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领袖访谈 >> 总编访谈 >> 文章正文

李佩钰:报业不惧新媒体 市场化是生存之道
—— 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李佩钰
作者:李佩钰     来源:传媒领袖网     更新时间:2007-2-9 11:33:45

 

李佩钰,女,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主任编辑,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兼《商学院》、《职场》杂志社长。1986年进入中国经营报社工作,历任编辑、记者、记者部主任、发行部主任、副总编等职,1994年被任命为中国经营报社总编辑。1999年至2001年曾兼任精品购物指南报社总编辑。2004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报纸不怕新媒体的挑战

 

传媒领袖网:平面媒体除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现在又要面对一个新的对手——网络。现在很多读者和广告商的目光都转向了网络,您如何看待网络媒体对平面媒体的冲击?

 

李佩钰:实质上任何一个新媒体的出现都会瓜分原有媒体的市场份额,包括网络、手机、甚至电梯里的分众传媒等等,但是,我觉得平面媒体没必要把这个看得太严重。报纸也会调整自身来适应新的形势。首先是成本上要控制,原有的蛋糕被瓜分,要想继续盈利就需要降低成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做经济类日报的成本太大,因为目前的广告市场不足以支撑日报这么大的量。

其次,平面媒体需要找到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相对优势,我觉得就是公信力,这也是中国经营报为什么提出做“中国最具公信力的财经报业集团”的目标。可以说从时效性、交互性、海量上面我们都没法跟互联网相比,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海量、时效和廉价导致了互联网的新闻深度上没有办法跟传统的报纸相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报纸的弱点也正是它的优点,因为它的实效性差、版面有限,所以每一篇报道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过的,是可以值得信任的。有人说博客的出现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提供者,我认为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可以这样说,因为大家对这类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不是那么苛刻。但作为财经媒体的内容提供是有一个比较高的门槛的,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提供,要让读者相信你是需要一定的公信度的。

第三,不管新媒体发展到什么形式,它的核心都是内容,内容为王。渠道可以不断变革,但是读者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是不会变的。所以我们很早就定位成为一个财经内容的提供商,将来新媒介种类越多,内容就越值钱,因为各种媒介都需要好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年的发展目标是做中国最具公信力的财经报业集团和财经内容供应商。我们这两年在把《中国经营报》做好的基础上推出了《商学院》、《职场》、《中国经济学人》(China Economist)等一系列刊物。另外我们也计划今年跟一些网站正式合作,为他们提供内容。

所以我觉得平面媒体大可不必为一种新媒体的出现而过度忧虑,网络也好、3G手机也好,只要我们要发挥自身的强项,找到跟新媒体的契合点,就可以将对手转化为朋友,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完善自身的发展。

 

2.市场化运作是核心竞争力

 

传媒领袖网:据悉《中国经营报》已经被北大的经管学院作为学生指定读物。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财经媒体领域,《中国经营报》凭借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独树一帜?

 

李佩钰:被定为指定读物这个事情我倒没有听说,我觉得《中国经营报》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我们的历史,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短时期的繁荣不算什么,能够经久不衰,才是一个好的企业。中国经营报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是我们都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闯了过来,应该说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前一段时间也有人说《中国经营报》老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我们一直在进步,也从新兴媒体上学到很多东西,但我们凭借的是这么多年的积淀,而不是短时间的炒作。所以,历史最能说明问题,这2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这种内涵正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点就是《中国经营报》的品牌。一个品牌的树立也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一点一点地做起来。我相信北大经管学院能够采用我们的案例教学也是看中这一点。对于一份财经媒体来说,品牌的公信力是非常关键的,你所刊登的每一篇文章必须是权威的,有独到见解的,才能得到读者的肯定。早几年很多的MBA学生,在考试之前都会找来《中国经营报》看一看,因为导师出题很有可能就是依据我们报纸上的素材。

第三点就是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其实很多报社都提出了企业化,但是实质上真正能够做到企业化运作的不多,大部分还仅是延续事业单位的做法,包括上级任命、论资排辈、长官意识等等,很多东西都是改变不了的,这是体制决定的。但《中国经营报》的市场化是与生俱来的,从创刊那一天开始我们就没有任何资金来源,只能靠自己的能力生存,这种企业化运作的理念是深入到每个员工骨髓的。所以我们已形成一种习惯,就是要求做什么都要盈利。包括后来我们去做《商学院》等杂志,都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盈利,因为我们有着强烈的企业化意识。可以说《中国经营报》做到今天的规模就是靠着这种“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努力”的精神。

 

传媒领袖网:《中国经营报》是把报纸当作一个市场化的产品来运作,市场化就要求产品对客户负责,但是媒体的客户毕竟有它的独特性,既有读者,也有广告商,这两者的需求有时是矛盾的。请问《中国经营报》是如何调和这种矛盾的?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如何体现?

 

李佩钰:报纸的市场化跟其他产业一样,都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不同的是报纸的客户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读者,一方面是广告商,这两个客户必须都要满足。而这两个客户读者的意义要比广告商更重,读者是我们的上帝,实际上我们卖给广告商的不是报纸的版面,而是读者的阅读时间,所以读者才是我们最至高无上的客户。

当然,我们也从来不讳言这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但是我们会把这个关系平衡得很好,因为一份报纸要想生存,就要平衡方方面面的关系。我们肯定不会完全不顾广告商的利益,只因读者喜欢负面报道我们就刊登,反过来说,读者也不都全部爱看负面的,也需要看正面的报道,知道别人是怎么成功的。客户的这两种需求并不矛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觉得平衡这个关系也是报纸生存的一个基本能力。

另外,作为报纸的市场化,社会责任绝对是一个前提和手段,并不是说你市场化了就可以不顾社会责任。要把传媒做好,如果不兼顾社会责任,也就没有了最低的道德底线。但我并不认为社会责任就是只做负面报道,有很多报纸说迫于经济压力去做一些没有导向的报道,我很不认同。我觉得市场化和社会责任需要很好的平衡,没有这种闪转腾挪的本领就谈不上市场化的高手。

 

3.报纸成长跟随中国改革步伐

 

传媒领袖网:我们了解到《中国经营报》最早叫《专业户经营报》,后来又改名为《中国农村经营报》,似乎是一份农业类的报纸,跟目前的主流财经媒体的定位相去甚远,请谈谈《中国经营报》转型的原因,这个转型的过程经历了哪些重要的转折。

 

李佩钰:《中国经营报》名称的演变是跟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息息相关的。我们1985年创刊的时候,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因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最先代表改革力量的是“专业户”,所以我们当时就取名为《专业户经营报》,但是这个名称只用了一年。因为“专业户”这个词含义太窄了,而且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所以86年我们又改为《中国农村经营报》。后来,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化,我们在89年就改为今天的名字《中国经营报》。从定位上讲,应该说开始的定位是比较模糊的,今天的定位是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可以说《中国经营报》开创了中国经济类报纸的先河。

当然,说到我们最重要的转折,那就是96年的改版,这次改版对我们来说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在此之前,我们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发展模式,内容做得很艰难,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在经营上更是举步维艰,广告收入很少。所以我们酝酿了这次改版,也是破釜沉舟之举。但值得自豪的一点是,我们从创刊开始就一直是自负盈亏,没有受到任何组织的资助。96年的改版,我们报纸首先在形式上进行了改变,由原来的黑白对开8版改为彩色的对开16版,可以说,我们是中国经济类报纸中最早采用彩色印刷的一家,而且我们一直保持着合理的售价。形式上的变化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经营思路上的清晰,知道了一张报纸应该如何市场化的运作。当时改版以后,外界的反应相当好,认为我们是比较国际化的一张报纸。到98年以后,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都已经非常显著。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很多同类的竞争对手,都是看到了《中国经营报》做得还不错,大家觉得这个市场还可以,所以都加入进来。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王斌:2009年新媒体十大趋势
人民网陈健: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原有资源最大化
林跃然:传媒业也越来越认同新媒体的特征
李俊:适应新媒体的挑战才能赢得主动
杜骏飞:新媒体如何推动媒介革命
新媒体人才需求上升 网络编辑需求下降
崔斌:国际传媒界看好中国新媒体市场
李亚:金融危机下新媒体更显精准优势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亚洲研究院
传播与推广
总监 金俊

公关和媒体是鱼和水的关系
《第一财经周刊》
总编 何力

市场定位决定必须第一
《IT时代周刊》
副总编辑 张里

坚持新闻理念 不畏经济寒冬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