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传媒领袖网 >> 人物 >> 职场招聘 >> 业务园地 >> 文章正文

深度报道的采写准备
作者:孙丹平     来源:北京青年报社     更新时间:2008-2-2 9:24:38

  目前各大媒体都把动态新闻作为自己的主打,但即使媒体有能力将所有“硬新闻”网罗尽净,也不可能充分体现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深度报道则是媒体最有特色的部分。因此主流媒体无不在深度报道上下足功夫。而对深度报道一些技术问题的探讨也就越来越为媒体人所关注。

  功夫用在采访前

  采访前收集资料并寻找线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很难想象一个事前未做任何“功课”的记者能采写出一篇精彩的深度报道来。那些出色而且有经验的记者会将采访前收集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几个文件夹。

  对于调查性报道来说,在收集资料时要特别注意寻找并筛选线人。如果能找到在相关领域人脉广泛、消息灵通又颇有见地的资深人士,那就是再理想不过的了,有了这样的线人就是采访成功的一半。

  2007年1月《中国经营报》刊发了一篇引起震动的文章:《外资做庄中国股市揭秘》。线人“张先生”—江苏一家金融机构主管经营业务的负责人—所披露的大量惊心动魄的内幕事实,成就了这篇出色的调查报道。这篇报道的记者戴奕曾在证券业内工作多年,丰富的人际关系让他得以找到“张先生”这样的线人。从这个角度来讲,资深“跑口”记者如果具备了良好素质,最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反过来讲,有志做深度报道的记者也最好先到一线做几年“跑口”记者,以积累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人脉。

  碰上合适的线人,还有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确定这个线人在报道中有无他自己的利益关系,因为这关系到报道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对于《外资做庄中国股市揭秘》的线人张先生,《中国经营报》的同仁也曾反复斟酌:他究竟出于什么目的来接受采访并提供材料?最后他们觉得,除了满足他的倾诉欲外,似乎看不到报道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然而,正因为他得不到任何“好处”,恰恰证明了他提供的情况是真实、公正的。在选择线人时,就应该用这个逻辑去反向推理:得不到好处的线人才是最可靠、最公正的线人。如果有利益关系的人,就需要时刻提防他将采访引入歧途。

  2004年初,笔者到四川某地做砍伐天然林的采访,线索是当地人反映到环保团体,环保团体转给我们的。报社领导也曾顾虑这个线人是否出于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后来我在当地的网站上查到了这个人的资料: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骨科医生,时任县人大代表和地区政协常委。这使我们相信他的反映是出于公共利益,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

  从现象中过滤并提炼信息

  采访中要善于观察,更重要的是还要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捕捉现场所有的信息,要用心灵去感受、体味整个环境、氛围。经过过滤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信息,而从现场特殊氛围中提炼出的结论才最能反映事实的本质。2006年4月笔者曾到山西临汾采访炼焦业污染问题,当地那“乌烟瘴气”的大气环境实在让我们触目惊心。但令我们惊奇的是,当地群众(污染受害者)与污染制造者—炼焦厂、小钢铁厂、小发电厂等等—之间,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存在着剑拔弩张的对抗。他们甚至“唇齿相依”。某焦化厂就在一个村子中间,我们看到那个村里的新建豪华大院比比皆是。后来按政策,这个厂被强制关停,村民们非常抵触,因为这是砸了他们的“金饭碗”。

  当地人对媒体十分戒备,我们的朋友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暴露记者身份。据此前的报道,山西环保执法中的暴力抗法事件不断出现,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也有记者采访时被殴打。采访也进行得很不顺利,似乎处处都有一张无形的网在阻碍着我们。以至于我们在采访中总是几个人一起走,不敢分散行动。

  这些现象其实是典型的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后来我们从这些现象中提炼出了“由于贫困,当地的污染受害者同时又是污染制造者和受益者”的结论,并在报道中提出“寻找替代产业,辅以扶贫项目,并对当地农业优势产品加以引导,使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一些资深同行的优秀报道也向我们展示了认真过滤、提炼信息的经验。《北京青年报》记者杨菊芳在1988年采写的《迷蒙的咖啡厅》,创出了一种新的新闻体裁—社会大特写,记者以敏锐又细致入微的观察,从出入于咖啡厅的各色人等中提炼出了一两个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的命运和行为,揭示出当时商品经济萌芽的社会背景。而这样精彩的报道才会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勤动嘴勤动手

  做深度报道,勤奋是最基本的成功元素。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一定是非常勤奋的。

  2003年初,《南风窗》刊登文章《境外赌场围攻中国》。记者尹鸿伟曾长期注意这个问题,并在采访之前仔细研究了地图,得出了“中国已经处于境外赌场包围之中”的结论。此后,他断断续续在中国周边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采访,掌握了大量真实的第一手材料,这才写出了这篇很有影响的报道。

  优秀的记者在采访中随时随地都在探寻、发现和追究事情的真相,他们必须要眼快、腿快、手快、嘴快。这样,发现的线索才多,得到的资料才多,写出的报道才会厚重而且精确。有两个方面应该特别去下功夫:

  1.采访要勤动嘴,就是要多问,抓住一个线索就将它拓展开来,不停追问下去,把每一个细节都搞清楚,善于刨根问底才是好记者的标志。当然,提问的水平很能反映记者的素质。如果从一个方面问不下去了,被采访人不愿意谈了,就要善于灵活地更换话题,不露痕迹地从另一个方向去问。这并不是说提问没有档次之分,精心设计的提问能与被采访人碰撞出火花,是报道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采访更要勤动手。勤动手是指要善于收集、保全资料。资料收集的越多,写出的报道就越厚重。而影像资料又比文字资料更有价值,影像资料中记录的信息远远比文字资料丰富、直观、真实得多。所以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在采访时尽可能把见到的资料、场景都拍摄下来,这些实景照片对后期写作帮助极大,也是调查性报道的最好证据。因此,数码相机或带拍摄功能的手机是采访时最实用的工具。录音机的作用也同样重要,做调查性采访时如没有同行者作为旁证,就应尽可能将采访对象所说的话录音留底。(孙丹平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报社)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文章
  我也来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新的评论
姓 名: *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新媒体

广电

纸媒

产业

博客

人物

观点

领袖访谈

微软公关总经理 陈然峰
微软:企业公民建设理念 共赢思维下的商业策略
英特尔公关总监 张怡璠
英特尔公关策略:我们如何为媒体量身定制新闻
MOTO公关总监 杨伯宁
摩托罗拉公关策略:沟通融合加创新 成就卓越公关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期刊研究所所长 李频
追求本真梦想 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思想的穿透力
谁来约束野蛮导师 IBM公关总监 徐斯霖
抛弃“跨国公司” IBM全球整合转型下的传播策略
48小时

一周

本月
传媒江湖

媒介天下

媒体视角
Copyright 2005 - 2008 www.medialead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媒领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59603号