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传媒人物 >> 名记名编 >> 文章正文

80后英语电视编辑裴蕾:对外报道抢先机 风雨历练显精神(图)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记协网     更新时间:2009-9-25 11:59:06
     编者按:在当今社会,"80后"很多时候是"另类,不羁"的代名词。但在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这个团队中,"80后"则意味着"主力军"。因为这条电视线路中超过八成的编辑是"80后"。随着2009年7月1日新华社英语电视新闻线路的诞生,他们也作为"新苞"、"嫩笋"加入到新华社这个大家庭中来。在这里,一切都是新鲜的!面对前路,他们的经验可能不够多,视野可能不够宽,但是他们并不怯懦!他们坚信:通过前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探索,"新苞"一定可以早日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嫩笋"也将成为翠竹步步攀升!

裴蕾:在风雨历练中成长    

如何提高传播效果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挑战

    7月5日,我像往常一样上班,没有想到此时几千公里外的新疆乌鲁木齐正在酝酿一起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

    快速反应

    7月6日早上刚到单位,值班老师就找到我,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要我随时准备制作相关的新闻。我们的英文电视线路刚刚开通还不到一周时间,报道这种具有极强政治性、敏感性、安全性的突发事件,还是头一次。而对于刚刚走出校门,满怀激情投身到新华社电视事业的我来说,这类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政策的报道不同于日常工作,文字稿件要字斟句酌,电视素材要把握分寸,这就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一下子紧张了起来,开始一遍一遍仔细看分社记者发回的电视素材。

    英文专线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迅速做出反应,老师迅速改写稿件,对电视素材严格把关,我用自己的最快速度做出第一篇英文电视新闻,报道"7·5"事件的暴力犯罪现场情况。大量的现场报道用镜头揭露了事件真相,很有说服力。在经过吴锦才主任亲自审阅后,这条新闻迅速以插播方式播发。

    在短短的时间内,新疆"7·5"事件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中国新闻,西方媒体和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事态发展,迫切需要了解事件进展的真实情况。怎样多角度反映事件真相,怎样有效引导舆论,怎样根据电视报道的特点来选取外国受众关心和关注的内容焦点进行报道,以最大程度提高正面传播效果,这些都是摆在英文专线每一个成员面前的挑战。

    为了满足国外受众的强烈需求,领导交给我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制作时长将近30分钟的Vosot (即半成品音视频素材),为了保证时效性,缩短国外用户的等候时间,我们将其分成三部分逐个制作播发,内容涵盖暴力事件现场、暴力事件过后的乌鲁木齐情况和新闻发布会。

    7月7日,因为局势不明、我部门的前方报道组还没有到达等等原因,前方记者发回的电视素材比较有限,我们在现有的条件限制下,针对对外报道的特点,寻找适合对外报道的新闻线索,在实践中探索对外报道传播规律,更有效地争取主动,扩大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影响力和针对性。到了晚上10点多钟,我们所等待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终于出现:新疆少数民族政界和宗教界高层人士召开记者招待会。值班老师凭着敏锐的新闻触角和深厚的报道功底和经验,迅速撰写英文稿件。我也快速制作了这条新闻,通过对伊斯兰宗教界人士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同期声,表现这次事件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无关,是违背伊斯兰教教义的,完全是由分裂势力在幕后组织策划的,从而从根本上揭露民族分裂分子的野心。

    在随后几天对事件的追踪报道中,我们制作的英语新闻角度新颖、情节生动,让观众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新疆事件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如蔬菜供应,交通恢复,电力设施抢修等,选题以小见大,素材生动翔实。成品节目《China News》在"7·5"事件的报道过程中也精心策划编排,播发了大量新闻报道。在每天的节目中均对最新情况进行充分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满足了广大国外受众想更加全面了解乌鲁木齐市现状的心理。

    打好攻坚战

    在"7·5"事件报道的后期,领导交给我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制作《"7·5"事件真相》专题片。杨国强老师笑称:这一篇稿件相当于平日的40篇稿件。虽是句玩笑话,却也鲜明地体现出专题片和消息类新闻的巨大区别。相对于平时播发的电视新闻来说,专题片从主题拓展、切入角度、画面取舍、音乐编排等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一面要保证新闻的思想深度,一面要在艺术风格上有所追求,符合蒙太奇法则。

    对"7·5"事件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回顾的英语专题片,要从东西方的文化、制度和宗教差异出发,在尊重分歧的基础上寻求共鸣,突出人们对生命的关爱,对和平生活的追求和对暴力恐怖行为的谴责。要从事实出发,既挖掘深度,又避免生硬的指控。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逻辑清晰、结构完善。这个"逻辑"和"结构"不仅仅指文稿的策划、编排与措辞,画面与声音的编辑与配合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全片的节奏张弛有度,需要对背景音乐、解说词、画面进行有益的设计和处理。

    从大结构上来说,全片分为四部分:流血的乌鲁木齐、热比娅的画皮、剪不断的民族纽带和恢复平静的乌鲁木齐。197人死亡、超过1600人受伤,这些数字怎样用画面和声音来表现,则反映了我们的立场态度。通过目击者、受伤者来口述现场细节,让西方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痛恨暴力、同情受害者的传播效果。片中对广东韶关集体斗殴事件当事女孩的采访,说明这一连串惨剧中存在的误解和本来可以避免的灾难,为对此事件的猜疑和谣言给予了有力的反驳。全片用大量具有震撼力的事实来证明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暴力事件,从而揭露了事件的本质,一方面有助于驳斥热比娅及外媒的谣言,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在海外受众中产生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小细节上来看,相对于此专题片的中文版来说,在第二部分中对新疆分裂活动的历史回顾部分做了更为紧凑的处理,不论从文字还是画面,都进行了精练压缩,使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增大,更具震撼力。片尾运用伊斯兰教的音乐,体现民族地域特色,意境深远,它寓示着新疆人民重又回归往日祥和的生活,以宗教的意义传达出一代一代新疆人民渴望和平的良好愿望和虔诚善良的美好品质。

    精诚合作

    在此次报道中,英文专线编辑与内参室、国内室等各室的同志很好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节省重复劳动的成本,以保证新闻播发的快速及时。在很多时候,大家都会优先保证英语新闻的制作与播发,一起成功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同时,作为新华社电视事业的新兵,我也在同各室老师和同事的团结协作中,学习到很多报道的经验。

    压力、学习、体验、成长

    在持续了近一个月的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过程当中,年轻的我随同着年轻的英文电视线路一同努力,在编辑策划和报道机制中逐步自我完善。当新疆成为敏感焦点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的辛勤、智慧和努力,有效地引导国际舆论,正面宣传党和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和善后工作的一些措施,守卫了新华社电视新闻对外报道的光荣阵地。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80后英语电视编辑刘若诗:]新华社的"八字方针" (图)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曹莹:一张白纸如是说(图)
80后英语电视编辑呼涛:心存感激 我是新华社记者(图)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贾睿琪:新起点,新高度,迎接新挑战(图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刘潇:锻造链条上的小小环节(图)
新华社80后英语电视编辑张英骜:外籍专家的职业素养让我们受益匪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