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研究 >> 文章正文

电视界改革为何落后于网络
作者:薛宝海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更新时间:2008-7-25 9:49:15

  从四川地震的报道开始,内地传媒界的“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了,管理部门更加开明,而且更懂得“因势利导”,媒体的自由报道空间也更大,尤其是在网络上,这股清新空气的最高潮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而最直接的“收获”就是贵州瓮安事件的顺利解决。而奥运临近,一些台湾的网站在大陆可以直接上了,比如“联合新闻网”、“中时电子报”、“壹苹果网络”等等,而就在刚才,我居然发现“BBC中文”也能在网上打开了,这些举措自然令人交手称赞,然而网络的更加开放却不等于所有媒体的进步,与网络相比,电视界的改革开放步伐明显落后了许多!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明电视界的报道力度与采访能量远远大于网络,可为何一个很简单的周老虎事件,网络用一年的穷追猛打最后揭穿了真相,立了头功,而国内电视界却在这一年里几乎没起到多少关键作用?

  十七大之后,“解放思想”再一次成为了“流行词汇”,《南方周末》有文章说“这一次解放思想该解放啥”,还有篇文章《失实报道也要有“呼吸的空间”》,不过令我郁闷的是,跟《南方周末》的这种意气风发比起来,国内电视界似乎沉闷了许多。前一段我跟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幸教授交流时,他告诉我:“目前广州的《南方周末》跟“南都系列”,就像1993年央视的新闻评论部”。

  国内的电视界,何时也能再次“意气风发”呢?前一段《新闻联播》开始配发短评,这就是“解放思想”的表现么?我觉得这不过是一个节目形态上的小改革而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离目标还远着呢!

  1993年央视的新闻评论部,是作为一块试验田而出现的,首先从管理体制改革开始,确立了“制片人中心制”,人员聘任、报酬由制片人定,然后有了里程碑式的《东方时空》。可惜15年过去了,承袭那种管理体制的电视台并不多,国内大多数电视台至今还未推广这种“试验田”!

  前一段魏纪中做客凤凰卫视的《携手2008》时就说,好的政策应该把它“制度化”,否则就会像搞运动那样,过一段时间还得重新开始。

  当大家抱怨央视垄断电视资源时,是否想过如果央视没有这种“制片人中心制”,又怎么会“垄断”众多的电视人才资源?没有体制开放的灵活入口,人才哪能进入呢?

  因此,近10年来,央视与大部分地方卫视的竞争力差距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体制开放,导致全国优秀的电视人才都往央视挤。顺便说一下,凤凰卫视更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说到底,凤凰卫视不过就是中国电视界的“海外兵团”,你内地的体制无法消化这么多优秀人才,人家自然就另攀高枝,找到更适合的土壤。

  当然,央视的人员聘任机制改革的也不是很彻底。我曾去过一个经济栏目,那里工资最高的就是几位“正式职工”,可这几个人只有一位正常工作,其他人基本不上班,或者工作量很少,原因很简单,能力太差,尤其是主持人,原来有三个人,可没一位合格的,因此只好从台外面请优秀主持人,尽管反映非常好,可就是因为“没有上岗证”,只好解聘,于是栏目又重回原状。

  好在编导方面还可以临时聘请,或者部聘,才会有合格编导干活。

  关于内地电视界的人才体制障碍,还有个例子很典型:

  2007年4月,我以策划人的身份,开始参与河北卫视的大改版,应该说,在2007年,河北卫视是所有卫视频道中改版最成功的,排名前进了10多位,更值得我本人自豪的是,其中口碑、收视率都非常好的日播夜间谈话节目《品味》就是我策划的(名字是我起的,主持人李晓东是我推荐的,栏目框架、风格走向也是我定的)。

  然而,“体制障碍问题”随后出现了!

  频道改版,不可能每个栏目都成功,那么调整下来的栏目人员怎么办呢?按理说,应该自寻出路,可是河北卫视跟全国绝大多数卫视一样,采编人员基本都是“正式人员”或“正式聘用人员”,也就是说,节目虽然停了,可台里还要发工资,还要安排他们工作,因此前一段有位河北卫视领导跟我说:“薛老师,您别心疼啊,没准就得砍掉您策划的《品味》的一些播出时段,让位给那些调整人员重新作的节目,毕竟得给人家工作啊。”

  看,如果一个电视台的领导在改革栏目之前,首先要考虑不能砸员工的饭碗,他累不累?这样的改革能有多大成效?

  2007年底,河北卫视改版总结会上,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明确指出:“各家卫视都在积极推进,力争上游,然而,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看谁先改变体制,改变了体制,人才、资金很快就会到位!湖南卫视能率先突围,首先就是体制改变!”

  我的理解,改变体制,还不单纯是指“用人机制改革与报酬机制改革”,还应包括更重要的“制播分离”改革!

  六、七年前,2002年左右,我还在大连台时,一些媒体文章热议“制播分离”,看得我热血沸腾,记得当初的主要观点就是“新闻节目本台自制,娱乐节目外面公司制作”,然而很快再没有人讨论了,似乎这件事儿从没有发生过,当然,制播分离也“搁浅”了。我隐约觉得改革又遇到了阻力。

  当时让我想不明白的是,“制播分离”这么好的改革方向,谁在阻拦呢?

  前一段,台湾著名电视制作人王伟忠做客新浪网时,也谈到了“台湾的制播分离”,他说:“1979年,是台湾电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台湾电视开始“制播分离”,就是由制作公司制作电视节目,卖给电视台播出”。他也随着“制播分离”成为第一批制作公司的员工。回顾职业生涯,王伟忠说:“制播分离后,台湾的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起来了,风起云涌,从80年代开始,综艺节目就开始多样化了,台湾电视开始飞速发展。”

  毋庸置疑,大陆的综艺节目总体质量远远落后于我国台湾,尤其是娱乐主持人的能力,看看这份名单:胡瓜,吴宗宪,康康,小S,蔡康永,陶晶莹、曹启泰……

  为什么台湾“盛产”优秀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不过就是竞争体制导致的结果罢了,而这个体制的前提就是“制播分离”。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重庆商报》
社长 郭汉江

我们和腾讯是共出力、共获利
《北京娱乐信报》
社长毕昆

地铁报取胜不靠渠道优势
社科院研究员
明安香 教授

媒体如何提高国际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胡正荣 教授

政府应学会利用互联网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