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研究 >> 文章正文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五)
作者:吴玮     来源:传媒领袖网     更新时间:2007-5-28 17:33:36

  四、结果与讨论

  (一)与假设一有关的结果和讨论

  假设一为:《新闻调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巧妙运用了某些特殊的提问策略,与各类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交流和较量。与该假设相关的内容有:采访对象类别及心理特征、采访心理技巧的使用。

  1、 与假设一有关的结果

  (1)《新闻调查》的采访对象类别及其心理特征分析

  第一,采访对象类别和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即:不同类别的采访对象(利益损害方、利益受损方、利益无关方),在接受采访时的心理状态(消极应付、积极配合、一般配合)有一定对应关系,但二者也并非完全对应。

  可以较为明显地说明这一点的是:如图4所示,在广义调查性报道中,利益伤害方的平均出现比例为13%,此类采访对象通常的心理状态是消极应付型的,但在研究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如图7所示,在广义调查性报道中,消极应付型采访对象的平均出现比例仅为11%。也就是说,消极应付型采访对象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多。这是因为,利益的损害方有时也会因责任感或相关原因积极配合采访。

  第二,在采访对象类别及心理特征方面,广义调查性报道和狭义调查性报道有着较为明显的分别。

  采访对象类别方面,如图4所示,广义调查性报道中,利益损害者的平均出现比例为13%,而如图5同一指标在狭义调查性报道中达到了33%,另两类采访对象区别不大。采访对象心理状态方面,如图7所示,在广义调查性报道中,消极应付型心态的平均出现比例仅为11%,如图8所示,狭义调查性报道中,这一数值达到了33%,另两类心理特征区别不大。

  (2)《新闻调查》的记者采访心理策略分析

  笔者发现,在调查性报道采访中,记者所用到的问话技巧和心理较量的策略,呈现出一定规律。从图9~图14可以看出:

  在样本节目中,最常见的提问策略是“抓住矛盾追问”,从图9中可以看出,这一提问策略的高频率使用比例最高(达到了86%),即:在样本节目中,有89%的节目都高频率地使用了“抓住矛盾追问”这一提问策略。图9还表明,在所有样本节目中,未使用该提问策略的节目为0,即:所有样本节目中的问话中都用到了这一提问策略。

  除“抓住矛盾追问”外,“设问引出真相”的提问策略也较为常见,从图11中可以看出,这一提问策略的中等频率使用比例为56%,高频率使用比例也达到了9%,未使用该提问策略的节目为0,即:所有样本节目中的问话中都用到了这一提问策略。

  在样本节目中,“多方问话取证”是除“抓住矛盾追问”、“设问引出真相”之外又一种较为常见的提问策略。从图13中可以看出,这一提问策略的中等频率使用的比例为44%,高频率使用的比例也达到了9%。

  从图10、图12和图14中可以看出,除上述提问策略外,“激将与反问”、“迂回问”和“重复强调问话”的提问策略在样本节目中也或多或少地有所运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样本节目进行提问策略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样本节目中,除了《与神话较量的人》这期节目以外,其他的62期节目中的问话中,闭合式问题比例全部都达到50%以上。在闭合式问题最多的一期节目(该节目为2003年1月18日播出的《死亡名单》)中,这个比例高达93%。这个数据充分证明,调查性报道的记者问话中,闭合式问题相对开放式问题而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研究中还发现,各类采访技巧的使用,在消极配合的采访对象身上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在积极配合的采访对象身上的使用频率。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调查性报道中的各类采访对象及其心理特征,有一定规律。针对各种报道题材中出现的不同采访对象,记者运用了“追问”、“设问”等多种提问策略,与之进行心理交流和较量。假设一得到较大程度的证实。

  2、 与假设一有关的讨论

  (1)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要求,记者对采访对象心理状态预先有充分的了解

  心理状态是作为心理活动的背景而存在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发生在它上面,它可以提高或降低个体的积极性。记者采访前的心理准备,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采访对象的合作程度。前面提到,采访心理的主要制约因素有采访记者心理、采访对象心理和新闻事实。采访对象的合作程度,与采访记者有关,更与新闻事实有关。根据采访对象在新闻事实中的利益关系,笔者将采访对象分为三类,即:利益伤害方、利益受害方和利益无关方。记者在采访前,如果能预先对采访对象的类别及其相应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就能为采访的顺利实施打下很好的基础。

  第一,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对象类别

  调查性报道,常常讲述的是有冲突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有对立性的,也就是说,采访对象之间常常是对抗的,即:利益伤害方和利益受损方。对于揭黑报道来说,伤害者往往是一小部分人,受伤害的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一般都会涉及利益伤害方、利益受害方和利益无关方这三类采访对象。

  第二,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对象心理状态

  利益伤害方、利益受害方和利益无关方,电视调查性报道的这三类采访对象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对利益伤害者(或是责任方)而言,他们面对采访常常会回避、对抗或是狡辩,也就是消极应付;对于受伤者,有的愿意面对镜头申诉,属于积极配合型的采访对象,但有的倾向于回避在镜头前表现自己的内心,毕竟接受采访可能是对他们的二次伤害,有的面对镜头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难以做到完全客观;第三种采访对象,属于利益的无关方,他们往往属于一般配合型采访对象。对待不同心理特征的采访对象,记者的采访应该有所区别。

  第三,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对象类别及其心理特征之间并非一一对应

  利益伤害方对采访并非全都是消极应付。利益损害方并非全都属于消极应付型。有的人做错事并非出于本心,他们是在被动行为中,损害了他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采访是愿意配合的。如:某一群体伤害了他人利益,这个群体中并非每一个体都愿意这样做,有的人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才与群体同流合污。如:2005年2月21日播出的《胡卫民医生》节目,揭露的是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的种种不正之风。医生给患者拿高价药从中拿提成,这在该医院已是公开的秘密,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主体可以说是医院这个集体。节目中,该医院共有13位中层以上干部接受了采访,在被采访的13人当中,绝大多数对采访都是欺瞒、应付的态度,就在采访进展不顺之时,有一人主动找到记者提供真相,那就是该医院纪委书记刘庸凡。作为损害患者利益的医院的一分子,刘也应当归为利益伤害型采访对象。但他对于采访却采取了一种积极配合的态度。记者杨春面对这个主动送来的信息源,并没有只顾着感动,而是很冷静地对其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谨慎的核实:“你说的这个问题,特别是作为纪检委书记,你有没有证据?”就是在这样严谨的步步求证中,记者最终得到了所要的真相。由此看来,在调查节目中,像这类在被动情况下损害他人利益而又能积极配合采访的采访对象,往往比较了解内幕并愿意说出内幕,记者应给他们以充分的话语权。同时,还要对其反映的情况进行谨慎的求证,从而使观众信服。

  利益受害方对采访并非全都是积极配合者。一般来说,利益受害方面对采访是积极配合的,但有时,他们会在较强烈的情绪情感影响下,说出不客观的话。对待这类采访对象,记者一定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能只顾着同情。在实际采访中,对其所说的话,更要从其他渠道反复验证,以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性。在《新闻调查》节目中,对利益受害方的话进行多方验证的情况随处可见。另外,在有的时候,利益受害方由于情绪上的原因(不想回忆痛苦),面对采访也可能出现难以开口的情况,无法积极配合好采访。此类采访对象的缄默,与那种由于损害他人利益而回避采访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尤其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感情,真诚地对其表示同情和关怀,用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将采访顺利进行下去。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新闻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六)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四)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三)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二)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一)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高端访谈
魅力人物
特别关注
推荐新闻
动态广告
Copyright 2005 - 2006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