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电视 >> 文章正文

调查性节目的困境与创优
作者:张  洁     来源:中国记者     更新时间:2008-3-11 16:21:03

  作为第四任制片人,我2003年接手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管理工作。当时的“新闻调查”已步入栏目发展的第七个年头,“新闻调查”以理性、平衡、深入的姿态探询事实真相,揭示转型中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探索解决之道。为中国电视奉献了独特的认知深度和思想价值。培养了一批名记者名编导,并建造了一整套专业品质标准,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中央电视台有巨大影响力的品牌栏目。不容乐观的是,在“新闻调查”栏目的生存发展中,随着栏目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一些问题和危机也扑面而来。

  1.一些不利于栏目发展的现象开始出现。

  比如员工工作热情的衰退和工作模式的僵化;

  2.长期的精英意识以及对市场和收视的忽略,导致员工对台里出台的以市场(收视率、收视份额、成本等指标)为导向的考评栏目优劣和末位淘汰制度极不适应。

  多年来,“新闻调查”意义为先的宏大叙事一度引领电视深度的高地,创作重主题轻个案;重分析轻叙事;重国计轻民生;重意义轻收视。这与电视节目的高度市场化,与尊重观众收视需求的趋势明显冲突。编导往往只考虑选题的意义,忽视收视率。这样的创作倾向使“新闻调查”越来越孤芳自赏而边缘化。

  3.央视新闻频道及其它频道新闻深度栏目大量出现,导致新闻形态同质化现象加重和新闻选题资源竞争加剧,对“新闻调查”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严重挑战。

  作为一个大型深度的电视栏目,在实践中“新闻调查”几乎尝试了所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样式。从内容上说,有事关国计民生的主题性报道;有话题性的思辨节目;有纪录片;有新闻事件的全景报道及快速反映;有探询真相的揭内幕节目和历史揭秘;甚至有一对一的专访。这种多元化的节目样式不仅带来了被专家称为“形象识别系统”的模糊不清,也在新闻深度栏目的竞争中失去差异性。

  4.“新闻调查”栏目和其它精品栏目—综艺、益智、游戏竞猜类栏目同台竞技,严肃栏目如何在娱乐化环境中生存?

  为打造中央一套晚间十点后第二黄金时段,2003年5月央视一套改版。在22点35分推出了七档精品栏目,“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代表新闻中心栏目胜出。与文艺中心的“同一首歌”“曲苑杂谈”“艺术人生”,广经中心的“幸运52”“开心词典”共同组成精品栏目阵容。这些内涵不同、品质不同、受众群体不同的栏目要在同频道、同时段展开收视竞争,“新闻调查”明显处于劣势。靠什么样的产品才能与之抗衡?

  5.品牌主持人流失,如何发掘培养打造新的品牌形象?电视是主持人的电视,电视栏目更是以主持人为形象代言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往往是这个栏目的化身,品牌主持人的流失对“新闻调查”的元气之伤不言而喻,如何造就培养新的品牌?

  面对如此特殊的发展阶段,“新闻调查”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和变革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满足当下(政治的,市场的,专业的)对一个深度栏目的要求?在这样的思考中,我们回到了一个最原始的命题—“新闻调查”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为了实现这样的价值,“新闻调查”的生存方式又应该是什么?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公关总经理 陈然峰
微软:企业公民建设理念 共赢思维下的商业策略
英特尔公关总监 张怡璠
英特尔公关策略:我们如何为媒体量身定制新闻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期刊研究所所长 李频
追求本真梦想 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IBM公关总监 徐斯霖
抛弃“跨国公司” IBM全球整合转型下的传播策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