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文章正文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贾睿琪:新起点,新高度,迎接新挑战(图)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记协网     更新时间:2009-9-25 11:51:27
     编者按:在当今社会,"80后"很多时候是"另类,不羁"的代名词。但在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这个团队中,"80后"则意味着"主力军"。因为这条电视线路中超过八成的编辑是"80后"。随着2009年7月1日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的诞生,他们也作为"新苞"、"嫩笋"加入到新华社这个大家庭中来。在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面对前路,他们的经验可能不够多,视野可能不够宽,但是他们并不怯懦!他们坚信:通过前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探索,"新苞"一定可以早日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嫩笋"也将成为翠竹步步攀升!

贾睿琪:新起点,新高度,迎接新挑战

贾睿琪:我在为英语新闻视频编辑做前期准备

    从来到新华社第一天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三个月了,在这段快乐并辛苦的日子里,我与音视频部英语电视新闻专线,可谓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着。亲历了这个部门从"英文专线"更名为"英语电视新闻专线",新闻播出量从40分钟到现在的90分钟,设备从一台对编机到现在的五台非线机,在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也从10人扩充到了几十人。由于部门成立不久,各方面的运作不是很成熟,同时也在不断新进人员和设备,需要大家一起磨合,探索更好的工作模式和流程。

    作为画面编辑,第一天来到社里,面对的是对编机,老实说,我已经一年多没有使用这套设备编片了,而且我来新华社之前,更多的工作是策划文案和编导,曾经的工作是有专门的操机员来配合,而现在我需要重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动手能力,以迎接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幸好,我很快就熟悉了对编机,基本上第二天就开始真枪实弹地上战场了,当然还做不到很熟练,在编辑片子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疑难杂症,好在有惊无险;对编机的日子没过多久,我们就增加了"财经类新闻报道"其中的每日沪深股市,需要用到photoshop软件,这也一并激发了我开始迈向对非线设备的学习动力,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开始慢慢地接触非线,并使用非线机来编辑新闻片了。

    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自己的非线设备,经常借用国内室或国际室的,非常不方便,这种不方便,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就新进了一批设备,在经历了一段苦苦等待安装的日子后,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地使用上了新设备,却发现新设备无法实现共享资源,导致我们还是没办法使用新机器。历经技术人员的几日调试,几经周折,使用非线设备编辑新闻片终于实现正常运作了!!

    使用非线机,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然而也还是会出现种种问题。后续阶段,为满足客户要求,我们不再以串片形式提交,而是单条新闻逐个、分别提交播出区和发布区。在这个阶段,我们经常要与播出间、发布区、资料室、技术局取得沟通与协商,解决各种难题。比方说,曾经一度出现我们传过去的片子是黑场,所以只好重复劳动,后来查明原因是生成文件的标题名字不能出现特殊符号,尤其英文中的"."或单引号之类。

    新闻是时时发生的,2009年7月5日这一天,新疆出现暴力事件,这一事件对于每一个新闻记者来说,都是非常敏感的。英文专线同样是积极调动人马实时追踪、实时报道,日以继夜、加班加点地赶制新疆局势的最新动态新闻。资料室更是积极主动将素材带送来。

    我很幸运的成为新疆特别报道的画编之一,在领导的指导下,参与制作了《外国专家看新疆》和《暴力显示了什么》五篇。 由于7月5日当天,新疆暴力事件事发突然,前方传来的画面素材珍贵而有限,这为我的后期编排带来了高度困难。如果我们的报道只是简单叙述,当然比较容易做出一条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然而,对于像这样的特殊新闻,它是不会停留在表层叙述的,为了深刻揭露、真实表现、客观报道这次暴力事件,我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空镜头,穿插编辑在人物专访过程中,使画面真实丰富,并配上片头、片尾、字幕等,使整个片子不但内容好看,有说服力,而且制作完整。本片通过多名外籍教师以第三方角度审看新疆,唤起无数人的良知,真善与邪恶呈现出鲜明对比。

    《暴力显示了什么》是一篇系列报道,分为五个标题,即五条新闻支持说明"暴力显示了什么"。在1800秒的素材中,我几乎是每一秒都要反复过眼,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反复面对镜头,大脑已处于极度缺氧状态,尽最大努力做到让这次事件的始末真实地、客观地公之于众。

    制作的结果看似简单,制作的过程却非常不容易,在正常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必须以新疆报道为先,当天完成白班播出的同时还要做新疆新闻,次日做新疆的同时完成夜班的播出,第三天做新疆的同时兼顾财经新闻播出……几乎同步进行,难度高、制作量大,压力可想而知,就是那段时间,我们的设备不是不够用,就是设备出现问题,我每每都会找来技术局的人帮忙调试,同时播出室和资料室的人也会来问。那几日,我深切体会了什么是不要命的新闻记者,不仅仅是战斗在前线的记者冒死跟踪拍摄,后方记者的压力也绝非小觑。因为加班比较多,坐的时间又长,几乎是十几个小时不离椅子,腰经常感到不适,吃不上中饭和晚饭,饿了就吃即食面,后半夜独自在机房做片子,然后独自打车回家,一阵酸楚涌上心头,如此连续奋战三天、两天成为那段日子的家常便饭。

    但是,当一切努力和付出得到领导认可时,心中也宽慰了许多。

    音视频部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我们每个人也都在成长和成熟,我们英语电视新闻还非常年轻,相信未来的日子我们会走得更高更远,迈向辉煌!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刘潇:锻造链条上的小小环节(图)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张英骜:外籍专家的职业素养让我们受益匪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