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文章正文

拉近学生与主流媒体的距离 清华有位范爷爷
作者:朱夏炎     来源:新华网传媒     更新时间:2009-11-19 9:55:06

  “清华大学正在筹备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我们想听听您的高见。”2002年年初的一天,清华大学校党委书记陈希一进范敬宜的办公室,就来了个开门见山。同来的还有校务委员、人文学院院长胡显章和传播系党总支书记王健华。

范敬宜

  时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范敬宜,略一思索说道:“作为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该办成第一流的,否则不如不办。”

  “那么,你认为第一流的标准是什么?”

  “我想它的办学目标应该主要是培养为主流媒体服务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优秀新闻与传播人才。概括起来说,就是‘面向主流,培养高手’。”

  一番交谈,陈希心中已认定:“就是他了。”

  事后范敬宜才知道,这一行三人是来对他进行“面试”的,他们正在物色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人选。

  2002年4月,年逾古稀的范敬宜,成为清华大学首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面对面,他的坚持

  当时范敬宜已有五十多年的新闻生涯,又曾任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在新闻界可谓德高望重,但他毕竟从未专门从事过新闻教育。一时,议论四起:

  “清华看重的只是老范这块牌子,不会让他真干。”

  “老范七十多了,不过挂个虚名而已。”

  “当今社会变革飞速,别说两代人之间有代沟,连学校高低年级之间,差异也不小。71比20,学生能接受他吗?”

  议论归议论,已重任在肩的范敬宜,此时想起的却是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多年前曾说过的一番话:现在新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学习与实践脱节,到新华社工作,都得经过“回炉”。

  如何减少“回炉”?在全国数百家新闻与传播院系中,清华如何独树一帜?经过与学院老师们的沟通并达成共识,“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真的成了学院的办学宗旨。

  然而,质疑声又随之而来:

  “究竟什么叫主流?是不是只有党报和国家主办的媒体才是主流?在媒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是否太过时了?”“究竟什么标准才算高手?强调培养高手,会不会把学生培养成没有个性的人?”

  面对质疑,范敬宜理直气壮:什么叫主流?主流,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路子正、品味高的媒体。面向这样的主流,是清华的地位所决定的。

  什么叫高手?高手,就是有正确的新闻观,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能想从总书记、总理到广大人民群众之所想的记者”。

  范敬宜认为,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拉近学生与主流媒体的距离。

  学生最初认识人民日报这一主流媒体,是从这位院长开始的。

  宋冰,03级本科生。她说,我是江苏人,范爷爷的同乡,上清华之前就听说过他,博学,出身于书香门第。入学后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新生研讨课上。操一口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听来很亲切,穿一件白衬衫、黑色西裤,非常简朴。他的讲义都是自己用钢笔写的,一大摞。“我们形容他一般都用这个词——高山仰止。”

  记得第一次见到范院长,感觉与他很遥远。作为新闻界的老前辈,他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佩服他,尊敬他。但也在想,我能接受他吗?刚刚宣布乔申颖同学做范敬宜的第一任助教时,这位01级的研究生不禁有些担心。

  担心的不只乔申颖,范敬宜的一大串头衔和他在传媒界的威望、自身丰富的阅历,范敬宜竟还是大宋名臣范仲淹的第28代孙。这些光环令许多学生对他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

  最初我们说到范爷爷,都是一脸的景仰。现已到人民日报工作的曹树林说。

  转眼,七年多过去了,学生们对他的称呼在不知觉中变了,由范院长,继而范老师,到后来只有范爷爷了。“自然而然就这么叫了。”其实,变化远不在称呼,而是相互间的距离。

  课堂上,有解疑释惑,也有“斗智斗勇”。

  范敬宜任院长之初,曾有不少人以为清华不过是借老范的威望,老范不过是挂名而已。实际远非如此。范敬宜日常除处理院务外,每周要上两节课。他的《评论与专栏写作》课,在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中,曾获得新闻与传播学院最高分。

  范敬宜上课常给学生留作业,每两星期一篇,一般都是写评论,有时是当堂写的。一个班四五十人的作业,他对每篇都要认真批改点评。等到发下作业一看,不少同学惊呼:“一片红,都快成报纸校对样了。”

  “哇,总编辑手记!部长级老师的评语,应该留住,以后这可是文物啊。”

  清秀的行楷,是他的批改和点评。

  让曹树林记住的,是对他一篇评论的批评:

  刚上大一,同学们叫我“愤青”。范爷爷布置评论课的作业是写一篇反腐败的评论时,我义愤填膺,言辞激烈地将腐败现象狠批一顿交上去了。

  作业发下来,他在上面写了一大段评语,说文气很足,语言锋利,但是切入点选的不太好,纯粹是对腐败现象的愤恨。如果能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样就更好了。

  读了评语,我心服口服。当我看到他从同学们的习作中选出的推荐到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几篇,再和自己的一比较,更觉得人家的确实好。

  这是乔申颖讲的范敬宜的一次“课外课”。乔申颖是少有的要称范老师的学生,因为她觉得还是要有点师道尊严:

  范老师在讲课时,经常讲记者要善于发现新闻,而他非常难得的是,经常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不爱长城非好汉》,刊登在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栏目里。这篇评论的题目和由头,来自清华学生挂在清华园里的一条横幅,呼吁人们要保护文物。挂出来好多天了,来来往往大家都没太在意。这对我们也是生动的一课。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