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专访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步
作者:周瑾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08-3-28 10:32:34

  对于很多人而言,创刊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画报》是一份珍藏在记忆里的画报。那时,《人民画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枝独秀,和《解放军画报》同是全国读者的宠儿。那时,人们想欣赏毛主席、周总理等领袖人物和国内大好形势的彩色照片,非看人民画报不可,因为那时的报纸只刊登为数不多的黑白照片。

  年轻一代可能没有眼见《人民画报》的盛况,那么这样一组故事也许能帮你寻找那时的记忆——至今已有近58年光荣历史的《人民画报》刊名是毛主席亲手题写的,他共写了6个“人民画报”,并在他最满意的上面画了一个圈。文革期间,周总理连续3年为人民画报审定稿件。邓小平同志1990年题写“人民画报创刊40周年”;江泽民同志也为画报题词“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让人民画报成为广大读者的知心朋友”;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6月访问罗马尼亚期间,将1979年8月号《人民画报》作为礼品送给罗马尼亚友好人士,以增进两国友谊。

  半个世纪过去了,《人民画报》这份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期刊发生了哪些变化?如同一棵不老松的《人民画报》怎样才能独步其林?它占领今天地位的独特资源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人民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步。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成为巨人徐步说,他小时候去图书馆只看两本画报,一本是《解放军画报》,另外一本就是《人民画报》。可今天再提起《人民画报》,一般大家第一句话说,“我知道《人民画报》”,或者是“我看过《人民画报》”,但第二句话就是“有20年没怎么看到《人民画报》了,现在还出吗?”徐步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讲,阅读的多元化,传媒介质的多元化造成了读者不再将眼光盯着仅有的几本画报上。同时,作为一本国家画报,《人民画报》有着这样一张金字招牌,要追求国家画报的气魄,不能片面追求风花雪月、市井的内容。徐步说,“那不是我们的风格,而且学也学不像。”

  《对外传播》:半个世纪过去了,您眼中的画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徐步:首先,读者的选择发生了变化。在媒体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人民画报在读者心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唯一的选择到众多的选择之一。媒体开始进入读图时代,图片不再是画报的专利,报纸和杂志图文并茂,互联网也借助“海量空间”的优势大量刊载图片。画报在摄影报道方面的优势没有以前那么突出了。

  其次,人民画报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近60年的发展,图文信息扩大,视野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国际内容占据了相当多的篇幅。今天,人民画报在设计、排版、图片运用等方面都体现了国际风格和时尚特点,这是改革开放前的老画报所无法比拟的。个性化瞬间反映出故事情节徐步和前任人民画报社社长王景堂都来自于新华社的摄影部,在我们看来,画报既要有图片的美术之美,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国家地理》,自身负有一种新闻使命,那便是记录民生。这是否给画报的领军人物提供了一个施展的空间呢?面对我们的疑问,徐步说,我们的内容既要继承传统,又应是中国关注的,世界关注的新闻点。如果花大力气做出的文章,是人家不关注的,那就成了自娱自乐。

  《对外传播》:对一般人来说,文字记者能够靠一枝笔使话题深入,但我们看到《人民画报》所作的“非典”、登珠峰、雪灾等专题时,面对图片也有一种流泪的冲动。如今“读图时代”已然来临,是读者更容易接受图片的张力,还是画报的记者有独具匠心的追求?

  徐步:一张图片的成功失败决定于瞬间。法国摄影师布列松最早提出“决定性瞬间”,因为当时摄影师采用黑白胶片,每一张胶片都很珍贵,因此要截取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瞬间。时代的发展,让读者对照片,对瞬间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摄影师要有个性,要抓住一般人感受不到的个性化瞬间。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上,降下英国米字旗,升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瞬间,是传统意义上的决定瞬间。我则认为,画报人要有摄影师独特视角的决定瞬间。刚刚我们提到的香港回归仪式上交旗的过程,可以说,谁都可以拍,不仅中国的摄影师拍,国外的摄影师同样会拍。不仅是摄影师拍,只要有相机的人都可以拍。但显示出独特眼光,能够记录历史、留下历史的图片是少数。

  我记忆中有一张片子:末代港督彭定康走了,他手捧着降下的英国米字旗,背影落寞、悲凉,你可以在这张片子中体味到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闻摄影的瞬间受到技术的限制,那么,当技术发展后,人们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什么是决定性瞬间?这就显示出摄影师对新闻的不同理解。换而言之,此时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瞬间是多元性的。

  《对外传播》:我们知道你最得意的一张片子是: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萨马兰奇颁奖时喜不自禁地摸了一下当时赢得兵乓球冠军的邓亚萍的脸颊。

  徐步:哦,你知道那张片子?那是我最满意自己拍摄的图片。在场有数百名摄影记者,但只有我拍摄下这一难得的场面。为什么?取决于摄影师是否抓住了决定性瞬间,而决定性瞬间只留给有准备的摄影者。正如法国谚语说:机遇只向有准备的人微笑。拍摄这张图片时,我站的位置是美国一家电视台的摄影机位,这是一个侧面的机位。很适宜拍人物交流的图片。再加上,我懂法语和英文,因此当广播中播送“萨马兰奇来了”,我听到了,并且我知道这已经是萨马兰奇第二次给邓亚萍颁奖,第一次是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此外,邓亚萍称呼萨马兰奇“外公”,他们俩之间有着一段不解的情缘。决赛时,邓亚萍的对手是代表台湾参赛的陈静。陈静是大陆过去的,而决赛开始时,邓亚萍一再输球。那个时候,输赢不仅仅是两个运动员选手之间的事,而是上升到政治高度。以上种种让我觉得这是容易出好片子的时机。我当时用的相机是装胶卷的,只有36张底片。如果“啪、啪、啪”就拍完了,连换胶卷的时间都来不及。当时完全凭借感觉。果然,后来检查底片,只有一张底片拍上了。当时,萨马兰奇眼含激动泪水,慈爱地抚摸邓亚萍的脸,而邓亚萍如同一个乖巧的孙女。

  个性化瞬间反映出故事情节,不是一般人能够捕捉到的。既然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记录,就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同时,个性化图片必须要经历四五次对自己的否定,如此这般反复的“否定之否定”,才能完成对创新的追求。选封面也是如此。

  封面决定论

  《对外传播》:的确如此,我们从今天的《人民画报》上,感受到传统和今天的对话。拿2008年第1期来说,原来的画报类杂志做春节特刊时,常常会选用红通通的窗花旁边坐着穿着新衣服的老太太,可是如今封面上的小女孩充满期待的眼光,让我们从封面照片的选择中,体味到了《人民画报》的“新”。

  徐步:对《人民画报》封面的选择,我们有两个标准:靓丽夺目、回味无穷。怎么想到这一选题的呢?其实,我们最初制订的“鼠年说鼠”,但照片一拿过来,发现图片质量不达标。然后,编辑部又重新提出好几个方案,我当时提出,第2期杂志出刊时正赶上春节,为什么不能做一期春节主题的呢?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节日,之前的春节法定假日是从初一到初七。今年将除夕列为法定假日,同时被列为法定节假日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有清明、端午、中秋。我们正是借着国家颁布这一新规定的契机,配合春节出了一组“传统,我们再一次拥抱”的专题,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央视体育频道负责人表示 奥运电视转播权不容侵犯
央视否认对张宏民内部调查 朋友称花20万不属实
央视主播张宏民被爆掷20万庆生
薛宝海:央视新闻中心最该调整什么?
孙玉胜:央视和央视国际联动实现奥运传播最大化
央视回应:新面孔亮相新闻联播培养后备力量
央视美女梁毅苗主持亮茜婚礼惹争议
央视梁晓涛压力空前 电视需观点之新和角度之独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公关总经理 陈然峰
微软:企业公民建设理念 共赢思维下的商业策略
英特尔公关总监 张怡璠
英特尔公关策略:我们如何为媒体量身定制新闻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期刊研究所所长 李频
追求本真梦想 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IBM公关总监 徐斯霖
抛弃“跨国公司” IBM全球整合转型下的传播策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