在网络中的语言。这是一种伴随着各种输入法逐渐演化并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它不仅杂糅了英文、日语等语言的部分字词,同样也对汉字进行了挖掘和解构。

  有意思的是,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很多专门提供翻译“火星文”的软件,可以自动把日常使用的汉字转化为难以分辨的“火星文”。有些论坛里有网友推出“火星文字输入攻略”以及火星文字破解的游戏。

  面对“火星文入侵”,有不少网民站出来呼吁“封杀火星文”,提议发动一场针对“火星文”的“围剿”。与此同时,语言学专家也擂鼓助威:“火星文”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与规范性。然而,情况真的那么紧急么?

  任何流行都不是无来由的。与上述忧心忡忡的网友和专家相比,在另一些网友眼里,“火星文”不仅时髦而且有趣———他们说,“火星文”的解读过程其实像猜测连环字谜一样令人着迷。

  比如“火星文”“3Q得orz”,这段文字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据说它的意思是“感谢得五体投地”。看不懂的人断定这是鬼画符。不过,在横加指责之前,我们不妨了解它的“原理”。显然,这里的“3Q”就是英文thankyou的合音,理解这点并不难。“orz”是什么呢?但凡像我这样脑瓜还算灵便的人应该能够猜到它不过是借用了汉字的象形造字法。看哪,“orz”多像是一个人跪伏在地上!

  由此看来,“火星文”倒也并非完全没有章法或不能为人所理解。大凡追求思维乐趣的人,看到孩子们这种奇思妙想,大概只有赞叹的份。如果这点小创造都要去封杀,语言生活谈何趣味?

  语言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个交流工具。如何使用工具,甚至DIY出一套语言工具,既关乎创造,也关乎自由。人们聚在一起,形成自己特定的语言,不过是文明发生的常态。经常组团出门旅游的人一定有体会,出行若干天,便会在团体内部演绎出一些大家心领神会的“新词”。只不过在旅游结束时,随着队员作鸟兽散,这些“新词”也便立即枯萎了。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密码,所谓对话,就是不断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对于信息发送者来说,编码自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至于受众如何解码,既取决于编码者的设定,同样取决于解码者的解读。对于“火星文写作者”来说,他们取道“火星文”进行交流时,本来就圈定了对象。

  从本质上说,“火星文”写作同时是一种“密码写作”与“加密交流”,其朴素目的就是要避开一些眼睛。调查亦表明,许多孩子热衷于用“火星文”写作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由于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干涉过多,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好像搞“地下工作”,于是火星文作为一种加密的文字在同学间迅速流传。难怪有学生这样传授经验:“用了‘火星文’,就算被老师抓到也不怕。她没有时间和心思去研究我们在纸条上的‘鬼画符’。”

  其实,任何借助语言的表达都是有局限的,都是不完整的。政治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经注意到,在希腊哲人那里,有两种特殊的写作方式,一种是所谓“俗白写作”,另一种则是“隐晦写作”,后者只有那些训练有素的人经过反复琢磨才能领会。所谓“隐晦写作”,有点像中国人通常说的“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这与其说是一种技法,不如说是一种无奈。表面上,人类“掌握”了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俗白表达”都不可能完整地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时代与社会环境也决定“隐晦写作”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环境的限制与语言的贫乏决定了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只能“用火星文写作”,不同的只是形式。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流行过一本名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畅销书,讲的是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思维方式和情感需要,只有互相理解才可能和平相处。其实,每个人都有着不同观念,即使是用相同的词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不可避免地像是来自不同的星球。在此意义上,谁又不是在用“火星文”写作?区别或许只在于你抛出的文字究竟有多少人能看见,并且心领神会?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