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职场招聘 >> 业务园地 >> 文章正文

记者采访中的应变技巧与突破力
作者:陈文定     来源:中国记者     更新时间:2008-4-11 9:31:47

  实际上,很多时候记者的成功受考验的不是平常的能力,而是应变能力。你可能在惯常的事情上表现出色,但当挑战和陌生环境对你有特别要求时,你还能保持从容吗?应对突发事件的采访,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和角色,需要我们的应变。

  说服不了对方接受采访怎么办?

  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怀有敌意、不合作、逃避问题或粗鲁的人。当然,你不应该预先认为别人有这种态度,但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以便帮助你打开原来并不存在的传播通道。

  1.“无可奉告”型。

  “无可奉告”之下可能隐藏许多意思。例如,它可能意味着“我很想说点什么,但如果我说了,我就会丢掉工作”。这句话也可能表示“我有很多不能告诉你的理由,但向你解释,还不如说声‘无可奉告’更省事”。你听到的任何一句和“无可奉告”有关的回答,都要探究其潜台词,知道这些之后你就有劝被采访者接受你采访的机会了。要是你说“别来‘无可奉告’这一套了,你欠公众一个答案”,那么肯定是得不到什么结果的。相反,你可以问:“是不是有命令不准你说?”,或者问“你是不是害怕假如你的话在报纸上被登出来会有麻烦?”

  2.“逃避”型。

  逃避有很多形式,比如说话咬文嚼字、放烟雾弹、躲避问题等。其实,你要是能想象被采访者的观点,对你是有好处的。对于明显的逃避行为,至少要圆滑地应付。比如可以适当用这样的语句:“请问你能否更具体地解释一下刚刚你说到的事件的原因?”一个拐弯抹角的答案,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一时糊涂的结果。不管怎么样,如果你马上跟句“请不要躲避问题”,那是肯定不能得到合作的。

  3.“恐吓”型。

  如果有人试图恐吓阻拦你,不要害怕。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要保持自制和冷静。你可以这样回答:“我不明白我的问题有什么愚蠢的地方?你可以说得具体一点吗?”另一种反击方式是追问这种行为的原因:“你对我的问题感到很不高兴,是不是以为我想伤害你了?”你这时会发现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许是一个能真正关心人的人,而不是一个坏人。

  4.“敌意”型。

  一些人需要发泄消极情绪。发过脾气后,他们又常常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如果你能保持合理的容忍,他们会一反其敌对态度,而变得开明和热心。如果你怀疑有这种情况出现的话,你得把它说出来:“我觉得我说了点什么或者做了点什么让你不高兴了,对吧?你介意我们谈一谈吗?”

  5.棘手的问题。

  记者不能因为羞怯而不敢问棘手的问题,但是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首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不是必须要问,它合乎情理吗?公正吗?如果别人拿这个问题来问你,你会不会拒绝回答?不要害怕承认自己问题的不足。你觉得非问不可的问题,要敏锐发问,并尽可能不要伤人。你可以用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来问可能使人尴尬的问题。

  6.其他技巧。

  有些记者采访的突破力可能涉及到道德行为。因为我们有时候会用言语刺激、说谎或隐瞒意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适当利用自身的优势,利用被采访者的弱点等。

  采访前的“闲谈”工作

  当然,在采访之前,还应该做好“闲谈”工作。如果闲谈做得不好,便会使你和被采访者的关系受到破坏。为了尽量减少闲谈所带来的潜在问题,以下准则或许能给你一些帮助:

  只谈一些使人愉快的、没有争议的内容。不要对宗教、性或政治多加评论,以免引起争论。可以谈一些安全的话题,比如问一个初来乍到深圳的人,对深圳印象如何?

  避免提出建议。不要在被采访者的办公室内左顾右盼,跟人说:“你窗口外面的景色真是很美。你应该把办公桌移动一下,好好利用这样的景色。”

  谈论自我中心的话题要多加小心。你是为了听被采访者怎么说,而不是说你自己。但是如果记者能向他人讲述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也有助于形成一种亲切的关系。记住,闲谈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漫谈”,它意味着双方都要参与。

  谨慎使用幽默话语。如果幽默说得恰到好处,而另外一个人也有幽默感的话,幽默可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开头话题。但如果玩笑开大了,或者让对方不舒服,那就糟了。注意别人的反应。闲谈会使一些人感到厌烦,因为他们认为闲谈太过琐碎,或者是浪费时间。如果这样,他们很可能会以语言信息来表露感情,譬如身体不断地改变姿势,甚至干脆就说:“让我们谈论正题吧。”

  闲谈时间不宜过长。多长的时间才算长?闲谈可不是三分钟就能煮熟的鸡蛋。但作为通常的原则,直到双方都感到自然、关系较为融洽,闲谈便可以结束了。这时候可以通过较为文雅的方式,把话题转入更有实质性的谈话上,最好带有一个恰当的转折,例如:“谈到难以作决定,张局长,请问你昨天为规划条例投票时,是怎么样难以作决定的?”

    学会适时结束采访

    采访若能自然而然地结束,这是最好的,这时记者和被采访者都感到采访快结束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遵从两条规则:体面告辞;不要逗留过久,超出别人欢迎的程度。

    按时结束采访。如果你答应采访30分钟,时间一到就准备结束。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不能使一个忙碌的被采访者专心于采访,他可能把精神转向当天必须处理的事物上。更糟的话,还会迫使被采访者陷入不得不中断采访的尴尬局面。如果你说:“我看时间快到了,我还只有一两个问题要问。”对方就可能这样回答:“呵呵,别担心。我还有一点时间。”如果你还有很多问题要问,那就安排另一次采访好了。

    留意想结束采访的表示。当对方想要结束采访时,要暗示你正好也要结束的想法。“我还想再问一个问题。”即使你感到还有很多东西要讨论,你也要留意对方的示意。身体晃个不停,答案寥寥数字,身体姿势不断变换,等等,都表明对方疲倦或没有兴趣了,继续谈下去也不会得到实质性信息,还是结束为好。

    以正面的说话结束采访。要设法找一个轻松愉快的话题来结束采访,特别是如果你感到有必要消除前面的问题留下来的不良感觉的时候。譬如,采访对象是一位新妈妈,那么可以用她孩子的近况来结束采访。

    直到说再见之前,还要保持投入和警觉。在收起录音机和采访本之后,你们仍然可以在走廊上继续谈话。有经验的记者发现在采访正式阶段过后,新闻人物常常感到如释重负而更加畅所欲言了。最起码,在走廊上随意交谈也有促进亲切关系的价值。

    留给别人一个良好的最后印象。方法之一就是表示你很在乎完整准确地传达采访对象传递给你的信息。比如在采访快结束时求证重要信息,“我不大肯定你这话的意思是……”来给被采访者补充其想法的机会;“有没有什么你要谈,而我却没有问的事情?”。另一种方法是说:“在我复查采访笔记时,可能还要打电话问你一点问题,这样好吗?”

    真诚地向被采访者表示谢意,如果恰当的话,还应该给予诚实的赞许。比如“跟你谈话使我真正明白了事实真相是怎么回事了。”你还可以寄上一封简短的感谢信,或发个短信表示感谢。有些记者时常误以为人们特别是公众人物有义务接受采访。而更周全的做法是把人们的合作看作是恩惠。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的“三心”
菲裔美籍记者获普利策新闻奖 秘密武器是互联网
胡舒立:我最乐意的事就是写稿子
新闻采访八要
一记者受贿对10人死伤事故不作报道被判刑
李东东指出:文化大发展 记者大有可为
解放军报记者作品被侵权案提起上诉
李希光:我在《华盛顿邮报》当记者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经济半小时》高先民
我们是“守望者”,关心“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乡约》制片人肖东坡
五年涨五倍 《乡约》收视奇迹背后的故事
微软公关总经理 陈然峰
微软:企业公民建设理念 共赢思维下的商业策略
英特尔公关总监 张怡璠
英特尔公关策略:我们如何为媒体量身定制新闻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