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聚焦 >> 经济风云 >> 产业透视 >> 文章正文

“毒奶粉”冲击波
作者:宫靖 刘京…     来源:财经     更新时间:2008-10-6 9:47:39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2008年9月2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因“毒奶粉”事件引咎辞职。这是“毒奶粉”事件曝光后第一位被问责的部级官员。

  这一天,距离9月9日媒体首次报道“甘肃14名婴儿因食用三鹿奶粉同患肾结石”时隔13天。短短两周内,“毒奶粉”事件迅速蔓延全国,波及世界。随着真相不断被揭露,事态之严重、进展之迅速、问题之复杂,超出常人的想象。截至9月21日上午8时,全国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住院的婴幼儿1万余人,官方确认四例患儿死亡。卫生部称,经流行病学调查,这些婴幼儿基本上与食用三鹿牌奶粉有关。

  问题并不限于三鹿一家企业。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检结果,被抽检的百余家奶粉企业中,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均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伊利、蒙牛、雅士利、圣元、南山等国内知名企业均未幸免。

  问题也不仅限于奶粉。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蒙牛、伊利、光明三大品牌的部分批次产品中均检出三聚氰胺。中国香港的食品安全中心,则相继在地内相关企业生产的雪糕、奶糖、蛋糕中检测出三聚氰胺;新加坡农业粮食与兽医局,亦从中国上海进口的“大白兔”奶糖中检测出三聚氰胺。

  这甚至也不是三聚氰胺首次为祸社会。2007年,中国大陆出口的宠物饲料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导致相关进口国的猫狗等死亡,一度在海外引发风波。遗憾的是,相关政府部门“亡羊”却未“补牢”,未对三聚氰胺严加控制,致使一年后中国的婴幼儿受到了三聚氰胺的残害。

  一时之间人人自危,国产奶制品无人问津,世界各地纷纷出台措施,严查中国大陆出口的所有奶产品。中国奶制品行业面临全面危机。

  回顾中国的食品安全,以及同样为人所关注的药品安全,近年来大事迭出。2003年“海城豆奶事件”、2004年阜阳“大头奶粉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瘦肉精事件”,以及2005年“齐二药”假药事件、2006年“欣弗事件”、2007年“佰易事件”等,俱令世人震惊。

  每一次事件发生后都会有责任追究,也会有教训总结,乃至主责食品、药品监管的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于2007年7月因受贿罪、玩忽职守罪被法院执行死刑,不可不谓当局体察民意之深、解决问题心情之切。然而,“运动式”的打击、贪官的覆灭,并没有堵住食品药品的安全漏洞。直至此次“毒奶粉”事件以更为悲剧性的面目呈现,残酷地侵蚀和打击着人们对于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的信心。

  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在此次“毒奶粉”事件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严厉手段,处理方式也较以前公开透明。不仅中国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下台,包括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石家庄市市长冀纯堂、副市长张发旺在内的诸多河北地方官员,以及河北三鹿集团公司董事长田文华等大小一干人士亦被免职;因三鹿集团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田文华作为直接责任人被刑拘。各地警方也迅速抓捕了数十名涉嫌非法销售、添加三聚氰胺的犯罪嫌疑人。与此同步,国务院于9月18日决定废止施行了八年多的食品质量免检制度。

  历史经验已经一再证明,雷霆万钧的行政手段,至多威慑于一时,并不能收效于久远;中国监管制度,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建的时刻。

  ——编者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毒奶粉事件”:政府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福田辞职 北京面临冲击波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北京晨报》
社长 郭坦

奥运会上"做文章"
《新世纪周刊》
总编刘丰

有选择的信息才有价值
凤凰新媒体 CEO 刘爽
视频网站版权混乱
通用电气(GE)中国
公关传播总监 李国威

通用电气(GE)如何打好奥运宣传战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