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报纸 >> 文章正文

周报副刊时代之变--浅析青年周末B叠特色气质
作者:董晓莹     来源:《新闻实践》     更新时间:2008-11-19 9:12:15

  三年一代,是现在比较普遍的说法。这种代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不是年龄,而是科技和文化。伴随着科技发展,文化潮流的多元增长、快速出新,拉开了同龄人之间的趣味差异。“去中心化”让我们目睹大众文化正向广而杂的态势扩延。以前只能当追随者的年轻人,如今更乐于在丰富的选择中做出个性决定;而利用博客、BBS等展示自己的特长、表明自我态度,更能让他们获得超爽的满足感。传统报纸的读者流失,在这种突变的社会语境下,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报界有句老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相对于都市报激烈的新闻大战来说,一向按部就班的报纸副刊,也到了必须考虑怎样留住年轻人目光的关头。毕竟,谁把握了青年的需求,谁也就把握了社会需求的主流成分。

  北青集团2006年春天创刊的一份新周报——《青年周末》正是把年轻人群定为自己的目标读者,并且用每期与新闻平分秋色,同等版数(32个版),单独成叠(B叠)的副刊,凝聚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青年群体。今年上半年,《青年周末》的一份读者调查显示,该报的主力读者是从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100%都是网民。那么,两年来,《青年周末》的B叠在用怎样的思路和模式应对时代之变,留住年轻人目光呢?

  从历史文化,转向苗头文化,占领年轻人谈资制高点

  多数都市报副刊习惯于立足本地历史风土的传统定位,但这样的题材一用十几年,再加上多家“开采”,使得再丰富的地域文化也被开采枯竭了。因此,很多以花鸟鱼虫,瓜果食物为内容,写风俗、忆旧闻、述掌故的副刊,即使早就形成了一定美誉度,但如今它们能留住的也多是中老年读者,流失的却是新一代年轻读者。因为,网络上的信息更新更快,跨地域的内容更多,话题更多元;铜版纸杂志上的内容更亮丽,版式更新颖,它们吸引了不少都市青年的眼球。

  针对这种局面,《青年周末》B叠从创刊之初就定位于关注苗头状态的新现象和流行文化,找齐与都市青年的关注点,并力求从观念上高于读者的认识,从而达到占领年轻人谈资制高点的效果。比如B叠用封面专题做的《人生OFF学》、《像苹果一样思考》、《低碳生活——我们必修的环保新概念》、《偶像许三多——被军绿救赎的男色时代》、《玩物有志——年轻收藏的时尚态度》、《新结婚时代——一代人和他们的婚恋折腾》等一系列选题,都着眼于这一代年轻人正在热议的话题,不仅是解读,更着力于精彩的概括。曾有读者在iphone新闻铺天盖地的时候,写信到编辑部:“恭喜你们,这期B叠封面标题:‘像苹果一样思考’被我拿来当MSN签名了!虽然我不会马上买iphone,但还是挺期待的;就像我用不惯苹果电脑的系统,但仍然喜欢它一样。苹果最牛的就是能把科技和时尚完美结合……”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新生事物、新生活的尝鲜者。但是,他们虽然身体力行着时代的先锋路线,却未见得能精准表达自己的HIGH点。而现在,人们在丰富得目不暇接的生活里,有一种追求秩序和意义的强烈需求。因此,《青年周末》的副刊盯准有可能成为普遍趋势或话题热点的种种苗头,希望通过帮助读者减少对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的茫然感,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怎样使读者在轻松可读的文章中,不乏深刻地认知这个时代的变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行为,正确地做出价值判断或决策,是《青年周末》B叠每周选题会讨论的核心问题。

  刚露头的新现象正在发生和发展,且往往蕴含着新的观念或新文化。所以,它总比相对静止的风土文化更吸引年轻人,更有张力。如果捕捉得好,不仅能使副刊在内容上有突破,还能形成新的能量点,引爆读者更深的关注——参与互动,开展活动。

  《青年周末》B叠就曾在网络换物刚兴起时,以专题报道发起了名为“换享行动”的读者活动,号召北京年轻人“拿好创意,来换好东西”,“向趣味生活看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来自读者的原创物品276件,活动网站的浏览量近万人次。而这个有新意的活动,也为当时创刊不久的《青年周末》做了一次生动的品牌宣传——让更多年轻人认知了这张新鲜而有趣的报纸。

  从死磕热点,转向广泛跟踪非热点,挖掘兴趣的长尾

  所谓热点,往往是被大多数媒体追踪、挖掘的新闻。在激烈的都市报竞争中,拼抢这类内容,并不是周报的长项。《青年周末》副刊在选题定位上,没有延续死磕热点的老路,而是开拓网络时代周报副刊信息源的新领域,及时注意到散落在网络论坛、博客链接、个人空间甚至电子邮箱中的“非热点”。

  相对于传统的重大题材,这些信息的确不够分量,但Web2.0让“非热点”以异常鲜活而引人的状态出现,并参与到注意力的争抢之中。因为,在鼠标面前,没有人在乎谁是主流,谁长谁幼,只要投脾气、对胃口,就会点击,就会持续关注。于是,正是这些不够重大、不够分量的内容瓦解着传统媒体的读者关注度,使受众的“差异化”需求正在不断增长。

  而生活中,最追求差异化的,往往是都市青年。他们耻于从众,乐于求新,眼界开阔,取向多元;对大众热点的兴趣不大,但对符合自己偏好的小众事件却充满好奇和热情。《青年周末》B叠读者是这样一群人,《青年周末》B叠编辑同样如此。所以编辑们改变了寻找选题,挖掘新闻的思路,注意力不只停留在发布会上,也不再一窝蜂地死磕热点,而是随时关注圈子活动。比如,通过实地参与北京业余话剧迷的定期活动,记者以现场感很强的采写,在“趣生活”版做出了《剧好玩——业余剧迷的周末生活》报道。其实,在多数时候,人们正是因为对那些主流的、大众的、热门的东西看过太多遍,了解得足够多,才失去了兴趣。所以,《青年周末》“趣生活”版的很多选题,都是帮助读者在符合个人品位的道路上,从已知世界(“大热门”)走向未知世界(“小领域”);用少数有趣人的新休闲方式,带动和激活更多人快乐生活的兴奋点。比如春节之前做的《小众超市的特色年货》就是结合北京的地域特点,告诉读者哪里有日本空运来的生鱼片、最地道的意粉酱、全北京独一份的“煎虱目鱼肚”……那些藏在使馆区或成熟涉外居住区的小众超市,让人们在购买年货的时候充满了新鲜感。

  在数量上,网民聚合出来的“非热点”永远比名人制造的“热点”多,于是编辑有了充分挑选的余地。对“非热点”的关注和开掘,使《青年周末》B叠的原发性选题比传统副刊增加了很多,甚至经常成为同城生活类报纸寻找选题的读物。这种现象正是畅销书《长尾理论》所指的:在互联网缔造的新世界里,普通和另类产品的总销量可与顶尖的热门产品相抗衡。“需求曲线中有一条无穷长的尾巴”,这里有无穷无尽的新机会。怎样在大量的“非热点”和“小众”兴趣中,把握住新机会,创造出可以引爆大众关注的副刊,正是《青年周末》B叠在实践中给自己树立的课题。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南方周末》
执行总编辑 向熹

任何困局都是方法的困局
《东方早报》
社长 秦恒骥

孜孜以求做优秀新闻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