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聚焦 >> 经济风云 >> 公司评论 >> 文章正文

评论:海尔转型胜算几何?
作者:张彦斌     来源: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供稿     更新时间:2009-5-13 16:21:23

    海尔转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海尔将逐步摆脱从家电研发、生产、到渠道销售品牌经营垂直整合的旧商业模式,试水制造环节外包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海尔将专注于研发、品牌经营和渠道服务,由生产型企业升级为营销型企业

Ÿ       CEO张瑞敏:“我们的战略将是进行越来越多的[制造环节]外包。”

      具体操作上,海尔生产外包将在可控制范围内逐渐铺开,缓解对企业现有业务的冲击

Ÿ       海尔希望先与台资的声宝、宝成等OEM商建立合资企业,之后逐步减持合资公司股份,最终退出制造

       张瑞敏认为,白电行业的竞争已由技术革新和产业规模扩大转向商业模式的竞争。而实现生产外包是商业模式升级的核心步骤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家电行业的竞争呈现为一轮接一轮的价格战,导致家电业务利润 “薄如刀刃”,而且仍在下降

Ÿ       就海尔集团的上市旗舰公司青岛海尔来说,主营白电(冰箱、冰柜和空调),税前利润率徘徊在5%,与跨国巨头7%左右的利润率有一定差距

Ÿ       不仅如此,青岛海尔利润率近年来下降趋势明显,与竞争者差距进一步拉大

Ÿ       面对格力、TCL等价格战专家,海尔已显疲态,期待通过商业模式升级跳脱离价格战的套路,提高企业利润

数据来源:青岛海尔、博世-西门子2000-2007年报,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海尔对与专业代工厂商(OEM)合作已经有了一些尝试,为转向贴牌经营打下基础

Ÿ       海尔电脑主要是由广达、富士康、合硕、宝成等台湾代工厂家生产,海尔主抓渠道销售和品牌经营,取得一定成绩

Ÿ       海尔早在2003年已经与声宝集团等台湾家电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他们成为可能的长期外包生产商

 

       中国家电厂商的竞争力集中在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国内市场攻防战也一直围绕在价格上做文章,海尔淡出制造环节出乎意料

      城市家用电器市场逐渐饱和,而农村和三线乡镇消费者对价格尤为敏感,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海尔主动选择退出其具备一定实力的制造环节出人意料

      惠而浦(Whirlpool)、博世-西门子等跨国巨头虽将微波炉、空调等生产外包,但洗衣机、冰箱等核心产品仍以自己生产为主

      海尔近期在国内积极寻找行业整合机会,在海外寻找并购对象,这些似乎表明海尔仍在扩大规模,接手并购对象的产能,似乎没有淡出制造环节的先兆

 

    海尔转型胜算几何?

       海尔集团在2007年后采取一系列动作,如改造组织结构、深耕销售渠道、推出产品品牌等,为商业模式转型作铺垫

      2007年中,海尔宣布进行重大内部重组,着手将过去的产品事业部制整合为六个营运中心。分散在各事业部的销售、研发部门由营运中心统一管理

      200711月,海尔联手三联旧部,组建自己的“日日顺”电器连锁渠道,开拓自己在三四线乡镇的市场

      20074月以来,海尔推出一系列独立的子品牌,如帝博(Lespace)双开门冰箱、INNOV+高清电视,卡萨帝(Carsate)冰箱等,强攻利润较高的城市高端市场

Ÿ       20083月,海尔推出卡萨帝子冰箱,由美国海尔生产,进口国内,定价甚至高于同类外国品牌

 


 

       新的商业模型必然带来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重新定位,由成本领先(cost leader) 跨越到差异化(differentiation)

      海尔在差异化的路上已经探索多年,力度逐渐加大,但家电技术成熟、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渐趋饱和,这些导致品牌的溢价能力弱

Ÿ       不仅是海尔,惠而浦、博世-西门子、GE等传统家电巨头也面临着增长缓慢、利润微薄的问题,可见品牌溢价能力弱在全球家电行业普遍存在

Ÿ       与其他贴牌经营的厂家相比,家电厂商利润率明显偏低。微薄的利润率可能导致家电代工无利可图,间接限制了代工厂商的发展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报,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核心竞争力重新定位带来的人员重新分配、寻找可信赖的代工商、家电行业同质化等重重困难,给海尔的转型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Ÿ       海尔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2],其员工中有60%以上是一线工人,如何剥离这些生产基地?由谁接手?会不会引发社会负面观感因而伤及海尔品牌?

Ÿ       海尔接触的代工厂商如声宝集团拥有自主品牌,将产品制造外包有可能造成核心技术泄露,用自己的订单培养出强大的竞争对手

Ÿ       除某些高端产品外,家电产品同质化的趋势明显,海尔的差异化战略能否奏效直接关系到海尔商业模式转型的成败

结论和建议

       CRT到空调,中国家电市场竞争多年来基本走的是价格战的路子。这种“欲争夺市场份额必在价格上下功夫”的思维方式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城镇市场接近饱和,农村市场需求缺口仍然较大。而农村消费者对价格十分敏感

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96.77台,电冰箱95.03台,彩电137.09台,空调95.08台;而在农村,这四个数字分别为45.9426.1294.38,和8.54

Ÿ       最近政府出台“家电下乡”措施,对农村消费者购买家电进行补贴,但对下乡产品价位进行限制,也是在价格上做文章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除非转型成为单纯的渠道商,海尔无法摆脱身陷价格战的命运

 

       有关海尔转型结局的猜想

      中期以内,海尔的定位仍将是领先的家电厂商,基本没可能转为单纯的研发商或是渠道商;但海尔的多元化布局仍将继续,但不太可能从家电主业出走

      在这样的战略定位下,海尔的转型可发挥的空间有限,可能走有限外包的道路

Ÿ       非核心产品的电脑、手机、小家电,甚至黑电产品生产可能会完全外包

Ÿ       利润薄如刀刃的低端白电产品生产可能会分批外包

Ÿ       逐步退出在增长缓慢的发达市场布局的产能,发力主攻物流和渠道

Ÿ       产能向南亚等市场发展迅速、生产成本低廉的地区集中,并积极培育当地合作伙伴,适时脱手,实现生产的逐步有序外包

海尔制造环节外包战略猜想

 

中国

北美

欧洲

中欧

中东

澳洲

南亚

日本

白电

 

 

 

 

 

 

 

 

黑电

 

 

 

 

 

 

 

 

小家电

 

 

 

 

 

 

 

 

电脑

 

 

 

 

 

 

 

 

手机

 

 

 

 

 

 

 

 

 

 

外包,主攻渠道销售、品牌经营

 

集中产能,同时寻找接手企业

 

坚持自主生产

 



[1] 因各国税率差异较大,故这里使用较有可比性的税前利润

[2] 截至2008年底,海尔集团在青岛、大连、武汉、重庆、合肥、贵阳、顺德等地建立了8大产业园,在全球其他国家通过并购、绿地投资等方式组建了29个制造基地。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张瑞敏再推海尔转型
海尔外聘高管离职“1+1+N”可能成“夹生饭”
中质协被指搞金元测试  据传海尔47万赞助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9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