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总编主编 >> 文章正文

吴泓、刘江:"时尚"掌门的"时尚"情结
作者:佚名     来源:传媒     更新时间:2008-10-20 9:10:15

  "时尚"15年,已经成为期刊界的一个标杆;吴刘15年,共同打造着期刊界的一个品牌。关注"时尚",吴泓、刘江已经成为两个不可忽视的符号性人物。

  记者:《时尚》在1993年创刊后就能够很快崛起,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尚》的诞生契合了当时正在形成的中国白领阶层的需求。但是从2000年前后时尚类期刊市场急剧膨胀,"时尚"是如何延续这种先发优势的?

  吴泓:我觉得"时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领潮流的理念,我们不是迎合读者,而是引导读者。其次得益于我们的模式化运作,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把《时尚》视为一个市场产品,有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所以它有一种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个模式包括我们的管理体制、出版人制、版权合作、风险投资、人才培养等。再次是领导力的问题。今年是我和刘总搭档24周年,我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都专注于做杂志。15年来,我们不仅有自己的发行公司,还完善了自己的出版、广告和整个渠道的建设,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把杂志做大做强。

  刘江:很多人对《时尚》的理念有误读,觉得《时尚》是风花雪月,是表面的浮华。实际上,我们每本杂志都有它独特的关注点,在人的生理、精神气质、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上都有各自的关注点,这样能够随时捕捉读者的需求,并且引领读者的需求。

  另外一个理念就是坚持,不仅我们两个乐在其中,跟我们一起做"时尚"的人很多都是乐在其中的。因为对这个事情极有兴趣,当然"时尚"本身也特别有魅力,所以大家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不会过多地考虑金钱或者是其他的是非。我们的团队相当精粹,他们在强化自己能力的时候,无形当中也对整个行业做出了贡献。同时,"时尚"也在努力地为每位员工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时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记者:《时尚》创刊时开风气之先,但是今日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各种时尚期刊挤破报摊,受众的阅读疲劳开始出现。我们是否可以将之理解为"时尚期刊的泡沫"?您如何看待这种"泡沫"现象?

  刘江:任何一个产业都会有泡沫产生,没有泡沫的行业是不存在的,但你别去做那个泡沫就行了。另外,泡沫本身也许能起到推动作用。做时尚杂志这个产业是需要有耐心的,发行量不会突然之间百分百地增长。所以做时尚这种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的人不能浮躁,不然就容易产生问题。融资或上市也许能使其业绩快速增长,规模扩张,但这可能是发酵,不是真正意义的发展。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扎扎实实地把事情做好。

  记者:"国际视野、本土意识"这一"时尚"较早提出的办刊原则,时至今日已经成为许多有对外版权合作的期刊的共识。"时尚"是如何在二者中寻求平衡并取得成效的?

  吴泓:与一些国际大刊合作是一把"双刃剑",看你怎么用了。我们办杂志一定要有一个大的国际视野,因为期刊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的。但是你又必须是本土化的,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文化上有一个DNA,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基因与美国人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完全照搬过来就等于是翻译一本书了,编辑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签下来的版权像BAZZAR、COSMO,只使用了他们10%的内容,90%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刘江:"时尚"这个品牌是中国的,我们和国外将近10个期刊集团品牌合作,而这些国外期刊集团大多是强势品牌。坚持这一点,说到容易做到难。

  记者:稳定、默契的核心团队是媒体发展的关键。二位共事这么多年,是否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分歧如何解决?

  吴泓:我和刘总的合作可谓是一个奇迹,大家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但是"知难不难"。首先我们合作是因为志趣相投。虽然我们两个人的想法也不能完全一致,也会有矛盾和摩擦,但我们都在不断地调整,比如在对集团的管理上,有一段时间我管发行,过一段时间他来管发行。也有的时候他管所有杂志的广告,我来管所有杂志的编辑业务。

  刘江:刚才吴总讲了我们志趣相投,志趣相投就能充分信任,这是因果关系。有了充分信任以后,我们知道了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至于一些具体方式方法不一样,那就不是问题了。有矛盾的时候就是"他喝乌龙我喝普洱,他喝普洱我喝乌龙",这样就可以解决了。

  记者:"时尚"未来发展有什么愿景和规划?最大的问题和挑战在哪里?

  吴泓:我们下一步的愿景当然是希望能够成为中国真正的传媒集团,我们不仅出杂志,还能出书、做电视、拍电影、做网站,特别是在发行方面,我们也有很多想法。在杂志行业,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可能是我们本身,员工发展有天花板的问题。这也说明我们中国的期刊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我们的员工干两三年就觉得有天花板了。而美国《国家地理》有40多个校对,基本上全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干得很踏实,还很有成就感。目前,期刊行业在全球范围都进入了低谷,只有中国市场还是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国外期刊社,他们把中国作为最后一个盈利的市场。他们国际化、全球化的团队,资金、品牌、资源上的优势都对我们中国的传媒行业有很大的挑战。但对《时尚》来讲,我觉得我们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经做大做强了。

  再一个就是新媒体的挑战。现在各个刊社都开始做自己的网站,这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也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以后《时尚》可能不再只是一本杂志,而是一个内容提供商和媒体的渠道商、经营商了。

  刘江:我觉得挑战主要是来自内部,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我们是否还坚持创新和时尚。我们还要坚持的是"时尚"这个概念,时尚本身有一个DNA式的创新和引领,我们会在很多方面去尝试,坚持做更多新的东西。坚持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坚持专注地做这件事,不能别人说什么好了我们就去模仿别人。

  现在总有人说我们是不是在面临新媒体的挑战?我说,其实我们就是新媒体。因为做媒体的本身最重要的就是影响力。我们做的"BAZZAR明星慈善夜"已经影响了相当多的人。"BAZZAR明星慈善夜"的广告推广成本价值是5000万,在分众、东方卫视、凤凰等各大媒体上都有报道。如果是一个杂志推广自己,花5000万也许还真的做不到这样的程度。我们本身是新媒体,同时我们也借助新媒体做了自己的品牌。所以我说不是新媒体向我们挑战,我们自己就是新媒体。另外我还提过时尚人就是媒体,时尚人就在传达着时尚的理念。

  记者:《时尚》十五年也是中国市场化发展的十五年。可能这个阶段的成功当中,天时地利占的比例稍微多一些,未来"时尚"以及整个期刊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哪里?两位老总能否给总结或者是预测一下?

  吴泓:我觉得杂志本身是有生命力的,就像电视出现以后,电影并不是马上就消亡一样。但是读者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看了电视、上了网,就没时间看杂志了。所以杂志的发展应该像电影一样,做得更加精细,图片更加精美,内容、观点的含金量更高,让读者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和收获。文字和图片阅读的快乐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提供的,很多人觉得在互联网上读完了以后,在杂志上再阅读文字又是一种回归和升华。

  第二个,我觉得办杂志应该是专业化或者是小众化,就像我们"时尚"的杂志一样,分工很细,现在更注重生活消费各个方面,比如我们的《美食与美酒》主要是办给喜欢美食与美酒的人看的,《罗博报告》是专门办给净资产5000万以上的读者看的。《时尚COSMO》成为女孩子的闺中密友,因为它可以回答女孩子不好意思问别人的一些问题。《男士健康》也是这样,可以帮助男性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和心理上的问题。所以,如果是精品的话,杂志本身还是有很大市场的,但现在杂志不是一个低成本运作的行业了,它需要大投入才能大产出,你要做得好就通吃,做得不好大家都没兴趣看你的杂志了。

  刘江:前面我也已经提到,未来做期刊肯定会有泡沫的,但只要我们能专注地做这件事情,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变,扎扎实实把事情做好,就会有一个不错的未来。(记者杨春兰黄逸秋)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张越:时尚并不一定就是美丽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北京晨报》
社长 郭坦

奥运会上"做文章"
《新世纪周刊》
总编刘丰

有选择的信息才有价值
凤凰新媒体 CEO 刘爽
视频网站版权混乱
通用电气(GE)中国
公关传播总监 李国威

通用电气(GE)如何打好奥运宣传战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