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职场招聘 >> 业务园地 >> 文章正文

研究西方受众习惯提高新闻传播效率
作者:乔新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更新时间:2008-7-28 9:55:24

  由于抗议总部操纵并歪曲事实,德国电视二台等主流媒体的驻外记者纷纷辞职,一名驻华记者因为正面报道中国而被骂作“疯子”。(《环球时报》7月16日)

  西方新闻媒体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国的负面新闻,除了意识形态偏见之外,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不无关系。

  面对西方新闻媒体刻意丑化中国的报道,我国的媒体必须学会运用新闻规律,针对西方媒体设置的重要议题,向西方读者及时提供更加全面真实的信息。

  过去我们总以为,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因此,我们过分强调新闻报道的中国特色,而没有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习惯和思维定势。就像我国的产品出口到西方国家必须适应其消费习惯一样,中国的新闻作品输出海外,必须时刻注意输入国的消费习惯,惟此,才能逐渐地扩大观点市场占有份额,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首先,关注新闻细节,尊重独立判断。从历年来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来看,凡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作品,往往总是极力隐藏作者的主观感受,从而为读者自我判断留下空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新闻作品的细节暗示中,充分表达新闻媒体的观点,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读者的价值判断。过去,我国的一些新闻作品特别是通讯,几乎变成了报告文学,作者的感受跃然纸上。这种写作方式虽然使新闻作品具有文学色彩,却给读者以强加于人的感觉。由于新闻细节被作者主观描写所代替,从而使新闻作品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真实。所以,我国的记者要学会从细节入手,为读者独立判断留下广阔的空间。

  其次,重视负面报道,强调新闻个性。西方的新闻媒体很少从正面歌颂政府或者新生事物,新闻记者总是以挑剔的眼光,从特殊的角度制作负面报道。这种特立独行的新闻制作方法,既体现了西方新闻媒体监督批评政府的历史传统,也体现了西方社会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但是,负面报道可以产生正面影响,正面报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媒体不能对负面报道过于敏感,而应该学会正话反说,突出新闻作品的个性,以吸引西方读者更多关注中国的新闻作品。

  总之,强调新闻媒体的主体性,有助于新闻媒体更加自由地表达意见;强调新闻作品的丰富性,可以给西方读者提供更多信息以及可想象的空间;强调负面报道的重要性,可以使新闻作品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中国新闻作品的传播效率。(乔新生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记者 又见新华版台湾
“报业混蛋”张弓惊:做新闻是为了赚钱
访天津市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荣新海
“用新闻拯救生命” 记者在抗震救灾一线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将给记者提供最大帮助
吕芃:影响我一生的两条新闻
新闻无处不在 闲聊拍出大新闻
祖光:拍新闻纪录片既要耐得辛苦又要甘于清贫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重庆商报》
社长 郭汉江

我们和腾讯是共出力、共获利
《北京娱乐信报》
社长毕昆

地铁报取胜不靠渠道优势
社科院研究员
明安香 教授

媒体如何提高国际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胡正荣 教授

政府应学会利用互联网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