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传媒 >> 分类传媒 >> 报纸 >> 文章正文

《中华新闻报》停刊 范以锦:硬撑 不如早了断
作者:佚名     来源:《今传媒》     更新时间:2009-11-30 9:22:24
  艰难经营的《中华新闻报》,终于停刊了。冠有“中华”字样,报名多好啊!如果现在要申请如此涵盖宽阔的报名,很难批准。因此,这张报纸的停办,多少有点令人惋惜。然而,名字再动听,却不能让你摆脱困境,又有何用?主办方终于觉得长痛不如短痛,申请停办并很快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

  《中华新闻报》停刊,在业内引起不大不小的震动。毕竟它不是一般机构办的报纸,而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经营不善停办当属首家。中国记协与全国那么多地方记协、那么多新闻单位有联系,怎么连一张报纸都容不下?还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办报的生存环境,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的报纸能生存下来的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市场化程度高,完全靠走市场打拼,比如都市类的报纸。二是权威性极强的报纸,比如党委机关报,凭借政府资源的支撑,能经营得下去,就是发生了经济困难,政府财政也会鼎力支持。三是背靠大机关大机构(包括大企业)的报社,由于主管主办单位经费充裕,挤点钱出来扶持报刊并非难事。四是办得好的行业报,业内欢迎,以较高的价格定价发行不亏本。还有一种行业报尽管办得困难,并与主管机关脱了钩,但主管方依然暗中变相支持。

  《中华新闻报》有上述的优势吗?它并非国家确保的类似党委机关报这样的权威报纸,国家财政不可能给它扶持。在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主管主办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然而,这个机构的事业经费是有限的,偶尔打点“强心剂”是可以的,如果长期亏空,不停填窟窿断然做不到。另一条途径是联络各媒体动用一点资源支持,但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业务关系有一些,比如评奖、职业道德教育等。但这种关系并非“铁”的关系,刚性不够。如果只是一种沟通、协调、联络的关系,达不到唇齿相依的程度,结不成实际的利益共同体,很难要求媒体全力支持你办报。有时出于友谊、感情,偶尔支持可以,长此绝无可能。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市场了。然而,走市场容易吗?我想,当年创办这张报纸其宗旨还是为了业内交流的需要,如果按市场化思路来办报的话,肯定有悖初衷。但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做。

  我想中国记协也肯定想过这个问题。然而,要是早些年也许还可以,现在越来越难了,多年来报业激烈竞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已成定局。办报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资金和人才,人才也与资金相连,没有好的待遇也难吸纳到高层次人才。这两条《中华新闻报》都难做到。除非社会资本强力进入。但《中华新闻报》如今已严重资不抵债,人家考虑要消化现有人员、要考虑承担原有的债务,再加上现在面临金融风暴和新媒体的冲击,并非办报的黄金时代,鲜有人敢冒这个风险的。事实上,该报曾多次试图引进战略资本,但都未能如愿。面对这样的办报环境和自身的困境,如果再拖下去,肯定继续亏空下去,债务越来越重。我们经常讲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中华新闻报》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说不上来。与其硬支撑下去,倒不如尽快了断。《中华新闻报》的退出起到了示范作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提出非时政类报刊转制和报刊退出机制的问题,这也就是让你在走市场中求生存,办得好的自然会留下来,办不下去的自然淘汰。《中华新闻报》决非独自一家,后面还会有硬撑也撑不下去的。果如此,才符合报业的市场规律。(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