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电视 >> 文章正文

电视新闻改革 电视优势自《东方时空》开始
作者:佚名     来源:新京报     更新时间:2008-12-1 11:53:26

  2000年11月27日晨,在那段已经被很多人熟悉的片头曲中,《东方时空》节目如期播出。

《东方时空》的LOGO已深入人心。

  不过,和此前已经播放了7年的旧版相比,今天的节目焕然一新:播出时间由45分钟扩为150分钟,无论是新闻、资讯还是专题板块,都以直播的方式进行有机串联,并增加了服务性和信息性。

  继1993年5月1日开播伊始便“改变了大众早间不看电视的习惯”之后,《东方时空》再次引起观众和业界的关注,被评价为“中国新闻晨报”。

  《东方时空》节目的工作间隙。相比以前的主持人,他们不漂亮,但“有思想”。

《东方时空》开播初期时的白岩松。

  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15年后的今天,《东方时空》的首位制片人时间,再次回忆起当年《东方时空》的诞生过程,说,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是一个人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

  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曾回忆了当年创办《东方时空》的缘由。

  1991年底,杨伟光担任中央电视台台长之后,一方面感到对中央台节目质量不高的现状不满意,希望能有所改革。

  1992年12月中旬,上级领导突然来到杨伟光的办公室,说,中央领导同志最近要求新闻媒体应更贴近观众,报纸、广播、电视都要注意抓热点问题,应让工人、农民、战士、干部、专家、学者对热点问题发表意见,通过讨论来引导社会舆论。

  听到中央的指示精神,他本能的反应是“难”。抓热点很烫手,谁都会有疑虑。不久,中宣部下达了1993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以文字形式提出了上述抓热点问题的要求。

  杨伟光认识到,这是一个信号,深化电视改革的一个很好的机遇来了,要抓住它!在杨伟光的指示下,中央电视台确定由新闻中心创办一个抓热点问题的栏目,并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孙玉胜牵头,策划新栏目的方案。

  时间称,当时,台里的想法是,拿出一个时间段来探索,“赶上了新闻要改革的时期。”时间一直认为中国电视很落后,当时就觉得,肯定能做更好的节目。

  50万元启动经费

  最初的筹备小组,包括孙玉胜在内,只有7个人。缺人,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

  最终,央视分党组决定在新闻中心增设评论部建制,孙玉胜任主任,预计需要100多人。

  架子搭起来了,可那么多人,在央视内部调动困难很大。

  为此,分党组决定向社会招聘。

  可事实上,决定好做,实施太难。在筹备组踌躇满志准备面向社会广纳贤才的时候,不只一瓢的冷水很快浇了下来:计财部门提出,按规定每人每月工资280元,这是财政部的规定;人事处提出,按规定不发工作证、不能评职称、没有医疗保险;行政方面提出,按规定不能分房子。……

  直到这时,杨伟光也感到,改革真难,改革不冲破一些旧的规定就寸步难行。

  为此,央视分党组再次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改革中的问题应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改革允许试验:招聘的职工和正式的职工,只是用工制度不同,都是本台职工,他们的待遇不应低于原本台正式职工,也可发工作证,可以入党,可以评先进,可以提干,可以分房子,可以给医疗保险……

  政策出来了,但资金如何解决?这还是个问题。因为国家拨款中没有他们的人头费。

  为此,分党组又提了一个方案:对《东方时空》实行台里借给启动资金50万元,广告费自收自支,亏损不补,结余交台。财务工作由公司代管,台财务处监督。这样的方案,在当时绝对是前所未有。

  时间回忆,这对编辑部压力很大。

  《东方时空》早上7时首播,中午重播,广告很少。杨伟光问孙玉胜这个改革方案行不行?请他们研究。

  7个年轻人想了想后,向台领导回复:干!

  时间说,当时《东方时空》体制、经费使用都是带有探索性的,“经费过去是实报实销,我们是带有承包性质的,按节目制作特点划定一个比实报实销标准低的经费制度,比较灵活,以前央视的节目没有包干。”正是在此基础上,《东方时空》成为国内第一个实施制片人制度的栏目,时间也成为央视乃至全国第一个制片人。

  到今天,制片人制度已经成为电视媒体栏目最常见的运作方式。

  也许,当时的孙玉胜、时间等人也没有想到,《东方时空》之后的收入是如此迅猛。

  最开始,15秒广告2500元;大约半年以后提高到12500元;第一年就做到了经费自给。

  当时间2001年离开的时候,栏目的广告已经达到1.5亿元。

  “不漂亮”的主持人

  造就了一批“实力派”主持人,并且改变了中国观众固有的主持人的观念,是《东方时空》的另一大贡献。

  当时,中国电视荧屏上几乎只有播音员,而没有明星主持人。

  时间说,制片人有用人的权利,再加上社会招聘,让他得以挑选到自己所需要的主持人:能传达自己的观点,个人化表达。

  而不似以前的播音员,仅仅是扮演传声筒的角色,没有自我和思想。白岩松以前给时间做策划,他的语言功底不错,王志以前也做过记者。

  崔永元、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等这些年轻的主持人,除了都有自己的思想外,另一个共性便是“不漂亮”。

  这一点,甚至引发过争论。

  时间称,以前对主持人有种固定思维,需要形象好、嗓音讲究。因而,一开始,他也接到过观众来信,不接受主持人的形象,说崔永元长得难看,嘴歪。

  甚至领导也找时间谈话,说议论太多了,是不是换个主持人。

  “我说观众一时还不习惯,时间长了,这些主持人就会打动他们,给我一段时间,我会改变观众的习惯。”时间坦言,当时自己也顶着很大的压力。不过他说,自己很自信。

  新观察

  电视优势自东方时空开始

  在改革开放以来30年中国电视的荧屏上,除了创办于1979年的《新闻联播》外,可以肯定地说,再也没有其他节目要比《东方时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

  梳理《东方时空》15年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它像一架骁勇善战的战斗机,从创办时的《焦点时刻》到后来一直占据晚间黄金时段的《焦点访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舆论监督”,在全国到处刮起了“焦点”风、“访谈”风。《焦点访谈》一度成为各级各地官员晚上必看的电视节目,更让一些心怀鬼胎的腐败官员闻风丧胆。《焦点访谈》所带动的“舆论监督”潮流改变了中国媒体只有宣传的固有理念。

  《东方时空》还像一个孜孜以求的播种机,在曾经的改版中,长达两个小时、六七个主持人的大型直播开启了中国电视“直播规模化”、“直播常态化”的序幕,这为后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创办开了先河。更为可贵的是,自创办以来,从《东方时空》之中不断孵化出的品牌栏目数不胜数,如《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面对面》、《高端访问》、《纪事》,包括目前的《新闻1+1》等等,都与《东方时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有《东方时空》创立的员工招聘制、制片人制、广告经费承包制等后来一度成为电视业界的主流规则。

  《东方时空》还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大熔炉,在这里先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职业而又敬业的电视人,如目前已经升任央视副台长的孙玉胜、频道总监袁正明,还有白岩松、崔永元、敬一丹、水均益、张洁、时间、张潮汐、梁建增等等,正是他们创造了《东方时空》充满荣耀与光环的历程,而且目前他们作为领导力量正引导着中国电视向前进。

  15年来,《东方时空》对于这个时代的记录就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历史,它不仅改变着中国电视自身,还改变着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以及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对于中国电视来说,《东方时空》促进了电视从娱乐工具到以新闻作为立台之本的改变,确立了电视在中国媒体格局中的优势地位。《东方时空》创办之后,电视新闻尤其通过电视评论参与社会、引导舆论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不少电视台开始逐步确立了“新闻立台”的理念。也是从1993年开始,中国的电视台从相对弱势的媒体开始超越平面媒体和电台,从而一路跃升成为强势媒体。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本来就很难,但《东方时空》改变了整个中国人看电视的传统习惯,可见其威力之大。从《东方时空》当中,观众看到了官员也是可以被监督的,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平等与对话,看到了人性与理智,看到了变革的世界,等等,这些都潜移默化成为观众的一种行为准则和处世方式。

  如今《东方时空》已遭遇到网络媒体兴起、同类栏目竞争激烈等种种现实,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的《东方时空》成功担当了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和宣传者,仅凭这一点,这个时代就应该记住它。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南方周末》
执行总编辑 向熹

任何困局都是方法的困局
《东方早报》
社长 秦恒骥

孜孜以求做优秀新闻
《北京青年报》
王世荣

电视主导奥运报道
《华西都市报》
社长 李宇西

《时代》的封面来自《华西都市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