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传媒观察 >> 评论 >> 文章正文

两会报道应对采访对象多一些尊重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更新时间:2008-3-11 11:30:36

  每年的两会都是一场新闻大战的战场。从两会新闻中心发布的,截至3月4日报名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已超过3000名这一消息来看,今年两会中2987名代表和和2237名委员再一次成为记者们激烈争夺的新闻资源。

  长枪短炮,围追堵截,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前还是在代表委员驻地,无论是聚焦带着焦点话题提案的委员还是关注寄托着家乡人民殷切希望的基层代表--将两会信息最准确最完整最迅速地传达给受众是忙碌的新闻工作者们最大目标。也因此,记者在围堵采访对象时被挤掉相机、踩掉鞋子的情况也成为两会采访中最常见的花絮。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从上午8点钟开始,人民大会堂前就聚集了上千名翘首期待的中外记者。身着少数民族特色服饰的代表们每年都是两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媒体竞相追逐,采访拍摄。面对镜头,他们中有些自信大方,有些略带羞涩,有些显出微微的紧张。

  来自湖南邵阳的农民代表李友妹因身着挂满华丽银饰的苗族服装而吸引了众多记者。一名国外记者拦住了她,用流利的中文问:"你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来开会呢?你不会觉得太引人注意吗?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吗?"听到这样的问题,李友妹代表的脸上微微显出了一丝惊讶和紧张,望着这位高大的外国记者,她轻声说:"不会,这就是我的民族的服装,苗族人穿苗族的服装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

  或许文化背景的差异令这位外国记者对李友妹的回答并不是非常理解,但是他友好地耸耸肩,回报了一个微笑。

  围着李友妹的记者越来越多,甚至挤掉了她头上的银饰。这个可以作为两会花絮的细节自然又吸引了众多记者的拍摄,只是,李友妹的表情更加尴尬。当我俯身为她捡起银饰重新戴上时,她头都没有抬,只是一连声地道谢,然后想突出记者们的包围。

  在采访同样和李友妹一起来自湖南的土家族代表张苹英时,她向我提起了这个细节。她说,"有时我们不是不接受、不欢迎记者的采访,只是我们这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平时和媒体接触的机会不是很多,在镜头和话筒面前会非常紧张,怕说错话被媒体误解,也怕词不达意,让家乡的人和关注我们的人失望。所以,请你们理解我们。"

  诚恳的话语让我想起有些记者在采访受到婉拒时会有所抱怨,想起了报社和我一起上会的摄影记者注意到新闻发言人吴建民在答记者提问时不时地转过头去连续地眨几下眼睛这一细节,只因每次他抬头回答问题时,就会有闪光灯的强光一道道地"扑"向他的眼睛。

  两会,一场激烈的新闻竞赛--抢第一时间,抢独家新闻,抢深度报道,但是,在我们带着向群众及时传达两会消息的急切心情工作时,当我们想出色完成采访任务时,我们是否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考虑过?

  那些闪光灯下的宠儿,他们的眼睛是否能承受得了?那些带着家乡群众殷切期望的基层代表,是不是希望能隐藏起他们的紧张尴尬瞬间,将最好的姿态呈现在家乡人民面前?那些不愿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是否曾因某些话语曾被媒体断章取义或错误理解而对媒体有所不信任?

  两会的新闻战场上,或许,媒体也该多些对自身的修正和自醒,多些对别人的理解和宽容。(责任编辑:柯芸)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澳大利亚华文媒体充分报道中国“两会”
人民群众在乎的不仅仅是两会报道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公关总经理 陈然峰
微软:企业公民建设理念 共赢思维下的商业策略
英特尔公关总监 张怡璠
英特尔公关策略:我们如何为媒体量身定制新闻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期刊研究所所长 李频
追求本真梦想 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IBM公关总监 徐斯霖
抛弃“跨国公司” IBM全球整合转型下的传播策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